作者|
阮芳,波士顿咨询董事总经理,全球资深合伙人
来源 |
领教工坊
,
管理洞察
咨询合作| 13699120588
整理自作者在领教工坊1202私董会小组以《全球新环境下的机遇与挑战——中国企业走向海外市场》为主题的分享,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中国企业为什么要出海?出海的链条是怎样的?出海的目标国家如何选择?出海实现路径如何?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和教训?
传统企业出海的经验教训
传统企业出海,它的经验教训到底是什么呢?总体上讲,我们的归纳有四种教训:第一战略不清,第二路径依赖,第三管控风险,第四文化冲突。
首先是
战略不清
。其实这点中外企业都会犯。举TCL的例子。当年TCL收购汤姆逊完全是对于未来彩电发展大趋势没有做好判断。当时TCL认为整个显像管是未来趋势,没想到液晶屏短短一两年直接就颠覆了传统彩电,TCL因此付出了巨大的成本。这背后首先是在战略上没有看清。
其次是
急于想有收购成果
。TCL收购了汤姆逊的专利,本来希望把它的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也收购了,但由于中国还受到欧洲反倾销的影响,受到很多政策限制,最核心的兼并购没有纳入囊中。
再就是
战略扩张过度
。在汤姆逊之前,TCL基本上把施耐德的彩电业务给买了,接下来又把汤姆逊下面彩电业务阿尔卡特通讯业务买了。当它战线太多,一系列战略级的兼并收购出现时,公司管理的宽幅根本不可能有那么大。
所以,无论从战略还是抓大势、核心能力获取上,管理宽幅和管理关注度上,TCL案例值得大家去借鉴。
其实,GE也会战略不清晰。伊梅尔特就是上一任GE的CEO被撵下来,除了说他在数字化转型上业绩欠佳之外,跟他几次出海兼并收购也直接相关。比如,当大家认为新能源已经是大势时,结果他在法国买了一个旧能源。当大家认为金融,尤其是to c端的金融有很大的风险时,他认为金融是GE的半壁江山,在金融上再下重金,结果整个经济下滑,当金融to c业务风险敞口扩大时,一下子把主营业务带趴了。
所以对一家企业而言,除了依靠企业家的市场嗅觉之外,如何在体系内、在组织内去抓大势,找到战略方向的能力也挺重要的。
我们可以通过战略部,甚至资金允许的情况下建立一个内部的投资管理部门,了解市场动向,去市场找合适的、好的一些标的,帮助我们把战略看得更清一些。
第二个
路径依赖
。中国企业能够驰骋中国甚至世界疆场,好多的时候跟成本、效率直接相关。无论在现在的工业完整程度,还是在过去整体人力成本来讲有一定的红利。但我们企业出海成功是不是要定在这?
这里举
中铁建的例子
。当时它在中东做轻轨这样的项目报价基本上是非常低的,比如友商报27亿,它直接腰斩做17亿,为什么它这么有信心?它觉得首先国内类型项目的成本是可行的。其次是工程成本。比如用工成本,完全可以劳务输出,进行国内工人外派。所以它基本上没有特别的做尽调,报价就出来了。但它没有意识到路径依赖带来的风险。
从材料设备上,这个项目采用的是欧标,国内原材料厂商不能满足。从用工上,中东是穆斯林为主,希望中国的劳务输出也得是穆斯林。你想想国内穆斯林得找维族人,维族人中做土木工程的少之又少,所以只能一部分靠外派,一部分靠本地人。从合同风险上,名义上签了总包合同,但实际上分包商往往是被指定的西方或当地的一些公司,总包基本上没有太多的利益。在技术差异方面,更多的是因为标准不一样,所以整个价格会更高。
所以,
过去我们比较擅长的,成功的东西想进行复制的时候,一定要防止这些“成功的陷阱”在不同的市场上发挥。
这一点挺多企业往往容易忽视。
第三管控风险
。我们出海往往对市场、合同、成本、收入甚至友商有一些非常详细的调查,但我们对管控、公司治理、人才事法上,哪些需要强授权,哪些需要强管控,考虑是不足的,为什么?
因为中国企业在国内发展习惯了快速增长,关注力往往在业务模式、增长空间层面,对公司内部建章建制,尤其是在管控治理上力量发挥得并不是特别多。所以,当企业出海时,这反而成为了一个特别薄弱的环节。
以中航油为例
。理论上讲,当一个母公司去做海外拓展时,对子公司有很强的公司治理管控,可以外派董事。对财经体系体系而言,不管是不是当地人,一定是直线向局方汇报,这样财经体系才能跟业务之间形成制衡关系。HR体系,虽说是虚线向集团汇报,但如果HR是集团人当地去派的话,最起码对于文化、员工关系有一定的掌控力度。
当时中航油就有几件事情导致整个海外子公司的治理形同虚设。
首先公司亏损达5亿美金了,才向集团汇报,实际上内部规定的事50万美金以上就应该自动直接平仓,必须止损了,但是它在5亿之后才驱动。这其实就是管控的缺失。当时它的CFO是当地人,而且是CEO强制要求的。理论上要跟集团必须是直线关系,可这个CFO却向当地CEO汇报。再有就是财务报告本身并没有反映当时相应的期货操作,由于管控的力度不是特别强,所以风险敞口没有及时向董事会汇报。加上当时本地的这个CEO想要架空董事会,董事会基本上没有定期召开,信息在中间有特别强的隔阂。
所以,我们出海,一方面靠一个更现代的公司治理制度,让董事会更好的运转;另一方面我们要扎钉子,把合适的人选放进去,财务总监也好,HR总监也好,甚至CEO也好,是不是能够有更好的一
文化冲突
这点特别有趣。前面讲GE和海尔的案例,归结为中美的文化的冲突,毕竟两家的根儿是不一样的。
这里讲中韩的文化冲突,其实中韩文化的根是一样的,都是汉/儒家文化,但上汽收购韩国双龙时,反而出现了文化冲突。当时上汽觉得都是亚洲面孔,黄皮肤、文化差不多,所以并没有做特别强的文化适配。
其中两大核心问题:
一是管理风格
,韩资企业论资排辈是极严的,不仅是资历,同时年龄也是这样。上汽外派的都是年轻人,这对中资企业是非常正常的,尤其是快速增长的企业,30多岁完全可以独挡一面了,但韩企是不可以的。同时,韩国毕竟比较亲欧美,对中国投资者或多或少有一定距离。
二是劳工文化
,国外企业包括韩国企业,其实对于劳工的保护靠工会,工会可以号召罢工,号召涨工资,这和国内有很大的差异。然而,上汽并没有关注到和工会的关系,把它评估为低风险。其实,随意取消员工发起的创新活动,这完全是把工会的底线给挖走了,当问题产生时,它去跟当地政府和专业机构来看看能不能把工会问题进行缓和。
最终上汽的重组计划,遭到韩国管理层强烈的反对,同时工人发动了49天的大罢工,阻止对华转让设备和知识产权。从它的举措上看,上汽完全忽视了这样的文化的差异。
所以,文化差异不只是中欧、中美之间的差异,哪怕是日韩也要尊重。
一些新兴出海方式的成功经验与挑战
讲一些新的出海方式。刚才有提到安踏、TikTok、希音等,这些企业整体出海时间并不是特别长,毕竟没有经历过强的产业周期,所以它们成功与否其实还是待检验的,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就它们现在的成功进行一定的剖析。
对比一下,现在
传统企业和新兴企业的出海方式越来越融合了
。新兴的慢慢朝着传统的方式做线下,做全球的一些布局。传统企业慢慢借鉴新兴企业,在数据平台、社交媒体方面做一些学习和借鉴。
从
产品开发
来讲,传统企业出海强调更多的是纯粹的技术整合,快速跟随。华为代表的企业特别擅长。华为前20年基本上是快速的跟随者,上面有行业老大,自己不需要做太多创新,只要跟着行业老大就好了。而现在的新兴企业,尽管基础的技术并没有太多的突破(中国在基础研究上底子薄了一些),但是在业务模式、互联网技术应用上,我们还是领先的。
新兴出海模式确实在一些细分领域上是技术领先模式,传统出海模式在成本上还是比较有优势的,这两点慢慢开始融合。
其实,过去不太注重品牌,因为只要快就行,只要抄就行,只要成本低就行,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能够在国际上有自己的品牌,希音、字节跳动、tiktok,其实都是数字先行,然后同时把品牌建立好,以高打低的方式。
生态合作
。过去做生态的并不是特别多,因为中国企业往往还是在活下去的一个状态里,压根不会对上下游伙伴有多关注,利他的精神并不是特别多。但现在如果要真正做更好的出海的话,真的是要抛下小我,利己、利他、利社会才能够做更好的融合。
实现路径上
,过去企业出海大多只是考虑到目标市场选择、渠道,友商是什么样子,是否需要去做一些数字化的战略。其实现在越来越多的是非市场战略,主要原因在于外部环境变化太快,中美关系忽冷忽热,加上之前中企出海的大哥们留下的一些坑,比如投资爽约、建厂烂尾等一些失败的案例,后面出海的企业或品牌可能还得替前人“还债”。
所以,企业出海对当地环境、社会、生态合作,尤其是我做的这件事情,除了再就业上,赋税上、创造GDP上,对当地的贡献到底在哪里?
建章建制——出海的制度支撑
制订国际化战略应首先明确海外市场定位,结合市场与非市场战略,下面才是
建章建制(制度支撑)
。企业一方面往前冲,另一方面往回收的时候,建章建制要么通过流程,要么通过制度,能够很快的把自己的最佳实践固化下来,去快速推进。管控,组织人才等,包括管控、组织、人才等方面的建章建制。
管控刚才也有提及。我们稍微讲一下人才和组织。企业出海,准确来讲人才比组织更重要,能够找到合适的人,合适的团队,比建一个特别完美的组织重要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