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医学界影像诊断与介入频道
医学界影像诊断与介入频道为中国医务工作者提供有用、有趣、有态度的医学资讯。“服务医生,改善医疗”是我们的使命。投稿或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医学影像沙龙  ·  前列腺MRI培训教程... ·  17 小时前  
新青年麻醉论坛  ·  推荐 |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医学界影像诊断与介入频道

密集恐惧!全身这么多高致密度,究竟是什么?

医学界影像诊断与介入频道  · 公众号  · 医学  · 2019-05-16 19:32

正文

不想错过界哥的推送?

戳上方蓝字“ 医学界影像诊断与介入频道 ”关注我们

并点击右上角“···”菜单,选择“ 设为星标

遍及全身的囊虫病,你见过吗?



病例一览


  • 一般情况: 男性,52岁,已婚,农村建筑工人


  • 主诉: 体检发现骨盆,膝关节等软组织散在高密度影10天


  • 现病史: 患者10天前体检发现提示寄生虫感染,无发热畏寒、无恶心呕吐、无胸闷气促、无腹痛胀、无皮肤黄染,无头晕头晕,无抽搐及肢体乏力等不适,为了进一步治疗,遂至我院治疗,拟诊断为“寄生虫感染”收入院。


  • 既往史: 否认乙肝,结核,艾滋病、梅毒等病史,否认手术史,否认高血压及糖尿病病史,否认冶游史。否认生吃猪肉、牛肉等生活习惯,否认接触疫水疫区。


  • 查体: 生命征平稳,神志清楚,正常面容,查体配合,心肺腹部查体无明显异常,双下肢无水肿,四肢肌腱反射未见异常,颈强直及巴氏征未见异常。


  • 外院检查: 外院头部CT平扫:1.考虑双侧额叶少许缺血灶;2.透明隔形成  3.双侧筛窦炎症。外院胸片、骨盆、腹部平片(如下所示):小条状高密度影,考虑寄生虫。


  • 初步诊断: 囊尾蚴虫病?


为了筛查是否脑部囊虫感染,给予患者头部磁共振+增强,其结果提示为双侧大脑半球可见多个类园形异常信号形结节影。


其结论报告为:①双侧大脑半球多发结节,结合病史考虑脑囊虫病存活期,临床治疗后随诊复查 ;②双侧上颌窦双侧筛窦炎症。


结合目前所有的检查检验,目前诊断囊尾蚴虫病,给予“肠虫清”驱虫治疗及对症处理。



囊虫病的分类


囊虫病是一种由链状带绦虫引起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疾病。囊虫病潜伏期约为3个月至数年,5年内居多,大多数被感染者在临床上无明显症状,临床表现根据囊尾蚴寄生部位,数量,及人体组织局部反应而不同。


根据囊尾蚴寄生部位分为脑囊尾蚴病、眼囊尾蚴病与皮肌型囊尾蚴病三种:


1. 脑囊尾蚴病


根据囊虫分布的部位,脑囊虫病在临床上可分为四型,即脑实质型、脑池和蛛网膜下腔型、脑室型和混合型。患者常有抽搐,癫痫发作,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意识丧失,脑膜刺激征,偏瘫,精神障碍,智力减退等症状。


2.眼囊尾蚴病


眼囊尾蚴病占囊尾蚴病占1.8%-15%,可寄生在眼内的任何部位,常为单侧感染,以玻璃体及视网膜下多见。症状有眼痛,结膜红肿,视力下降,视野改变,眼肌损害引起复视,眼球运动障碍,眼球突出,上睑下垂。


3.皮肌型囊尾蚴病


约1/2囊尾蚴患者有皮下囊尾蚴结节,多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是0.5-1.0厘米,质地较硬,有弹性,数目多少不一,从几个到成百上千个,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和压痛,表面也无色素沉着及炎症反应。以头颈和躯干较多,四肢较少,手足罕见,少数严重感染者可感觉肌肉酸痛,发胀,并引起假性肌肥大。囊尾蚴死后可发生钙化,X线检查可见钙化阴影。


实验室诊断


目前主要的检测方法有酶联免疫吸附法(ELASA),斑点酶联免疫吸附法(Dot- ELISA),生物素 - 亲和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BAS- ELISA),单克隆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McAb- ELISA),酶联免疫印记技术(ELIB),囊虫循环抗体(Cag)及短程抗体(IgG4)检测,但临床上大多医院未开展该项目检测。


影像诊断


1. CT诊断

CT检查主要用于脑囊虫病的诊断。 头部 CT检查可分为四期,指导临床治疗。


活动期, 主要表现为头节、囊壁、囊液同时存在,可见圆形低密度灶,病灶内点状高密度影。


蜕变死亡期, 主要变现为头节消失、囊腔肿大,囊腔大小不一,虫体崩解。

  • 小囊性灶原来低密度灶内的点状高密度消失,囊壁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


  • 大囊性灶无头节,囊周无脑组织水肿,可见占位效应。


  • 葡萄状囊丛型,病灶位于基底池,为数个小圆型低密度灶堆集在一起,呈葡萄状。


  • 脑炎型,不规则低密度影,位于脑灰白质交界处,沿脑回呈“手指”状,强化后部分病灶出现结节状、絮状增强。


  • 小脓肿型,脑实质内近皮质出现形态不整的低密度灶,强化后病灶出现环形增强灶。


  • 脑梗塞型,病灶位于基底节或顶枕叶,囊性低密度灶或钙化灶同时出现。


  • 脑膜 -蛛网膜炎型,平扫见左侧环池模糊不清,强化后出现边缘模糊的增强影。


  • 脑积水型,可见交通性和阻塞性脑积水征。


钙化期: 标志为囊虫的低密度灶转为高密度钙化灶。


混合期型: 同一患者上述三期中的二期同时存在。


2. MRI诊断


也主要用于脑囊虫病的诊断,MRI 分期对指导临床治疗也有重要意义。


  • 活动期: 头节的显示是判断囊虫存活的主要依据,其在 T1WI 像显示头节等信号,囊液低信号,即“黑靶征”,T2WI 像囊液为高信号,头节为低信号,即“白靶征”,病灶周围无明显水肿反应。


  • 退变死亡期: 头节消失,病变周围不同程度水肿。


  • 钙化期: 颅内散在 T1WI 低信号、T2WI 低信号或 T1WI 等信号、T2WI 低信号改变,一般无水肿或少量水肿,增强扫描钙化可环形强化、小结节状强化或不强化。


  • 混合期: 表现为脑内形态多样的混杂病灶。


3. 超声诊断


用于眼内及皮肌型囊虫病的诊断。 眼内囊虫病的超声检查可分为三种类型:


  • 生长型: 表现为眼内或眶内类圆形无回声暗区,壁光滑,囊内可见强回声球形光斑,可有自主蠕动,或光斑轻微变形。


  • 钙化型: 表现为眼内或眶内类圆形无回声暗区,囊壁厚,伴有钙化强回声光带,虫体不活动。枯萎型表现为眼内或眶内类圆形或不规则肿物,包膜回声模糊,张力低,无回声暗区内有细小光点回声,未见虫体光团。


  • 皮肌型囊虫病: 超声声像特点是皮下或肌间可见圆形或椭圆形囊状液性暗区,囊壁粗糙不光滑,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晰,暗区内可见以强回声光斑,活动期可见蠕动。


4.X线诊断


在囊虫未发生钙化前,X 线检查无任何阳性发现,囊虫死后钙质沉积才能显示于 X 线片上。脑囊虫病的钙化率极低,仅10%,而四肢和躯干囊虫病的钙化率偏高,以肩、骨盆和大腿发生钙化者居多。脑内和疏松结缔组织内呈圆形,肌肉内钙化呈椭圆形和梭行,与肌肉长轴一致,钙化可为致密影,或钙化影中有一透光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