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辱之间一线差,昆明的空气竟然成为了一个事件的重点,成为了一个人被钉上鞭挞台的关键,世界这么大,还是咱最魔幻。
空气好不好,是一个比较的概念。根据我国官方资料,昆明的空气质量在国内排名中长期位居前十,无疑属于第一梯队。如果说跟国内其他地方比,昆明的空气是最好的,或最好的之一,完全可以成立。
然而,当事人是拿来跟美国比的,我们的玻璃心顾不上去查查对照组的数据,就认定当事人撒谎,是不是有点着急?
在对比之前,先要普及一下中美空气质量标准上的差异。在我国,空气指数50以下算“一级优”,51~100算“二级良”,统计口径一般合计为“二级以上优良天数”,是属于政绩正资产的。
美帝的标准稍有差异,在AQI综合指数上,划分区间跟中国是一样的,但是叫法有所不同,一级是“良好”,二级是“中等”——措辞决定思维,如果我们也把“良”称为“中等”,似乎就不太好意思拿出来当成绩晒了。
AQI是综合指数,但是作为主要健康威胁的pm2.5,在每一级别中是有最高限值的,在中国“一级优”的限值是35,,“二级良”是75,如果pm2.5单项超标,污染级别就要升格了。而美国对应“一级良好”的限值是12,“二级中等”是35,在这一标准上,差别就略大了,尤其在指数较低的区间,我们“二级良”的限值,对应美标却处于“三级轻度污染”和“四级中度污染”的区间。
这就是为什么我国监测“良好”、推荐“适合户外运动”的天气,按美帝标准常常就成了“不健康”,区别在对健康负责的程度。对于公认健康威胁最大的pm2.5细微颗粒,美标控制的更为严格。
联合国标准更严,世界卫生组织认为,pm2.5小于10是安全值,在这个数值以上长期暴露,心肺疾病死亡率就会增加。但很多发展中国家远远达不到这个要求,联合国特别定制了分阶段过渡标准予以激励,这也是我国采用与发达国家不同分级标准的依据之一。它并非出于绝对健康标准,而是为了让发展中国家有个奔头。
现在我们看昆明的情况,网上可以找到“2014年昆明市环境状况公报”的相关报道:【空气质量354天优良】是其硕大的副标题,显然,这是一份喜报。数据显示,全年3%的天气为“轻度污染”,27.4%为“优”,69.6%为“良”——在全国范围内,这无疑是一份靓丽的成绩单,“二级以上优良”接近100%。
然而如果按照美标,解读就不那么令人开心了,可能近70%的天数实际对应“轻度污染”到“重度污染”级别。
在这个区间美标的防护建议是“对敏感人群不健康”或“不健康”,那么,如果个体拥有鼻炎等敏感性背景,日常需要戴口罩的必要性并不夸张。
要比嘛,就是这么残酷,我爱我的祖国,但是对昆明天气的自信是建立在与国内相比而言的。如果在美国,则可能从正面典型跌落为负面标杆。
根据有关资料,美国很多州的年均pm2.5指标是个位数,马里兰州属于中等水平,指数也在10以下,而空气最脏的地区是加州,指数是12。根据我国公布的2014年主要城市年均PM2.5浓度,昆明的指数是32,仍然位列全国第一梯队,污染最严重的邢台保定等地都超过了100……(具体到美国各城市的资料没能找到,但相信用来说明马里兰某地和昆明的对照,已经足够。)
为了不涉嫌洗白乳滑,楼主很不客气的拿我们最好的,跟美帝最差的比,然而数据就是这么欺负人。
区别就是这么个区别,如果拿味道来闻的话,可能确实偏于主观,不足为信,然而如果采用客观数据,不见得更令人愉悦。可以不爱听,但不能不承认。
我爱我的祖国,但是我相信她还有很大提升空间,面对外界的非议,其实无需过分敏感,作为事实存在的差距,更要坦然。我们自尊、自信,但不要自我麻醉。把批评、指责当做动力,而不是脾气。成群结队的玻璃心拍案而起,为这点事浪费的唾沫,能增加降雨么?
作者:纸上建筑
2017年5月25日
二维码打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