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开智学堂
未来的创造者,从这里起步。开智学堂是一个学习社区,在这里你可以与小伙伴一起学习编程和写作等21世纪人才所需的技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酷玩实验室  ·  董浩叔叔的评论区,怎么成了90后的赛博哭墙? ·  4 天前  
电脑吧评测室  ·  【装机帮扶站】第1194期:聊一套“白送”迷 ... ·  4 天前  
电脑吧评测室  ·  【装机帮扶站】第1194期:聊一套“白送”迷 ... ·  4 天前  
机器学习算法与自然语言处理  ·  Ilya宣判:预训练即将终结!NeurIPS ... ·  6 天前  
机器学习算法与自然语言处理  ·  Ilya宣判:预训练即将终结!NeurIPS ...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开智学堂

卫西谛:好电影的样子

开智学堂  · 公众号  · 科技自媒体  · 2017-05-06 18:15

正文

想知道金马奖评委卫西谛老师眼中的好电影是怎样的?作为一个好观众又如何去看电影、去培养欣赏电影之美的眼光?

主讲人:卫西谛  

影评人,电影文化工作者,专栏作家。「后窗看电影」论坛创始人,第 49 届金马奖评审,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选片人。

主编影评集:《为希区柯克尖叫》《后窗看电影》《华语电影 2005》 《电影 +》系列丛书,电影随笔《未删的文档》。《我们都是人生的学徒》近期上市。

主持人:王佩  

作家,编剧白板报博主。曾创办过黑板报网站、《e 时代周报》《新西湖》杂志等多个媒体。目前以自由写作为业,兴趣离不开读书、写作、技术。著有《正版语文》一书。话剧有《疯狂短信》《鱼眼》《怜香伴》。

开场

一个家藏万张碟,阅片六千部的人。

王佩:各位群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把周末的时间留给开智讲座。卫西谛是国内著名的影评人,资深影迷,摄影师,小说家。他家藏 1 万张碟。这是一个什么概念,我觉得自己已经买碟够凶猛了,有一次在上海一家碟店出手买了 1000 元的碟,把同行的小伙伴给吓到了,但是跟卫西谛比起来,不过是小巫见大巫。

一般人看的电影不会超过 500 部,不信回家自己对着豆瓣或者 IMDB 数数。而卫西谛看了多少电影呢?大约 6000 部。数量不代表一切,质量更说明问题,他看了世界上绝大部分好电影,有的看了还不止十遍。江南春来早,窗外雨潺潺。今夜湿冷,不宜私奔。让我们把接下来的时间交到卫西谛手里,跟他一切在黑暗中醒来,在美好的光影里,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追寻逝去的时光。

有请卫西谛。

卫西谛:大家好!今天的题目叫「好电影的样子」,我会在讲座中陆续播放 8 部好电影的视频片段,大多数都是经典电影教科书上的案例。不过我们今天讲得很通俗,不会很系统,也不会很专业。通过这些片段,聊聊好导演是如何拍电影的,好观众是如何看电影的。加深大家看电影时的趣味。

王佩:尽管已经反复彩排,尽量通俗易懂,今天卫西谛难免会用到一些术语,这是必要的,因为许多人的电影知识很贫乏。比如,很多人认为剪辑就是剪掉胸。

语言

由镜头、镜头与镜头之间的切换来达成。

卫西谛:好。首先我们播放一段约 6 分钟的视频,是我们这次讲座里最长的一段。讲得是一个叫罗杰的在逃分子,为证明自己无罪,必须去和一个叫卡普兰的陌生男人见面。这段视频描写的是,他按通知来到了约见地点,等卡普兰来。

这一段视频是电影剪辑教科书里的范例。请大家耐心看完(即使你以前看过这部影片)。看的时候可以留意以下问题:

1. 导演是如何展示人物所处的空间的;
2. 导演是如何把物理的 5 分种变成看上去很长时间的;
3. 导演是如何同时制造出人物处境和内心的紧张效果;
4. 导演是如何在视觉上展现惊悚的。

好电影的样子-《西北偏北(North by Northwest)》(1959)

王佩:这段等待让我想起本地《都市快报》一个经典标题:《我这个月的大姨妈怎么还不来还不来还不来?》。虽然只有 6 分钟,但这是多么漫长又惊心动魄的六分钟,感觉像一个小时那么漫长。

卫西谛:刚才的视频片段来自《西北偏北(North by Northwest)》(1959),导演是希区柯克。他是我们今天讲座的主角,我们播放的视频片段,大部分出自他之手。我先不讲这个片段,等讲座结束,大家可以回头重看。

我自己对电影的评价来自三个方面:1)技术;2)风格;3)思想。

王佩:好电影的标准是普世的,也因人而异。如果我们是二维生物的话,估计会喜欢《喜羊羊与灰太狼》。但我们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那么肯定喜欢更丰富立体的东西。

卫西谛:技术:这里的技术不是指数字特效的水准,而是说导演的叙事能力以及对电影语言的使用。就是看他怎么用镜头说话,怎么用剪辑讲故事;风格:看这个导演是总按别人的套路说话,还是有自己与众不同的说话方式;思想:看导演说话的内容,看他的三观,看他是不是有启发性。

王佩:电影的思想力是无穷的,否则就不会设置广电总局了。

卫西谛:不过请大家注意,一部电影的思想,不是来自哲学家或政治领袖在镜头前的照本宣科,而是来自电影语言;由镜头、镜头与镜头之间的切换来达成。

意识

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拥有「电影意识」的观众。

卫西谛:今天我们不讲思想,也不讲风格,只讲最基本的技术。也不讲技术的方方面面,只讲技术里面最基本的部分。我觉得这部分就已经足以让我们摆脱纯粹看特效或者看故事,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拥有「电影意识」的观众。

什么是「电影意识」?我们请今天的主角出场帮助我们理解。

 

这个胖子大家都认识。他就是阿尔弗雷德 · 希区柯克(Alfred Hitchcock,1899 - 1980)。他有很多伟大的作品。我们把他的电影生涯分为英国时期和美国时期。英国时期大家比较熟悉的是《39 阶台阶》;从《蝴蝶梦》开始的美国时期则杰作很多。

王佩:希区柯克在生活中人品有争议,主要是寡人有疾,寡人好色。但电影行业中绝对是一尊神。在卫西谛的撺掇下,我看了他全部电影。

卫西谛:在 1960 年以前,人们一般认为希区柯克只是成功的商业电影导演,不认为他的电影具有艺术性和思想性。直到法国《电影手册》的影评人们为他著书立说,才逐渐确立了大师的地位。现在研究希区柯克的电影语言、心理学和哲学、以及传记类的书已经汗牛充栋(我手上的中文书就有 10 本)。

他的电影片段出现在全世界绝大多数电影教材当中。我们下面看到的片段是希区柯克 1946 年的《美人计(Notorious)》,由英格丽 · 褒曼主演。这个段落出现在影片三分之二处,是剧情发展的关键段落。

王佩:很多人不知道老电影,尤其是黑白电影,好看到极,是今天的电影无法比拟的。

卫西谛:之前的故事是这样的。英格丽 · 褒曼扮演二战后被审判的纳粹战犯之女艾丽西亚,联邦调查局说服她潜入巴西里约,引诱了纳粹残余分子首脑之一的塞巴斯蒂安,以获得核心情报。美人计很快凑效,她嫁给了塞巴斯蒂安,探听出不少重要情报,并感到家中的酒窖很可疑。 我们要看到的段落,是英格丽 · 褒曼利用家里舞会的机会,从丈夫那里偷到酒窖的钥匙。

从下面这个视频,我们可以见识希区柯克是通过视觉来掌控观众心理的大师。在偷钥匙时,褒曼左右手的悬疑设计,镜头适时地推送到特写,强化观众的紧张心理。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当褒曼把钥匙掉在地上,并踢到旁边之后,希区柯克做了什么?

  《美人计(Notorious)》(1946)

王佩:希区柯克的片子名字翻译都很香艳。这是香港那边的叫法。其实就是普普通通直译也很好。《美人计》直译是《恶名昭昭》,《迷魂记》是《晕眩》,《惊魂记》是《精神病人》,《西北偏北》是《兰州拉面的故乡》。

卫西谛:我们看到当褒曼把钥匙掉在地上,并踢到旁边。希区柯克并不像大多数导演那样,接一个她如何捡到钥匙的镜头。他省略了这一情节。另外设计了一个长达 40 秒的升降镜头。摄影机从高空的远景(客厅)缓慢地推成一个低角度的特写(钥匙)。一个好观众是可以注意到摄影机如何在空中划出美妙弧线的。

我们还可以注意到,希区柯克在这个镜头中间设计了几组群众演员在褒曼夫妇面前的走位,以防止整个长镜头让观众感到枯燥。如果你在看这个段落时,注意到了摄影机的位置和运动轨迹,我觉得你已经开始产生「电影意识」了。

如何培养「电影意识」,那就是通过反复观看某些经典电影、反复观看某些经典段落。这样可以对自己有一个视觉训练。我们就能在看电影时不再囫囵吞枣,而是咀嚼出更丰富滋味来。

下面我们播放另一个片段。是天才奥逊 · 威尔斯的《历劫佳人(Touch of Evil)》(1958)的开场。 这是电影史上最美妙的片段之一,包含了多种的电影取景方式(比如特写、中景、俯视),以及运动方式(拖、拉、摇、移)。请大家留意这个片段的镜头是什么时候断掉的,或者说切换的。


视频:《历劫佳人(Touch of Evil)》《1958)

王佩:这个镜头,导演奥尔迅 · 威尔斯拍摄了整整一夜。大家会在最后一组镜头看到天边放出了曙光。主要是扮演海关官员的那个演员台词老出错。

本来,奥尔逊 · 威尔斯是被邀请来主演这部电影的,但是后来他自告奋勇要求编剧和执导这部片。环球影视说好的,但是只给你演员的报酬。女主角也是拿了很低的片酬,但是她觉得能出现在威尔斯的电影中,已是此生的荣幸。

卫西谛:看这个视频时有「电影意识」的观众可以发现,那个 3 分钟的镜头并没有被剪开,摄影机一直在运动。摄影机的运动、人物的运动、汽车的运动、甚至人物影子的运动都配合的天衣无缝。在这个镜头结束前,导演安排这对男女接吻,在接吻时画面外发生了爆炸。然后,镜头立即切到汽车爆炸的场景。电影真正的意味就从此展开。

如果你不仅注意到摄影机的位置和运动,还注意到一个镜头什么时候切换、一个镜头和另一个镜头之间怎么剪接,那么我觉得你就已经拥有「电影意识」了。

所以对「电影意识」这种视觉训练的后果就是可能看电影的时候比较容易「出戏」。但是不用怕。准确得来说,只是对电影语言(技术)不行的烂片出戏而已。而对于真正的佳作,在拥有「电影意识」之后,观看时就会更多乐趣。「电影意识」可以让观众真正站在欣赏和评判电影的门槛上。

视点

电影实在是谁都会看的,只是谁更会看而已。

卫西谛:那么我们从哪里开始打开「电影意识」?

首先我们要了解「电影视点」(Cinematic Point of View)。听起来有点专业,但这个概念十分通俗,其实不用学,一看就已经懂了,只是没有专业的意识而已。

王佩:「电影意识」有意外的好处。你培养出电影意识,就可以用卫西谛老师讲的片段,以后拿去泡帅哥、MM。你看懂了嘛?我来告诉你!看电影应该成为恋爱的工具。

卫西谛:电影实在是谁都会看的。只是谁更会看而已。 电影中常见的视点:客观视点;主观视点;间接视点;诠释视点。

a. 客观视点。很常见,一般依靠静止镜头来制造「视窗效应」,观察演员、观察场景。 客观视点离主要人物或主要道具距离不会太近,基本消除强烈情感和评价。观众看到的是冷静客观的描述。这是台湾导演侯孝贤的最爱。

b. 主观视点。也很常见。就是摄影机代替演员/角色的眼睛,让观众看到演员/角色的眼睛看到的。主观视点迫使让观众感同身受,希区柯克的最爱。 主观视角听起来有点像文学作品里的第一人称,但本质上完全不是。大家可以想象一部电影完全有主观视点组成是什么样的。那就是摄影机模拟主人公的视角,那么观众将永远看不见他本人(电影史上是有过的)。

c. 间接视点。它既不是某个角色的主观视点,也不是有一定距离感的客观视点。比如老式西部片里马蹄的特写;灾难片里伤员痛苦的脸。

d. 导演诠释视点。这个视点一般是通过特殊角度或特殊镜头来拍摄。加上了导演本人的赞扬或批判的态度(比如角度夸张的俯视或仰视)。同时他迫使观众认同这种情感或态度。

一部电影,就是通过这四种视点地不断转换来完成的。电影语言是有基本语法的。但同样将一件事或一个动作,拍摄与剪辑方法都是无穷的。视点转换也是无穷的。视点转换的水准,很大程度决定了这部影片能否成为好电影。

视点的转换有时是通过镜头与镜头之间的剪接完成,有时是通过同一个镜头内摄影机的移动完成。我们会今天会讲到这两种例子。

这是希区柯克的《惊魂记》中最著名的「浴室杀人」片段。这个片段是主观视点和间接主观视点的快速切换中完成的。这组镜头从杀人者入画到女孩到下共 37 秒,平均一个镜头 1 秒,最短的几个只有 10 或 12 格(1 秒 = 24 格)。

王佩:这儿的理论略有一点枯燥,但是不怕,马上进入惊心动魄的放片时刻。

卫西谛:下面我们来看希区柯克《惊魂记》的另一个段落。这是这部电影的第三个段落。

之前的故事是这样的。一男一女在小旅馆里幽会,两个人是恋人,通过对话我们了解到他们想要结婚,可是没有钱;然后这个女孩去上班,她是一个地产公司的会计,这时老板给她一笔钱,数目不小,让她立即到银行存起来;然后我们看到这个女孩就对同事请假说,我有点不舒服,去完银行我就回家休息,不来公司了。

我们接下去要看的这个段落有 2 分钟、12 个镜头,没有一句台词,可是所有观众都知道发生了什么。这个段落的第一个镜头是:那个女孩在家——而不是银行——边换衣服,边看旁边的一摞钱。然后镜头摇到一个打开的皮箱,不断往里放东西。这个连续镜头兼具客观镜头和间接主观镜头的性质,它有叙事功能——她要携款潜逃了。

然后希区柯克又拍了一遍,女孩穿衣、看钱、往皮箱里放东西的场景,这次把镜头切开了。用间接视点和主观视点相接的手法。这就不仅是叙事了,开始烘托女孩内心的紧张和焦虑。我们来看希区柯克是怎么让我们感同身受的。

《惊魂记(Psycho)》(1960)

王佩:《惊魂记》又名《精神病人》是希区柯克最出名的电影,但也是最不合常规的电影,因为到了电影一半的时候,女主角挂了。后面是侦探上场。

卫西谛:大家看的这个片段一共 12 个镜头。以前北京电影学院的周传基老师上课的时候,就喜欢放这个片段,然后就问同学,刚才那 12 个镜头里面,那包钱出现几次?

很多人看完都说,有很多次、或者明确说 8 次。其实钱的镜头只出现 4 次。为什么有人觉得是 8 次,因为这个女孩的眼睛往画面外看了 8 次。——希区柯克用前两个镜头,用这个女孩「看的动作」的镜头接「钱」的镜头,所以在我们心里就建立了这样的逻辑:她只要往画面外面看,就是在看那包钱。

当然单独看这个片段,我觉得不一定有「钱出现几次」这样的错觉。但通过剪辑组合不同的视点确实能让观众建立起了心理逻辑——这个女孩在犹豫、在不断地下决心。这是最厉害的讲故事的方式——让观众完全感同身受。

王佩:所谓伟大的表演,固然与演员的演技有关,但更多是导演、剪辑师、灯光师的功劳。

视线

视觉/心理的分合,令人获得微妙的愉悦。

卫西谛:我们知道了电影中的四种视点。那么导演是如何控制视点的呢?我们来看希区柯克的另一部电影《辣手摧花(Shadow of a Doubt)》(1943)。

先介绍一下这部电影。查理舅舅来到住在加州 Santa Rosa 的姐姐家中做客。姐姐十分喜爱和崇拜他,因为他是见过世面的人,姐姐并把女儿的名字取名查莉(Charlie)。但是,当查理舅舅开始在城镇中游荡,外甥女查莉逐渐怀疑他是个专挑有钱寡妇下手的连环杀人犯。

这个片段出现在影片进行到三分之二处,也是一个关键场景。因为这是小查莉确认舅舅是凶杀的过程,同时也是观众确认凶手的过程。我们将看到这个场景发生在家庭餐桌上。希区柯克安排查理舅舅坐在餐桌的主位而不是男主人,同时他处于画面的中央,暗示他的地位。

  《辣手摧花(Shadow of a Doubt)》(1943)

卫西谛:我们分析一下,刚才看到希区柯克的更精妙之处。 当查理舅舅说到兴奋之处「……肥胖、人老珠黄、贪心的女人……」,被小查莉打断说 「这些女人也是人!」这时,大多数导演会插入小查莉说话的镜头。 但希区柯克让她的爆发留在画面外。 然后查理舅舅稍微转头,对着镜头反问「她们是吗?查莉!?」 他显然也是问观众。

在查理舅舅这一个镜头中,我们发现视点在不断变化,先是主观视点(小查莉的),变为间接视点,最后用「视线接触」(Eye-Contact)的方式回到主观视点——既直视镜头/观众。

王佩:演员眼睛直勾勾盯着镜头,后来也用在《穹顶之下》《鲁豫有约》之中。请脑补,陈鲁豫、柴静的大眼睛,直勾勾直勾勾地盯着观众……

卫西谛:「视线接触」(Eye-Contact)是电影导演控制视点的手法之一,但很少用。一般来说,演员不能看镜头,那意味着演员和观众视线交接。在公共场合拍摄大场面时,副导演都会呵斥路人不许看镜头,那样意味着观众会意识到摄影机的存在。

但是,在必要时让演员正视镜头却能让观众和被拍摄主体建立奇妙的同盟关系(比如《纸牌屋》)。查理舅舅的这种对摄影机的直视,后来也被用在《沉默的羔羊》中。

王佩:我去探过班,不看镜头看横店群众演员的基本自我修养。

卫西谛:为了深化「视点」这个概念,我选了希区柯克的另一个案例。请大家体会。 这是《迷魂记(Vertigo)》(1958)当中的一个片段。是女主角出场的一个片段。

王佩:这里说一下,在英国《视与听》杂志每隔十年评出的世界十佳电影中,2012 年榜首的是《迷魂记》,在此之前,一直是奥尔逊 · 威尔斯的《公民凯恩》。

卫西谛:对于大多数类型片而言,主要角色如何出场,导演讲故事的能力就可见一斑了。

在这个段落之前。詹姆斯 · 斯图尔特扮演的病退警探斯科特,收到老同学加文 · 埃尔斯特的请求,让他跟踪自己的妻子玛德琳,因为怀疑她得了精神疾病而行为诡异。斯科特出于某种自尊之类的原因十分犹豫,但还是同意来到厄尔尼餐厅来看她一眼——埃尔斯特夫妇将在这里就餐。

对于在餐厅里偷看一眼女主这种事。我们可以想象普通导演会用一种特别顺畅的拍法。一个客观镜头介绍餐厅状况,然后切到斯科特的主观镜头,看到玛德琳出现。但是,希区柯克却要让我们和斯科特一起守候。

王佩:斯图尔特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男演员,与亨利 · 方达比肩。啊,这才是高峰中的高峰,男神中的男神。如今的男明星,尤其是国内的,跟他们比,简直就跟草履虫一样。

卫西谛:我先用文字为大家描述一下。我们首先会看到镜头从斯科特的特写拉出来(而不是剪切),然后极为流畅的向左运动,斯科特出画,摄影机滑过就餐的人们,取得了餐厅中央的视角。是个非常华丽的运动镜头。 然后摄影机在这个视角上略作停顿,仿佛犹豫了一下,在缓慢推进,这时极为浪漫的音乐响起。音乐声和餐厅的奢华主色调(深红、深蓝、深金)搭配在一起。镜头推到一张桌前,我们认出是斯科特的同学埃尔斯特,旁边的女子应该就是玛德琳。可是,我们只能看到她的背面。这是这个段落的第一个镜头。当然请大家留意这个镜头之后,希区柯克是如何处理的。

《迷魂记(Vertigo)》(1958)

王佩:看完这个片段相信大家会同意我:伟大的电影根本不是什么 3D、4D、摇动椅子、喷香水,那是糟蹋电影艺术。

卫西谛:大家也许注意到了在第一个运动镜头之后希区柯克怎么做的。我们来回忆一下。在玛德琳夫妇站起来之后。希区柯克在斯科特的镜头,和他的主观镜头之前切换——直到玛德琳距离他越来越近。斯科特赶紧低下头,像是怕被发现,也像她的美貌过于耀眼。

但是,斯科特低头之后,希区柯克依然切换回到玛德琳的特写上——这时就脱离了斯科特的主观视线。也就是并非斯科特在看,而是作为观众的我们单独在看。

之后希区柯克用了导演诠释视点,强化了对玛德琳的凝视。背景进一步被虚化,十分迷离。 最后,希区柯克又把镜头切换成斯科特的主观视点,望着玛德琳和丈夫离去。

王佩:如果你是个三体人,第一次来到地球上,你只有两个小时的生命周期,然后会被风干起来,你一定要看《迷魂记》。四百年后,你被蘸上水,活过来,你一定会觉得被封禁时间并不那么漫长。

卫西谛:我们看电影为什么会产生视觉快感?是因为在我们观看的大部分电影中,导演、角色、观众的三种凝视通常是合而为一的。导演通过角色,成为观众的视觉代理人。电影理论里叫做「窥视快感」。希区柯克是将这种机制发挥到登峰造极的导演。

但是在这个片段里,希区柯克却把三种凝视刻意分离了开来,中间让观众一度脱离了斯科特这个视觉代理人,又像是拍出斯科特的灵魂出窍的幻觉。这种视觉/心理上的结合和分离,使我们能获得微妙的视觉/心理愉悦。

视听

场面调度与声音如何触动我们的心弦。

卫西谛:刚才谈论的「视点」是导演执导观念的基本,也是我们认识电影的开始。这个知识延伸开始,就会来到摄影、剪辑、场面调度的问题。

场面调度这个词原先是法语 Mise-en-scène,原来是一个戏剧术语,但在电影领域中它要更复杂一点,它涉及镜头取景相关的所有元素。构图、灯光、布景、服装,以及景框里的镜头和演员的运动。

我们说这个导演是不是好导演,基本是以场面调度的好坏来决定的。但是时间关系我们今天暂时不讲。我请大家看一个突破场面调度常规的片段。

这个片段还是希区柯克的,是他晚期作品《狂凶记(Frenzy)》(1972)。拍的是伦敦的一起连环奸杀案。这个凶手以勒死女性而获得快感,而他行凶的整个过程之前观众已经全部看见了——受够了惊吓!。而凶手是谁,观众也已经知道。

接下来,观众开始为凶手认识的其她女性开始担心。于是出现了下面一个片段。这个片段,希区柯克将深化观众的惊吓!

在这个段落中,凶手和他的猎物——一个可怜的女人,穿过了热闹的街市,慢慢走上楼。在他们进门之后,摄影机像鬼魂一样缓慢地从楼梯上退回街上。 请大家注意最后摄影机的运动,以及声音的变化。

《狂凶记(Frenzy)》(1972)

王佩:六年前,我跟卫西谛第一次见面的那个遥远的夜晚,他给我讲了《狂凶记》这个镜头,从那以后,我才学会真正看电影。多少次去南京,都是在他的陪同下,就逛一个神奇的碟片店,老板叫小毛。小毛是个人肉 Google,有着超强的算法,他能根据你以前买过的电影,迅速给你推荐一批相关电影。只是后来随着网络下载的普及,小毛的店人去楼空。使我去南京的动力大减。南大的梅花开了,怎样的清香也唤不回那些买碟的玲珑少女和青葱少年。

卫西谛:在这个片段中我们看到导演对场面调度最深的理解——在景框/画面以外的地方,也就是观众看不到的地方,能带来最深刻和最不安的想象。刚才摄影机无声的退到街上,我们都知道门后会发生什么,这时能感受到无比绝望。

声音从恐怖的寂静恢复到刚才的喧嚣。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受害者被杀时的那种无助。

今天的最后。我们就稍微提一下电影里的声音。 电影语言从有声片时代开始就是视听语言。声音在电影里和画面一样重要,但是普通观众很难留意到,甚至有相当部分的导演也是不重视的。在这里我们看一段新电影的片段。来看看电影的声音是如何表现心理的。

王佩:看懂电影的感觉可以用这句诗概括「我因认出风暴而激动如大海」。

 

卫西谛:这个段落出现在这部《007:天幕杀机》的片头之前属于序幕。在这个段落里面,007 罕见地处于被动位置,镜头强调的是现场的女狙击手和在伦敦办公室里的领导人 M 之间的对话——也就是 007 怎么被牺牲的。

我们将看到导演萨姆 · 门德斯怎么处理 007 中枪之后的情况。我们看到办公室里出现了短暂的失声状态,然后给了一个副手的镜头,副手的视线先朝向右侧画外(M 的位置),然后视线移向左下方。这时接了一个传音筒的镜头。门德斯是当代导演里,视线处理最严谨精确的导演。

一会儿我们在视频里会看到/听到:在传音筒镜头中,镜头很安静地推近,然后发出微弱的沙沙声,接着是女声报告「Agent down」。用节奏确立了气氛。最后 M 黯然转身朝向窗外。我们看这时导演是怎么处理音效的。

  《007:大破天幕危机》

卫西谛:我们刚才看到:在 M 转身面向窗外之后,外面的雨声进入,然后雨声越来越大,接着提前转化(后一场戏)007 落水的瀑布声。当 M 的特写出现时,瀑布的声音达到最大。

这里的音效剪辑大大强化了 M 内心的矛盾和沉痛——当这部电影展开,我们发现 M 和邦德的关系是非常复杂、丰富的。这部电影获得了奥斯卡最佳音效剪辑奖。

结语

多看电影,但仅是指多看好电影。

卫西谛:以上就是我今天讲的《好电影的样子》的主要内容。让大家认识到自己的「电影意识」。我们看完电影,除了每个人都可以评价这部电影的故事好不好之外,有时候还会说这部电影有没有「电影感」。那么今天的讲座希望能帮助大家识别电影的「电影感」。

要成为一个更好的观众,确实是以更多专业的知识打底。但我自己看电影主要不是使用专业知识。我本人不是电影学院科班出身,所以我观看电影和评判电影主要来自两方面的经验:生活经验和电影经验。谢谢。最后介绍一下我个人看电影的经验。我本人不是电影学院科班出身,所以我观看电影和评判电影主要来自两方面的经验:生活经验和电影经验。

「生活经验」。很好理解,电影的故事能否打动你本人,和自己的人生经历、价值观、知识结构都有关系。电影学院文学系有一门课叫「人间观察」,是让将来写电影的学生去做社会调查和实践。 作为观众也一样。我们对电影是否有敏锐的判断,取决于我们对人和对世界有没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宽厚的视野。

「电影经验」。只有一条可以介绍给大家,就是多看电影,但仅是指多看好电影。好电影太多了。

王佩:在短短的一个多小时时间里,卫西谛带我们窥见了好电影的样子,这只是沧海一粟,冰山一角,二外食堂一大嫂而已。有那么多的好电影值得我们去看,那么多的文化宝藏等待我们去信手拈来。

如果大家想短期恶补好电影,可以用科学方法搞到 IMDb、TOP250 电影硬盘或者光盘。我不太相信网络视频,而是硬盘版,更相信实物版。电影要能触摸,能玩味,能在箱子书架上拿来拿去,然后幻想着,这个要看,这个要重看。摆弄书和碟,是人生少数极致的快乐之一,千万不要错过!

在心理学家认为,爱无论是男女之爱,还是友情之爱,都是由一个个「微时刻」(Micro Moment)组成的,大家分享的微时刻越多,心灵就约贴近。电影构成了这样绝佳的微时刻载体。

雨还在下,而心已经乘着电影的诺亚方舟,漂向安全的远方。

Bon Voyage. 一路平安,朋友们。

《我们都是人生的学徒》上市啦

作者卫西谛是 49 届金马奖特邀评委,也是微博话题王者杜蕾斯的座上宾。他与贾樟柯、水木丁谈笑风生。他阅片无数,看尽人生百态,自然无码高清。愿你从中看到你想看到的人生真相。

 戳原文,立即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