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错过界哥的推送?
戳上方蓝字“
医学界影像诊断与介入频道
”关注我们
并点击右上角“···”菜单,选择“
设为星标
”
病例一览
为了筛查是否脑部囊虫感染,给予患者头部磁共振+增强,其结果提示为双侧大脑半球可见多个类园形异常信号形结节影。
其结论报告为:①双侧大脑半球多发结节,结合病史考虑脑囊虫病存活期,临床治疗后随诊复查 ;②双侧上颌窦双侧筛窦炎症。
结合目前所有的检查检验,目前诊断囊尾蚴虫病,给予“肠虫清”驱虫治疗及对症处理。
囊虫病是一种由链状带绦虫引起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疾病。囊虫病潜伏期约为3个月至数年,5年内居多,大多数被感染者在临床上无明显症状,临床表现根据囊尾蚴寄生部位,数量,及人体组织局部反应而不同。
根据囊尾蚴寄生部位分为脑囊尾蚴病、眼囊尾蚴病与皮肌型囊尾蚴病三种:
1. 脑囊尾蚴病
根据囊虫分布的部位,脑囊虫病在临床上可分为四型,即脑实质型、脑池和蛛网膜下腔型、脑室型和混合型。患者常有抽搐,癫痫发作,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意识丧失,脑膜刺激征,偏瘫,精神障碍,智力减退等症状。
2.眼囊尾蚴病
眼囊尾蚴病占囊尾蚴病占1.8%-15%,可寄生在眼内的任何部位,常为单侧感染,以玻璃体及视网膜下多见。症状有眼痛,结膜红肿,视力下降,视野改变,眼肌损害引起复视,眼球运动障碍,眼球突出,上睑下垂。
3.皮肌型囊尾蚴病
约1/2囊尾蚴患者有皮下囊尾蚴结节,多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是0.5-1.0厘米,质地较硬,有弹性,数目多少不一,从几个到成百上千个,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和压痛,表面也无色素沉着及炎症反应。以头颈和躯干较多,四肢较少,手足罕见,少数严重感染者可感觉肌肉酸痛,发胀,并引起假性肌肥大。囊尾蚴死后可发生钙化,X线检查可见钙化阴影。
目前主要的检测方法有酶联免疫吸附法(ELASA),斑点酶联免疫吸附法(Dot- ELISA),生物素 - 亲和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BAS- ELISA),单克隆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McAb- ELISA),酶联免疫印记技术(ELIB),囊虫循环抗体(Cag)及短程抗体(IgG4)检测,但临床上大多医院未开展该项目检测。
1. CT诊断
CT检查主要用于脑囊虫病的诊断。
头部 CT检查可分为四期,指导临床治疗。
活动期,
主要表现为头节、囊壁、囊液同时存在,可见圆形低密度灶,病灶内点状高密度影。
蜕变死亡期,
主要变现为头节消失、囊腔肿大,囊腔大小不一,虫体崩解。
钙化期:
标志为囊虫的低密度灶转为高密度钙化灶。
混合期型:
同一患者上述三期中的二期同时存在。
2. MRI诊断
也主要用于脑囊虫病的诊断,MRI 分期对指导临床治疗也有重要意义。
3. 超声诊断
用于眼内及皮肌型囊虫病的诊断。
眼内囊虫病的超声检查可分为三种类型:
-
皮肌型囊虫病:
超声声像特点是皮下或肌间可见圆形或椭圆形囊状液性暗区,囊壁粗糙不光滑,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晰,暗区内可见以强回声光斑,活动期可见蠕动。
4.X线诊断
在囊虫未发生钙化前,X 线检查无任何阳性发现,囊虫死后钙质沉积才能显示于 X 线片上。脑囊虫病的钙化率极低,仅10%,而四肢和躯干囊虫病的钙化率偏高,以肩、骨盆和大腿发生钙化者居多。脑内和疏松结缔组织内呈圆形,肌肉内钙化呈椭圆形和梭行,与肌肉长轴一致,钙化可为致密影,或钙化影中有一透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