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诊断
一直是医学上难以攻克的难题。
2015年,
我国新增429.2万癌症患者,
癌症死亡病例达到281.4万,
很多人因此谈癌色变。
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2020年全球癌症新发病例将达到2000万,因癌症死亡1200万人。寻找到癌症治疗和监测的有效手段是全世界众多科学家为之努力的方向。可是在现实中,如何及时发现癌症一直困扰着国内外的医学界。
早癌九成可治,晚癌九死一生。肿瘤具有隐秘性,早期的肿瘤虽然好治愈,可是由于没有明显症状,往往到了晚期才容易被人发现。而晚期的肿瘤已经转移、扩散,很难医治。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罗永章 教授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大学刚毕业时就痛苦地看到了这个事实:
大学毕业以后,我同班一个同学就被发现得了癌症,而且是胰腺癌,手术以后不到半年就去世了。所以在我这个同学去世以前,希望我能学与肿瘤相关的专业。
1998年,罗永章研发出抗癌新药恩度,让药价大幅下降。不过,肿瘤早发现的问题,还一直困扰着他。
早在1989年,学术界就发现了人体中的热休克蛋白90α可以成为肿瘤发现的标志物。二十多年以来,世界各国的研究团队已经围绕这个蛋白,发表了超过1万篇研究论文,并产生3位美国院士和3位欧洲院士,但迟迟没有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
2009年,罗永章团队开始介入研究,并通过重组蛋白质大规模制备技术,人工制备出了结构稳定的热休克蛋白90α。这相当于他们可以自由“制造”这种蛋白。在此基础上,他们还自主研发出了一种专门检测热休克蛋白90α的试剂盒。患者只需取一滴血,即可用于癌症病情监测和治疗效果评价。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很快将其批准用于肺癌患者的病情监测和疗效评价。这是人Hsp90α被发现24年来,全球第一个将其用于临床的产品。
在肺癌之后,罗永章团队在2016年完成了肝癌上的临床研究,在世界上首次证明,热休克蛋白90α可用于肝癌患者的检测,现已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在临床中使用。除了肝癌和肺癌的监测外,由于有了热休克蛋白90α检测技术,当一些癌症转移到肝部和肺部两个器官时,医生能够及时获取信息,从而做出最佳的治疗方案。
“一滴血”可测癌症!
网友纷纷表示这真是个喜大普奔的好消息啊!
不过,不少网友却对标题产生质疑:
夸张报道了吧,顶多算个超级肿瘤标志物,能确诊癌症吗?
那么,“一滴血”可查癌症是真的吗?准确率又有多少?
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副主任王宁表示,“一滴血”查癌法并非是确诊癌症的根本标准。他认为,抽血化验,是大家体检和到医院就诊时经常做的项目。血液中的一些化验数据,的确可以有效检测判断人体是否患有某些疾病,但是诊断是否有癌症并不现实。
王宁告诉记者,“一滴血查癌症”概念是肿瘤血清标记物检测,这种检测值并不能诊断是否患有癌症。现在有一定比例的人群,比如肿瘤血清标记物比较高,都会超过标准,专业上叫做假阳性;还有一些人群得了癌症,一直到去世的整个过程中,一直都没有超标。这个比例比较大,超出医学上可以接受的范围,基于这样的原因,它并不是诊断肿瘤可信的标准。
王宁表示,肿瘤血清标记物检测目前可以用于判断癌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我们不应该把它用在人群中横向的比较,但可以用于患者自身的比较。如果在患肿瘤时,血清标记物指标比较高,做过手术或相应治疗后,指标降下来了,我们就认为治疗是非常有效的。所以,基本上在临床是应用于治疗效果的评估。”
事实上,罗永章也曾在一次采访中辟谣过,“一滴血可测癌症”这一说法很不准确,确切的说法应该是“监测肿瘤”。他认为,由于射线剂量大和费用较高等原因,CT等影像学检测方法并不适合经常性地使用,因此,肿瘤标志物对于癌症病人预后和疗效评价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具体的监测方法是,癌症病人在传统方法治疗后再采血检测,通过比较人90α含量的变化,来辅助医生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并持续地监测。
目前,我国发病率比较高的癌症包括:肺癌、肝癌、消化道肿瘤、胃癌、女性的乳腺癌和宫颈癌等。对于这些癌症如何做到早发现?王宁副主任以发病率最高的肺癌为例,给出具体检查建议
王宁介绍称,现在国际上通用的、大家比较公认的办法是低剂量螺旋CT去筛查早期肺癌。他表示,筛查早期肺癌需要先界定高危人群,高危人群一般指吸烟人群,吸烟指数达到20包年(20包年指这个人每天吸烟的包数乘以烟龄,并且年龄超过45岁)。界定高危人群后,就可以去做肺癌低剂量螺旋CT,来诊断早期病人。
现在,国际上通过这种方式筛查出的绝大部分肺癌患者都属于早期,五年生存率能达到80%以上。
王宁表示,如果没有早发现早治疗,只是依靠有明显症状了再就诊,70%的患者发现时已经是中期或者晚期,五年生存率不到10%,甚至没有有效的治疗办法。这也是政府和医疗机构建议大家早诊早治的原因。
科学需要严谨
新闻报道也要严谨
为医学重大突破点赞!
来源 | 人民日报 澎湃新闻 中国青年报
编辑 | 彭婉娟
主编 | 吴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