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钱币是一个国家重要的历史组成部分,就其产生的特定年代而言,它不仅代表着中国货币文化各个历史时代的沧桑演变,也反映出我国历史、政治、经济的繁荣与兴衰,从这一方面上来说,它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和文物考据价值。
安徽省造光绪元宝库平一两
安徽银元局自光绪二十三年(1897)11月借用广东机器试铸起,至第二年3月正式鼓铸,至光绪二十五年6月遵旨停铸,前后只有一年半时间。但在这短短时间内,铸币数量却不少。由此可见,当年安徽银元局规模绝非一般。但因铸币时间短,流通时间不长,流传下来的银币却很少,十分罕见。
该钱币为安徽省造光绪元宝库平一两,直径4.5cm,重29.2g。钱币正面铸有铭文,顶部铸楷体“安徽省造”。底部铸“库平一两”,中心直读“光绪元宝”四字,币中心为满文“光绪元宝”,两边由梅花点缀。钱币背面则由字母龙纹组成。龙纹霸气侧漏,豪气万千,大有帝王之风,轮廓明晰。上手触摸,可以感受到清凉表面凹凸有致的龙纹与字,质感好,整体美观大方。
古钱币极具观赏性与历史价值,因此古钱币如同其他古玩一样被藏家们所青睐。中国最早的机制洋式银元为光绪年间的“光绪元宝”,俗称“龙洋”,因钱币背面 一般铸有龙纹而得名。珍稀古钱币是货币历史的实物,由于早已不在流通领域,留存下来的亦少之极少,更是历史的见证。
因清代以来经历了多场战争,龙纹光绪元宝损失严重,至今,数量已经极其有限。龙纹光绪元宝,这种元宝非常独特,它所代表的不仅仅是金钱,还有光绪年间的 经济情况。为此,众多收藏家都纷涌而至,以期能够找出龙纹光绪元宝,以满足清代经济研究所需。
宣统三年大清银币壹圆长须龙版
大清银币的铸造始于1900年(大清年制),止于1911年(宣统三年)。铸造流通时间尽管只有十余年,但其鼎盛时期全国共有十七省二十局开机铸造银圆。如以细微区别划分,其版式在千种以上。因此当代银圆收藏爱好者以收集到十大名誉钱币之“宣统三年银币”为最大乐事。
宣统二年四月,清政府公布“币制则例”,定“元”为单位,定银元为国币,标准趋于统一,并命天津造币总厂预备铸行国币。该厂聘请意大利籍雕刻师路易奇·乔治担任总雕刻师,进行宣统三年版大清银币的雕模铸造等筹备工作,试制币中有“长须龙”、“短须龙”、“大尾龙”、“反龙”“签字版”等多种式样,皆为中国清代银圆大名誉品。
此枚大清银币宣统三年(长须龙),直齿边,直径3.9cm,重18.1g。该币正面珠圈内为汉文“大清银币”四字,珠圈外上下为满、汉文“宣统三年” 字样,左右两侧分列长枝菊花纹饰。背面“壹圆”二字坐中,外围是巨龙腾空,自上至左向右环绕一周,七根尾须向上,龙头置上,两根长须下垂,鼻梁突起,两眼炯炯有神,龙纹精细,火球在下,下方边缘是英文“壹圆”字样。
长须龙,顾名思义,龙面的两个龙须较长,龙须末端伸到了“圆”字,此外龙头较大,整体看起来十分威严,是最具人气的版别。虽然最终除“曲须龙”以外,其余四种版本包括“长须龙”都被淘汰了,但这些具备中西文化融合方案的龙洋样币,无疑是大清龙洋巅峰之作的集大成者,也成了钱币收藏中难得一见的珍品,更是国内外各大拍卖会钱币专场的贵宾,无一不是各大实力藏家竞相追逐的对象。
在当时除一般“曲须龙”壹元银币及十文铜元在民国初年被应需而大量铸造外,余皆所出无多。在钱界也是声誉颇具,历来为中国银币珍藏的倾心之选。宣统三年大清银币长须龙版,极为珍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