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中国货币历史源远流长,发现实物至今长达3500年左右。其在发展过程中先后经历了以下八次极为重大的变革:
商朝以贝作为货币,这是中国最早的货币。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海贝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商朝人们开始用铜仿制海贝。铜币的出现,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一次重大演变。
贝币
铜贝
随着人工铸币的广泛使用,海贝这种自然货币慢慢退出了中国的货币舞台。
从商朝铜贝出现后到战国时期
,中国的货币逐渐形成了以诸侯称雄割据为特色的四大体系,即:铲币、刀币、圜钱、楚币(爰金、蚁鼻钱)。秦统一中国后,颁布了中国最早的货币法,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
圜钱
秦半两
货币的统一,结束了中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一次重大演变,且这种货币形制一直沿续到民国初期。
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刘邦建汉后,允民私铸钱币”,豪绅富商和地方势力乘机铸钱而牟利。元鼎四年,汉武帝收回了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从此确定了由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此后,历代铸币皆由中央直接经管。
汉五铢
这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一次重大演变。
秦汉以来所铸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均明确标明钱的重量。唐高祖武德四年,李渊改革币制,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这是中国最早的通宝钱,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后的“民国通宝”。
开元通宝
开元通宝一反秦汉旧制,钱文不书重量,是我国古代货币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以银锭为主要形式的称量货币,始于两汉,盛于明清朝代,但在清朝时有实、虚银两之分。实银两指实际流通的白银,如银锭等,其成色重量各地不同。虚银两则是一种记账货币,实际支付时需折算成钱元;虽有一定含银量,但并无实物,如近代上海的“规元”、天津的“行元”、汉口的“洋例”等。
清银锭
1933年国民党政府实行废两改元,银两停止使用。
先秦铸钱的工具,主要是泥范和石范,后出现模盒翻制泥范的技术。王莽时期,叠铸范已发展成熟,因此王莽钱币铸工极精。隋唐时期,废除母范铸钱的方法,改用母钱翻砂铸造,堪称铸币史上的里程碑,为以后两宋时期的雕母铸钱法奠定了基础。
母钱
母钱翻砂铸造工艺在清代发展至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