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把“量体”看做产品,我们同样需要对它设置目标、实施并复查,才能保证“量体”这个产品的合格率。
不少关于量体的资料这样介绍:
量体前要注意聆听客户需求,注意客户衣着薄厚、体型特点,要求被测量者如何站立,以及针对不同品类服装,需要测量的部位和具体的测量手法等等。
这段话给人的感觉,像是把量体当成了整个定制“流水线”上的一环。如此,很容易让新手量体师误以为:量体只需用皮尺把数据比量出来,把数据交给工厂就跟自己没关系了,衣服若做不好,全是工厂的错,这样理解太过片面。
大多数与量体相关的资料,都只提供正确的量体顺序、位置或手法。这让很多新手量体师,在量体过程中,想到哪量到哪,一不小心漏掉了,通过看单子再补量一下,不仅让客户感觉技术太生疏,而且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和专业性。
如果我们把“量体”看作一个独立产品,想做好这个产品:
首先,需要确定清晰的终极目标;其次,借助工具进行有意识、有逻辑、有计划的操作流程;最后,还需要对量体成果,进行反复校验,才算是彻底完成“量体”这个产品。
根据上述逻辑,为保证“
量体
”这个“
产品
”的合格率,量体师最好能按照“
终极目标前置、计划性量体、校验结果
”这样的顺序为客户提供服务:
之所以谓之“终极目标前置”,而不是“预设终极目标”,是因为量体过程中,每一次对局部的测量,都有一个小目标,整套量体动作下来,是为了
完成一
个大的终极目标,那就是做出
令客户满意的定制服装
。
终极目标的设置后,再根据客户所做服装的品类、体型、衣着薄厚的不同,而针对性量体。
或许有人疑惑这不还是开篇那段话吗?这两者是有区别的,开篇是先了解各类需求后量体,这里强调的是,先对结果有了明确的预期,才去关注这些内容。
比如:明确了客户的终极目标是做一件西装(
而非其他服装类型
),才会去观察客户的年龄约在50岁上下,体型微胖,身上穿毛衣等细节,才需要问客户对衣长的想法,对衣身肥瘦的想法,以及对里面是否套毛衣穿着西装的想法,才能制定接下来的量体计划。
所谓“计划性量体”,指的是在量体前,应该要做到苏轼所说的:“画竹,必先成竹于胸”
。
量之前可先围绕客户转一圈,一面让他移步镜前
调整站姿,
一面观察客户的体型整体特征和局部特征,同时,在头脑中构思整个量体流程和特殊部位的量体注意事项。
在头脑中对量体顺序的设计,以操作顺畅为最佳,此处的顺畅,指的是量体过程中不要一直围着客户转圈,一会前一会后,尽量站在一个位置,就把该位置上能量的数据全都量完,特殊部位则需要一边测量,一边与客户进行言语上的确认,如裤腰高低、衣服长短等,甚至需要借助特殊工具,如肩斜尺等。
关于量体的手法,内参以前也发布过不少,感兴趣的可以点文章后面的连接查看往期文章。此时的动作虽表现为量体,不过在意念中仍不要忘记上面第一点所提的终极目标,始终在头脑中想着客户穿上定制衣服后,衣服该有的样子。
按计划测量完成后,量体并不意味着结束,以上只是采集了基本数据而已,
如果不对
数据进行分析。数据等同于杂乱无章的垃圾信息,没有实用意义,因此,最后这个阶段,需要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校验。
随着量体完成,数据
整理
随之完成。而分析则体现在,需要根据净尺寸,推算成衣的“号、型”尺寸。
例如:客户的胸围是100cm,腰围是86cm,胸围的一半一般可作为西装的“型”,即50,由于胸腰差为14cm,客户体型为A体,用50A的号衣为客户试穿,便可校
验所测数据的准确度。
关于衣长和袖长的测量,在量体时问客户,他是没有概念的,通过皮尺判断衣、袖长,误差也会很大,试衣则不会有这么大的误差。
根据客户试衣结果与客户沟通所习惯的肥瘦和长短,根据衣身上不自然的褶皱,也可
与量体时观察到的结果比对,
帮量体师校验客户的体型缺陷。用别针去掉衣身上的不自然褶皱,还能明确版型相对位置上的修改范围。
对比规格单,
用号衣或样衣校验量体结果,若发现明显不合适的量体数据,趁着客户还在可当场复勘,这样可最大限度上避免尺寸从一开始就错的离谱。
所谓量体很准,绝非一气呵成,分毫不差,而是借助综合手段,不断修正小过错,至于怎样才能意识到自己量错了,那就需要提前弄明白什么是“正确”。
放慢节奏不是慢慢量一次,而是有可能的话,多量几次。量体前思考“正确的结果”是把
目标前置,
量体后用号衣校验是把错误前置,如此,尚不能保证衣服一次做到完美,但总归比胡乱把尺寸交给工厂要负责的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