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百签
简书官方专题《时差党》专题副主编。欢迎关注《时差党》。我已加入“维权骑士”(rightknights.com)的版权保护计划。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苏群  ·  卢卡首秀,湖人空接上瘾 ·  17 小时前  
掌上春城  ·  突发!喜茶宣布暂停 ·  15 小时前  
云南日报  ·  临沧市1名干部接受审查调查 ·  21 小时前  
昆明信息港  ·  退钱啦!退钱啦!有这些证书还能多退→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百签

十月,斗鸡,还有等待丨《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

百签  · 简书  ·  · 2018-01-23 21:22

正文

图片发自简书App

日本国内几年前上映了一部电影,片名叫《望乡之钟》,讲述的是1945年5月到1945年8月日本战败之后,所谓的满蒙开垦团中没有被苏联军以及日本军自己消灭的那批民众,最终的命运。其中大部分人死在了中国的东北,一小部分被善良的中国老百姓救了,成为了战后残留孤儿。

屏幕上静静地字。连音乐都没有。

一个人的谎言很容易被揭穿。而一个群体,乃至一个国家所蓄意制造的谎言却可能永远没有被揭示开来的那一天了。

心中不禁动容。

每一个人,都应该以严肃的心去面对历史。

《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是马尔克斯在1961年出版完成的作品,是他的第二部作品。

讲述了主人公上校在19岁参加共和国保卫战,20岁拿到上校军衔,却在后来的年岁里历经了儿子的死,以及跟随妻子在56年的时间等待政府发放退伍金的关于等待的故事。

上校与妻子守着儿子留下的一只斗鸡,在贫病交加的日子里,以超乎想象的顽强的生命忍耐力,坚守着最后。

这不是要歌颂他的高风亮节式的坚守,这份对共和国的信仰和对法律的信赖,支撑着他们等待的日子,却同样被一个个现实揉碎在那无休无止地等待中。

整篇文章,一直是陈述的语气在叙述他们等待的生活,基本没有悬念。没有像马尔克斯那部著称于世的《百年孤独》那样的魔幻离奇,又没有像《霍乱时期的爱情》那样的动人心扉。

通过刻画上校,妻子以及小镇上居民的日常,对战争和时代进行控诉。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 José de la Concordia García Márquez,1927年3月6日-2014年4月17日),是哥伦比亚著名作家,记者社会活动家,198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公认的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甚至被誉为“二十世纪文学标杆”。几乎所有的文学爱好者都熟悉的代表作《百年孤独》完成与出版于1967年,此后还有多部精彩作品问世,个人很喜欢《霍乱时期的爱情》。

马尔克斯的生平也是坎坷多难。他也曾经任一家报纸的记者,对水兵的相关报道,映射了跟政府相关的走私丑闻,惹怒了政府以后,被迫离开哥伦比亚去往欧洲。该家报社自然也被查封,马尔克斯彻底失业。此后在法国巴黎过了好几年非常贫困窘迫的日子。

苦难大多时候确实是可以使一个人的灵魂更丰沛更有深度的药剂。虽然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不会选择主动服用。

这也是马尔克斯在后来记者采访他时多次承认的。那样穷困潦倒的生活,是写作的一个不竭的源泉。不过这本作品我们可以看出,马尔克斯在刻画苦难中的人物之时,仍旧不忘诙谐与幽默,让人物形象更具个性更饱满,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作者本身的性格。面对苦难还是很有韧性的。

全书篇幅非常短。细节之处却是非常精到,整体故事情节看上去是琐碎的串联,但实际上整个时代背景与民族悲剧,已经在琐碎细节的描述当中涓涓而出,让人感同身受。

本文的主要线就是等信。天天等,月月等,几十年如一日地等待。从雨季到雨季似乎是贯通了全文。到最后结尾处仍旧是十月的雨季,整个阴湿的感觉笼罩,将两位老人的贫病交迫的生活写到精细入微。

信,一直都是与题目相扣的主题。是长长的一条线。无数次的去码头看邮船靠岸,看着邮电局长分拆信封,从他一次一次被告知没有信,从刻意掩饰到后来干脆就似乎满不在乎地人前承认,最后妻子强烈要求将斗鸡拿去卖了换取比索换粮食,上校仍旧在安慰她,信就快来了。

然而题目的《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从一开始就没有打算吊读者的胃口。从一开始让读者与其像悬疑小说一样跟着主人公的心情起伏跌宕,不如是客观地看他们的日子。

本文还有一根线,简单点讲应该叫做,一只斗鸡连带的悲剧。

事实上我们都知道,悲剧起因并不是因为斗鸡,即使他儿子是在斗鸡场被枪杀,罪魁祸首也不是鸡。上校们除了等信等不到之外,剩下的迷茫,以及选择,基本都是围绕这只鸡了。

两条线,互相呼应互相补充,贯穿全文结构非常清晰。每次描绘他们在生活中的场景的时候,这只鸡都是与他们共存的。

他们给鸡喂玉米,喂豆子,喂水,或者绑在桌脚,或暂时放它片刻自由,带它去那个无赖那里,它都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了。确实是儿子的遗物。在散发传单之后被乱枪射杀后留下的唯一的东西。

文章的精妙之处很多,起先从一个葬礼,引起了儿子的事情。死了的人是1922年生,4月7日,比我们的孩子小一个月。这么多年来是我们这里第一个自然死亡的人。可以看出这个镇子上在内战之后发生了多少悲惨的事件。在战争年代以及战争结束后的那段时间的后果中,能够自然死亡,已经是无比幸运的事了。

本文用语看似非常平缓,但处处透露着作者想要表现和渲染的气氛。人潮当中,有多少人是把别人的苦难作为自己的苦难一样有同情之心呢,大家已经麻木。

过世儿子的教父堂萨瓦斯是本文重点塑造的人物之一,躲过一场政治迫害,还稳妥存活,且活得更好的人。这非常明白地揭露了官商勾结的现实。

那森严的可悲的独裁政治气氛,战乱之后贯穿于民众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上校以及他们的儿子阿古斯丁及过去的伙伴,随时都在称赞这只公鸡。好像这只公鸡是承担了大家最大的期待。

我们看着它身价从五十个比索,到后来的九百个比索,再到堂萨瓦迪的恶意压价之后的400比索,在无形中反衬儿子的死亡竟是那样便宜。

马尔克斯在文章中,关于政治环境的刻画非常精妙和直白。评论欧洲的事件占多数了。苏伊士运河国有化占据整个报纸版面了,葬礼队伍不能从警察局前通过了,这些让我们脑中的画面感非常强烈。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