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京师心理大学堂
京师心理大学堂,北师大心理学部出品,奉行“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心理学科普平台”的项目定位,努力将北师大心理学百年积淀奉献于社会,凝聚师生力量传播科学知识,让心理学走进千家万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京师心理大学堂

你自以为了解潜意识,其实……

京师心理大学堂  · 公众号  ·  · 2024-05-12 20:20

正文

作者 | 大仲博子


原本计划先把任务完成再和小伙伴出去耍,结果再一次在deadline见证“中国速度”。



明明下定决心逃离令人窒息的关系,却总是兜兜转转和相同类型的人纠缠不清。



知道晚睡不好,还是不自觉刷手机到天亮,然后又后悔荒废了时光。



这些情景,你大概并不陌生。



它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可能发生在世界上的任何角落。你并不孤单。



这些情景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失落?愤怒?自卑?愧疚?



很奇怪是不是——如果某个行为模式让自己感到不快乐或者不健康,为什么还要继续呢?



人,难道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吗?



(图源网络,侵删)



“我们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面对某种让自己感到不快乐的行为模式,有人用“ 命运的怪圈 ”来解释,他们说,我天生就是这样的人,无法改变。但也有人用“ 潜意识 ”来解释,荣格曾说,“ 潜意识操控着你的人生,而你却称之为命运 ”。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潜意识并不是生僻词汇。学堂君相信,很多小伙伴都通过各种渠道接触过和潜意识有关的知识,但问题是, 你真的了解潜意识吗?



就拿刚刚提到的那些情景来说,我们为什么会做出一些让自己很费解的、看上去对长期利益不利的行为?



问题在于, “有利”与 “不利” ,不是绝对的,而是 相对的



在精神分析视角下,潜意识领域所指的“有利”,其定义与日常生活不太一样。



一般谈论的“有利”,可能指主动学习、规律作息、与人为善、在多线程任务间任意切换而毫不慌乱、成功摆脱渣男渣女和只会画大饼的老板、自觉远离高油高糖食物(还我奶茶!)。



(图源网络,侵删)



但是!!!潜意识想要的“有利”,是 所有让自己感到熟悉的行为模式——熟悉不一定等于快乐和健康,但却让你最深的内在感到安全和稳定。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的确都是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因为人类喜欢安全和稳定。



我们会无意识的延续一些习惯,或者采取一些行动,来保证 秩序感、掌控欲



当一个人陷入到熟悉但却同时又是不快乐、不健康的行为模式中,就掉进了所谓的“命运的怪圈”,也有人称其为为“ 人生剧本 ”。



让我们来看一个真实的咨询案例,你马上就会明白人生剧本对个体的影响有多大。




亚瑟总是想要在成功近在咫尺的时候进行 自我妨碍 。咨询师发现:亚瑟的弟弟有智力缺陷,如果亚瑟表现得过于优秀,就好像抛弃了深爱的弟弟,这会使得他非常悲伤和自责,于是慢慢发展出一种 幸存者内疚 (就是说,亚瑟的无意识组织原则是:“如果我的弟弟不能成功,那我也 不配成功 。”),具体的行为表现就是在临门一脚的关键时刻突然退缩。



在上面这个例子中,亚瑟的迷之自我妨碍行为看上去是负面的,但在精神分析咨询师的视角下,这之所以能够被长期保留下来,一定存在某些没有被人注意到的“积极意义”,比如这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他“维持亲近”的心理需要,让他感觉自己没有和弟弟渐行渐远。



或许没有人会做一件完全对自己没有好处的事情 ,只是有时候那个好处不在明面上。



(图源网络,侵删)



下一次,面对那些让自己不快乐的行为方式先不要着急自责,问问自己:这个行为方式有没有 隐藏的好处



探索行为背后 真正的心理需要 ,用更健康的方式满足,表面上所谓的“问题”就有可能减轻甚至消失。



关于潜意识,还有很多好玩的~


谈及潜意识,人们总是会同时想起弗洛伊德以及精神分析学派。不过,有关潜意识的故事可不止于此。



关于潜意识,有两种声音在进行旷日持久的拉锯战:比如,一种认为个体只能 被动的 接受潜意识的支配;



而一种认为潜意识虽然埋藏在心理世界深处,但并非完全无法连接,我们可以带着觉知观察自己的行为,最终 化被动为主动 ,做自己命运的主人。



近年来,潜意识研究领域取得很多新进展,这些进展不仅让人们看到了与潜意识对话的可能性,也为治疗心理疾病带来了新视角(需要注意的是,在不同研究视角下,潜意识的概念界定可能会有不同)。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好玩的研究进展~



——在不知不觉中被影响,“ 阈下启动 ”太神奇了

挤地铁时被踩了一脚,你立马就“嗷”了出来,而被蚊子叮了一口,你却感觉不到,但却会“下意识”的挠痒痒。



这就是说,接受某种刺激时,只有这个刺激达到一定强度,才能激发人们的感觉,这个刚好激发人们感觉的刺激强度就是刺激阈限。低于该强度的刺激,人们难以感知到其影响的存在,属于“阈下刺激”。不过,虽然意识层面感觉不到,但我们大脑的某个部分却能准确捕捉到这类信息,进而作出相应的反应。如果说阈上对应“有意识”,那么“阈下”是否就对应“潜意识”或“无意识”呢?



近期有一项研究,实验者让 144 名被试参与一项以“信任”或“怀疑”汉字作为阈下刺激的词汇决策任务,再让他们玩一场公益游戏并评估游戏团队的可信度。



结果表明,在决策任务中看到“ 信任 ”这个词的参与者,相比看到“怀疑”这个词得参与者,会表现出更多的公益倾向, 对团队的可信度评价也明显更高



但问到参与者时,他们均表示词汇决策任务中涉及的词汇太多了,并没有刻意留意“信任”这个词[1]!



另一项研究表明,阈下刺激对人们的影响,在某些情境下存在左右脑偏差。比如,对于高阶认知过程(特别是创造性任务),越是困难的任务,呈现在左侧的阈下刺激越是具有负面启动效应[2]。



虽然人个体无法完全掌控自己的“无意识”,但随着新进研究手段的发展,人们对无意识的理解角度也越来越多。比如,无意识似乎能讲有些看似无关的心理模式或行为习惯串联起来,很多有趣的 “助推”效应 发生在各种决策过程当中(在不需要意识层面的指引下,巧妙地引导人们做出更理性的选择)[3]。



类似的研究还有很多,大家可以多多关注~



(图源网络,侵删)



那股暗流.....


总而言之,潜意识或者说“无意识”似乎也不是真的没有意识。真没意识的话,人的肌肉就会没有支持力,整个身体瞬间断电,直接垮塌倒地。而我们所称呼的”潜意识行为“,似乎只是意识层面没有注意到的“黑箱子”,它就存在在那里,影响人的方方面面。



多年来,心理学领域针对这股暗流的研究和讨论从未减少,无论是从临床咨询领域、认知心理学还是脑科学的视角去解读它,研究者永远试图打开“黑箱子”多一点再多一点。



我们对于无意识的好奇,或许也是对自我的深入问询。迈克尔·卡恩在《暗流——无意识动机如何支配我们的生活》一书中,结合自己在心理治疗师工作中的真实案例,深入解析了无意识动机是如何像一股暗流一样,塑造着我们的行为。快快跟上作者的脚步,一起探索心理治疗师眼中“暗流涌动”的世界吧!


专栏君



篇幅宜人性: ★★★★★

趣味可读性:★★★

科学严谨性:★★★


美国神话学家约瑟夫·坎贝尔说:对于人类而言,在被我们称为意识的这片较为整洁的小住所下面延伸着未知的阿拉丁洞穴,那里不仅有珠宝,还住着危险的精灵,那是我们不愿面对或被我们抗拒的心理力量,我们不想或不敢将它们整合到我们的生活中。弗洛伊德进入了那些洞穴,并邀请我们跟随他一同探险。



本书作者,著名心理学家迈克尔·卡恩,结合自己在心理治疗师工作中的真实案例,深入浅出地解释了无意识、俄狄浦斯情结、重复性强迫、内疚、焦虑、防御机制等内容。他认为,无意识动机就像一股暗流,塑造着我们的行为、想法、好恶、观念,研究无意识动机有助于我们理解自我、他人和世界。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