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潜意识,人们总是会同时想起弗洛伊德以及精神分析学派。不过,有关潜意识的故事可不止于此。
关于潜意识,有两种声音在进行旷日持久的拉锯战:比如,一种认为个体只能
被动的
接受潜意识的支配;
而一种认为潜意识虽然埋藏在心理世界深处,但并非完全无法连接,我们可以带着觉知观察自己的行为,最终
化被动为主动
,做自己命运的主人。
近年来,潜意识研究领域取得很多新进展,这些进展不仅让人们看到了与潜意识对话的可能性,也为治疗心理疾病带来了新视角(需要注意的是,在不同研究视角下,潜意识的概念界定可能会有不同)。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好玩的研究进展~
——在不知不觉中被影响,“
阈下启动
”太神奇了
挤地铁时被踩了一脚,你立马就“嗷”了出来,而被蚊子叮了一口,你却感觉不到,但却会“下意识”的挠痒痒。
这就是说,接受某种刺激时,只有这个刺激达到一定强度,才能激发人们的感觉,这个刚好激发人们感觉的刺激强度就是刺激阈限。低于该强度的刺激,人们难以感知到其影响的存在,属于“阈下刺激”。不过,虽然意识层面感觉不到,但我们大脑的某个部分却能准确捕捉到这类信息,进而作出相应的反应。如果说阈上对应“有意识”,那么“阈下”是否就对应“潜意识”或“无意识”呢?
近期有一项研究,实验者让 144 名被试参与一项以“信任”或“怀疑”汉字作为阈下刺激的词汇决策任务,再让他们玩一场公益游戏并评估游戏团队的可信度。
结果表明,在决策任务中看到“
信任
”这个词的参与者,相比看到“怀疑”这个词得参与者,会表现出更多的公益倾向,
对团队的可信度评价也明显更高
。
但问到参与者时,他们均表示词汇决策任务中涉及的词汇太多了,并没有刻意留意“信任”这个词[1]!
另一项研究表明,阈下刺激对人们的影响,在某些情境下存在左右脑偏差。比如,对于高阶认知过程(特别是创造性任务),越是困难的任务,呈现在左侧的阈下刺激越是具有负面启动效应[2]。
虽然人个体无法完全掌控自己的“无意识”,但随着新进研究手段的发展,人们对无意识的理解角度也越来越多。比如,无意识似乎能讲有些看似无关的心理模式或行为习惯串联起来,很多有趣的
“助推”效应
发生在各种决策过程当中(在不需要意识层面的指引下,巧妙地引导人们做出更理性的选择)[3]。
类似的研究还有很多,大家可以多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