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写了一篇关于闲鱼 App 的文章,原本以为这种小体验问题没多少人发现,结果从留言反馈来看,比我预想的要多。
如果你还没看过那篇文章,可以先看看《
闲鱼的失误
》。
今天我还是按照往常惯例打开闲鱼 App,进入到「消息-关注上新」查看我关注卖家发布的新品。
然后我发现了一个变化,之前已经消失的「在售」标签回来了。
不仅如此,老版本菜单里的「最新」选项在新版中也被去掉了。
这么一来,就可以解决我之前说的
「
理解和体验不一致」
问题
。
从问题提出到优化上线,前后不超过两天时间,闲鱼的反应速度还是挺快的,这一点值得点赞。
显然,他们的产品团队看到了我那篇文章。
从 AppStore 的更新记录来看,这次他们并没有发布新版本,所以前端的更新应该是热处理。
后来我跟几个朋友讨论这个案例,他们都对闲鱼的反应速度表示佩服,对于一家大厂来说,做到这种紧急调整其实并不容易。
放在其他中小公司里,这种调整大概率是要重新打包发布并更新 App 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写死」。
不管怎么说,这次调整至少让闲鱼 App 恢复了在这个路径上的使用体验,用户价值又加分了。
其实,过去我也给很多产品提出过改进建议,算是一个编外产品经理的使用吐槽。
包括前阵子对微信公众号 AI 配图功能的优化,以及之前对携程、饿了么、知识星球等产品的优化建议,一些事实成立的关键问题都被采纳了。
可能有读者好奇,我一个在家上班的人是怎么发现这些问题的?
在我看来主要是两点。
第一,我虽然不在公司上班做产品了,但每天都在跟合作公司的产品打交道,其中一部分会细化到页面结构、功能流程、交互设计上。
所以,我的一线手感一直在线。
第二,我对用户体验的敏感度比一般人更高,这源自对大量产品的使用所建立的体感。
所以,我能判断什么是好体验,反之亦然。
这里面的方法,我在线下产品训练营中专门讲产品设计「场景」那部分内容时提到过。
我现在有一个能力,哪怕让我使用一个自己从来没有用过的产品,全流程体验下来我都可以第一时间发现很多问题。
从结果反馈来看,其中大部分问题的命中率都很高。
很多产品经理做设计时喜欢带上自己的「执念」,总认为用户「能理解」和「觉得好」。
说白了,这只是产品经理的个人偏好。
在这种「执念」下设计出来的产品,有极大概率会出现翻车事件,返工是必然的。
我觉得每个产品团队都应该至少有一个对用户体验敏感的人,这个人不一定是产品经理,但他一定要具备我上面说的那种能力。
准确说,是能从常识、通用、普适化的角度客观理解和看待整个产品体验过程中的问题。
包括闲鱼在内,估计被我找问题的产品对应团队的人都不怎么待见我,毕竟我是找对了刺,他们领导看到这样的声音不会很高兴。
但我觉得挺好,因为我的推动让这些产品做出一点点改变,间接让百万、千万、甚至上亿用户受益。
这么一来,我每年创造的产品价值还挺大的。
因为喜欢,所以热爱!
·················
唐韧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