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来源:界面、i黑马,投资人说(ID:touzirenshuo)编辑作品
题图:峰瑞资本创始合伙人 李丰先生
01 我的投资偏向
我觉得做投资的成就感跟做企业相比差远了,毕竟投资人是观众不是主角。但对投资人来说,最大的好处是总能选择与自己喜欢的聪明人打交道。每个投资人都有偏向性,我的偏向性是在看创业团队的时候,关注创业者在考虑问题时的独立性和思考的深度。
创业者在选定一个目标之后,就会朝着那个目标跑。创业者知道终点在哪儿,但并不知道怎么走,跟你往一个方向跑的人可能很多,在一大堆人在向着近似目标跑的过程当中,什么起重要作用?
我认为在同样情况下,如果你的目标比别人定得远一点,走弯路就会少一些。具体就是在思考一件事情应该做到什么程度、为什么要做到那个程度时,比别人想得多或者深一些,瞄准的靶子比别人远一点儿。想问题的深度或逻辑性上做得好的创业者,至少最后做成的可能性大一些。
我想讲一下我投的“三只松鼠”这个案例,这是一个比较草根、做互联网坚果的创业团队。2年半的时间,从零开始做到年销售额过10亿,2015年的目标超过25个亿。公司的成长非常快、甚至是太快。
创始人原来在一家做坚果的传统食品企业做高管,企业规模也做得很大。在安徽一个县城,我找创始人聊了一个下午加一个晚上,创始人觉得电子商务这个方向很好。我说:既然在你心里已经受到这个事情的诱惑,那你就出来做。
2014年12月份,三只松鼠的创始人带着创业团队来找我交流,他们觉得移动互联网O2O在零食行业会有些机会,他们对应该怎么做想了很多战术的问题,品牌怎么做、卖什么东西、怎么做规划……因为移动互联网或者O2O的出现,创始人察觉到了一些机会,这个机会的呈现形式更偏向渠道,而不是品牌。
我告诉创始人,投资人是无法替代你做决定的,你也不需要投资人帮你做决定。在你当初出来创业的时候,你证明了自己是优秀的企业家,想问题深入、商业敏感度高、执行力足够好,加上带的年轻团队非常不错,企业文化非常不错。既然你已经做到这个程度,证明了自己有这个商业敏感度,就应该不顾一切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你不应该太在乎投资人的观点。你们下决定要做,我支持;下决定不做,我也支持。
如果你留意观察,会发现原来叫做亚文化的生活方式,慢慢的进入了主流。举两个例子,你会留意到所有你使用的时髦的网络词汇来自于年轻人聚集的某个地方。当我们投最大的弹幕网站的时候,还被视为一个非常小众的事情,仅仅不到2年的时间,弹幕已经非常普遍了。年轻一代正成为中国创投界的一道风景线,这些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急不可耐地跳了出来,在社交、O2O等领域显山露水。
年轻人更了解他们的同龄人,他们知道什么东西是他们的痛点,这是他们最大的优势。他们的挑战在于,很多人还年轻成熟度不够,做管理经验还都不够。如果凑巧他们中的创业者既代表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又在成熟度上超过了同龄人,理论上他们做就有优势。其实马化腾、丁磊他们去创业的时候,也都是20多岁,接近30岁。
02 判断风口的三点经验
早期投资要做好,无非就两点:第一个看人准,第二个判断趋势准。但我投了将近100家公司,基本上没有一家最后的商业模式跟最开始一样的。
有些新鲜事物在早期可能看不清楚,但如果你在心里接受它、愿意尝试,花很多心思去思考和搞清楚其中的本质,就可能预测到下一个潜在机会。
好的创业者核心的特点在于:是否明确未来的机会、格局、方向,从而顺应这个潮流。独角兽之所以能成为独角兽,在一开始的时候一定不认为自己是独角兽,只是因为凑巧加入了某个轨道,在潮流的推动上站到了历史的风口,从而成为独角兽的。
任正非讲过一句话,最终伟大的公司还是时代的公司,不只是一个CEO的公司。我对这句话的理解,你在正确的方向上,做了多少长期价值正确的事。
有三点经验要分享。
第一,商业竞争永远存在,大家可以拼创新,看韭菜谁割得最快。长期性上看谁的效率高,就是解决为什么我多、你少的问题。
第二,你所做的事情不管多么创新,大部分都是从以前的过程中得到的一些论证或者循环过程,总能找到一些跟前人类似的地方,来帮你做横轴和纵轴上的判断。
第三,事在人为是阶段性的,不是长期性的。
03 增量市场是新的创业方向
过去20年,中国经济增长一直靠的是增长创新,大家做的都是增量市场。但现在,中国经济发展没那么快了,所有行业都面临一个转折点,需要从增量市场向存量市场转变。
用小时候做的数学题比喻:一个水池,两个水龙头,一个水龙头进水,一个放水,多久可以放光水池的水?
此前大家都挤破脑袋争抢进水龙头,可如今想的更多的是是制作一个更精美的出水龙头,将原有的存量优化释放出来。
增量经济是由于中国人口红利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大家对资源的争夺已然到了顶峰。几年前开始有变化,很多行业不再只寻找新客户,而是优化、转化原有市场容量。二十多年来太习惯于从增量来找到新市场,可是今后存量才是最有效率的创业方向。
以共享经济为例,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共享经济已经将商业模式创新中资源的分配效率推至极致。接下来要做的事就是加速行业基础设施的创新,这一点在任何行业都是如此。比如我们之所以在可穿戴设备、IOT、物联网或是智能设备的生活化应用中遭遇了阻碍,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们在基础设施方面存在不足。
商业逻辑的循环就是如此:通过某种形式的创新提升效率,并且在提升过程中不断克服基础设施的瓶颈并提高技术创新手段。
04 黑科技注定要发生
2015年峰瑞成立时,我们确定了3个主要投资方向:消费升级、企业服务和深科技。其中,消费升级和企业服务并不新鲜,但深科技是个全新的投资领域。
深科技主要是美国的叫法,中国创投圈习惯称它为黑科技。不论是哪种叫法,都是指还没有被大众应用,处在不可理解、不可想象、不太成熟阶段的技术。这些黑科技,往往出现在未来注定要发生的一些科技趋势上。
比如互联网行业,经过了十几年的高歌猛进,现在趋于平缓,但效率的提升依然有空间。这个提升效率的工具就是技术创新,是黑科技。
现在投资黑科技的机构很多,除了我们这种专注黑科技的机构外,一些老牌VC和专注于清华创业者的天使投资机构也在布局。
目前我们基金的总规模是40亿元左右,超过四分之一的资金投向了黑科技领域的十几家公司,覆盖VR、人工智能、机器人、生物科技、环保、材料、能源、医疗与大健康等领域。下一步我们还将加大对黑科技的投资力度。
在投资黑科技时,我们的思路是投资核心科技趋势下的关键技术。以VR为例,一旦所有关键技术得以突破,就会大量投资进入VR内容领域,内容一多,VR的发展就会加速普及,催生更多的VR应用场景,这样人才和资金又会更多,形成一个正向循环。
我们还重点关注智能机器人领域的黑科技,主要是交互技术,交互的关键是语音识别。谷歌的搜索技术已经很好,但依然只能识别简单的句式。对机器人来说也是,目前很难识别人类太长的语句。所以,我们投资了一个叫声智科技的语音识别公司,它是中科院的团队出来做的,原来做军工项目,现在做商用。
我们倾向于投资那些很快就能实现工业化,或者接近工业化的黑科技。我们认为最好的科技产业化,是需求已经开始出现,你只需要让科技成果在既有的链条上去商业化,不需要大规模地更改上下游的产业链。
投资黑科技除了商业判断和敏感度,还需要专业度。比如投资人工智能,你需要知道关键技术是什么,可以用什么机制解决,谁解决得比较好。
过去大家的投资路径是,找到一个商业模式和对应的公司,先投第一笔钱,让这个公司把想法变成实践;第二笔钱是让他们小规模慢跑起来;第三笔钱是让他们发足快跑,跑马圈地。最后一笔钱,是让他们去争第一,让他们做到行业垄断。如果做不到第一,可能就死掉或者被卖掉。但技术投资的每一轮融资,都是对过去既有价值的认证和认可,每一轮融资都让它的价值进一步积累。
做商业模式创业需要面对BAT等巨头的竞争,但技术创新的创业者即便你融资慢一点,发展慢一点,只要你确实有技术含量和壁垒,巨头很难打死你。
技术项目不需要像商业模式创新的项目必须做一个闭环在规模上取得优势并获得垄断地位,技术类只要根据项目过去的积累和时间就可以判断是否值得投资,剩下的问题就看它在工业化和商业化方面的领先程度。
技术类项目对CEO的要求也不太一样,大概有两点:
第一,掌握核心竞争力,CEO必须是技术方向核心人员。
第二,懂得平衡商业、工业和技术的关系。
完全不懂技术就难以把握这个领域的未来,如果太懂技术会掉进技术循环里,最好的方式是召集一个优质的团队,有各自擅长的领域并且彼此了解,配合完成投资决策。闷头往前跑并不是好事,团队需要懂得平衡商业与技术的关系。
李彦宏的AI世界观 / 马云的新零售
ofo战上海:免押金成新杀手锏
58同城的增量思维 / VIVO的情怀之路
淘宝打假 / 百度内容战略
京东为什么春节不打烊 / 微博如何弯道超车
IDG的情怀 / 巴菲特的最佳投资
生鲜电商下半场 / 《最强大脑》人机大战的意义
美团点评“她经济” / 共享租车
网易美学 / 海尔智能家居
智能家居大蓝海
从VC视角解读互联网新动向
深挖商业本质与前瞻影响
100多万投资人、创业者、互联网从业者都在关注的互联网分析第一自媒体
VC互联网分析频道(ID:qianhaoapp)
微博2016年度十大影响力科技观察大V
克劳锐2016年度科技自媒体
内容覆盖30多个平台,粉丝超百万;
阅读量累计过10亿,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