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嘉兴日报 李剑铭 编辑/王漠沙
腾讯图片出品
30年前,陆其华辞去工作,卖掉两套房子,卷起裤脚下地种树,专研“植物大熊猫”檇李。这些年,他撰写了30多万字的笔记,他希望拿到大量的数据之后,可以有效地改良现有的檇李品种。
30年前,陆其华辞去工作,卖掉两套房子,卷起裤脚下地种树,专研“植物大熊猫”檇李。一件长袖灰色衬衫,一顶褪色的鸭舌帽,一辆开了10多年的破旧踏板摩托,53岁的园艺师陆其华一身装扮几乎全年不变。每年小暑前,是他最为忐忑的时候,精心培育的檇李宝贝们是否能呈现远古的真味,关键就看最后这几天的阳光、水份和气温了。
如果不是30年前的那个决定,陆其华现在应该按部就班地在嘉兴学院工作,而如今的陆其华是全国研究种植保护檇李第一人。陆其华说,檇李是一种栽培历史十分悠久又极其珍稀的传统名果,被称为“植物大熊猫”,是嘉兴所独有的。30年来他匠心坚守,让自己变成了一个地道的农民,穷尽半生心血,从全国各地收集了121个品系的2000多株珍贵檇李果树,打造出一个梦中的檇李王国。
陆其华在龙种品质檇李树边仔细观察记录檇李花双子房果的分布情况。陆其华与檇李的缘分源于童年的一次“奇遇”。小时候,陆其华在运河边桐乡陡门的一个果园中,偶然得到两颗乌黑透亮的果子,园子里的人告诉他这是古代皇帝才能吃到的果子,神秘果子让他心生好奇。“当时我没舍得吃就放在口袋里,没想到不一会儿这颗果子就‘融化’了。”口袋里粘糊糊只剩下一颗果核和一张果皮,年幼的陆其华牢牢记住了“檇李”这个名字。
陆其华在原浙江农业大学进修期间,师从嘉兴籍园艺教育家、果树育种专家沈德绪,从老师口中他听到关于檇李的历史和变迁,了解到这种古老的水果面临着“灭绝”的危险,有了收集保护和研究檇李的念头。
檇李基地使用的都是陆其华自己制作的酵素。檇李基地的“古法栽培”是陆其华付出心血最多,也是最引以为豪的事儿。所谓古法栽培,就是不用化肥、除草剂和农药,以营造生态平衡的方式来保持基地生物的多样性。在他的檇李基地,最常见的肥料是传统的焦泥灰,这种由熏炙草皮、树叶和树根混合而成的“土肥”肥力十分显著。这种特殊的改良土壤办法是陆其华参考了《齐民要术》等古代著名农学著作,再结合当地种植的实际情况总结而成的。
1987年,陆其华在市区环城南路附近承包了一块地,开始了檇李的研究,其间遭遇了缺乏栽培资料、枝条嫁接困难等各种问题。1997年,陆其华成立了嘉兴市李子园艺科学研究所,在近十年时间里,他的基地五度易址,辗转搬到了王店镇建林村“定居”下来。之后,他的足迹遍布嘉兴及全国100多个城市,耐心寻觅和收集檇李品种,并坚持采用古法栽培方式精心培育心爱的檇李。
每一个檇李的顶部都有一个指甲的掐痕,传说这是西施留下的印迹。陆其华记得,为了寻访檇李古树种,他跑遍了嘉兴城乡。一个曾在果园工作过的老技术员告诉他,真种檇李在新丰净相寺,得到线索后,陆其华马上骑自行车去找。但这次并没有找到老树,陆其华在当地找到一棵20年树龄的檇李树。本地的檇李品系收集齐全后,陆其华开始走出嘉兴继续收集,最远曾到过贵州。
只要能看一眼檇李,就算让陆其华付出再多的代价他也在所不惜,“听人描述某地有疑似檇李的水果,我会马上赶过去,有时候千里迢迢到达后却发现并不是檇李,但我并不后悔,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只要能有利于研究,我就心满意足了。”
陆其华是1992年辞职的,以前,他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学园艺出身的他,在浙江冶金经济高等专科学校(嘉兴学院前身)校办任职,偶尔做做嘉兴农校园艺实习指导老师,他坦言:“那时压力很大,来自家人,也来自朋友。但我想干自己爱好的事情。”现在,他在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兼职当园艺班老师。
30年来,陆其华撰写了30多万字的檇李笔记,以记录檇李的生长为主,包括发芽、气温、天气状况、风力风向以及檇李的相应生长特征。
园艺科班出身的他一直谨记着国内园艺泰斗吴耕民老师在大学讲座时说的那句话:“园艺不仅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种责任和态度。”30年来,陆其华一直把这句话当成人生座右铭,脚踏实地实践着当年他出发时的初心。
檇李是陆其华培育了30年的心爱宝贝,近年来他一直致力于将檇李推广到全国,目前除了西藏、青海、黑龙江和台湾等地,嘉兴檇李的种质资源已经遍布高山、草原,丘陵和戈壁。
因为檇李昂贵,在嘉兴城里只有一个直销点,采用预约取果的方式。
远离市区的檇李基地,经常只有陆其华一个人在果园里过夜。
大多数时候,陆其华的晚餐只是将就做一些简单的饭菜。
厨房的墙上是陆其华自己手绘的灶画,他希望檇李王国也可以像金龙一样腾飞。
简单的晚餐和一本园艺书是陆其华的标配。
陆其华一个人的身影在果园里显得有点寂寞。他的心里一直有个愿望,他希望拿到大量的数据之后可以有效地改良现有的檇李品种。
微信搜索公众号中国人的一天或chinaoneday,加入微社区,分享你的故事,你将有机会成为中国人的一天主人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