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材料科学与工程
材料类综合、全面、专业的平台。主要发布与材料相关的知识信息。包括前沿资讯,基础知识,科研产业,考研求职等。材料科学网:www.cailiaokexue.com。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材料科学与工程

长征五号遥二火箭飞行出现异常,发射任务失利

材料科学与工程  · 公众号  ·  · 2017-07-02 22:22

正文

点击上方「材料科学与工程」快速关注

材料类综合、全面、专业的微信平台


新华社快讯:7月2日19时23分,我国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组织实施长征五号遥二火箭飞行任务,火箭飞行出现异常,发射任务失利。


后续将组织专家对故障原因进行调查分析。


这是7月2日19时23分长征五号遥二火箭点火发射升空瞬间。新华社记者 令伟家 摄


   “胖五”   


此次发射,也是长征五号火箭的第二次发射任务。长征五号火箭是我国迄今为止研制出的体型最大,发射能力最大的运载火箭,因其体格粗壮,长征五号被关心航天的人们昵称为“胖五”。


此次长征五号遥二火箭送上太空的也是我国目前最大的一颗卫星——实践十八号新技术验证卫星,它同时也是我国下一代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平台——东方红五号平台的技术验证卫星。


实践十八号卫星所使用的东方红五号平台,总重量最高可达9吨左右,和我国的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差不多,远远大于一般只有4-5吨的普通卫星,因此被称作卫星“巨无霸”。而如果它将所有太阳翼帆板全部打开,端到端长度达到41米,基本上可以赶上一个小飞机了。



  ■ 新闻多看点 ■


“长征火箭”家族的这些年


自1956年中国人建立航天事业至今,已经过去了整整60个年头。从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长征一号到今天,我国已经发展出适应不同轨道发射需求的多型运载火箭。长征火箭家族的这些年,火箭的演变同时也是中国航天多年成长的见证。


  • 长征一号:借鉴导弹技术发展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随着巨大的轰鸣声,中国第一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从戈壁大漠腾空而起。


几个小时后,从“东方红一号”卫星上传来的《东方红》乐曲传送到中国人的耳朵里。这一幕,成为一代中国人不可磨灭的记忆。而当时这枚火箭,其实是中国最早的一批航天人采用了借鉴导弹技术来发展火箭的思路。



△宇宙高歌“东方红”

长征一号,这型中国人最早的运载火箭,进行过两次发射,也让中国人真正迈出了奔向太空的第一步,它当时直径只有2.25米,而直到中国人研制成功长征二号,中国的运载火箭才增大到3.35米的直径,并一直沿用至今。


长征二号:送航天员上太空

1990年,一枚外形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新型中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首飞。这枚火箭最特别的地方,在于四周捆绑着四枚小火箭,这就是中国人首次突破的助推器捆绑技术。而这型火箭,就是对后来“长征”家族多个型号产生重要影响的长征二号捆绑式火箭,简称长二捆。


△长二捆火箭

今天,从长二捆直接发展来的另一型运载火箭,已经成为中国航天的标志之一,它就是我国目前唯一能进行载人发射的长征二号F火箭。从1999年首飞至今,这型火箭已经将多名航天员顺利送入太空。


  • 长征三号:金牌火箭  送“嫦娥”上月球

2007年,中国首颗月球卫星嫦娥一号,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完成发射,拉开了中国深空探测的序幕。而长三甲系列,作为能够完成高轨道发射的运载工具,不仅承担了北斗工程、探月工程等中国航天重要的系统工程任务,目前也已经成为中国在国际发射合作中的金牌火箭。


  • 长征家族:越来越时髦、环保

随着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六号、长征七号,特别是长征五号的出现,中国火箭的形象迎来了全新的发展和变化。更大的5米直径火箭主体部分将改变“长征”家族此前瘦高的老形象,变得更加时髦和匀称;完全更新换代的燃料系统可以提高更大的推力,同时更加清洁环保;而更加国际化、开放的航天发射场,也会让更多中国人拥有走近航天事业的机会。


中国火箭发射失败画面曝光

背后有啥故事?




出人意料 长征三号乙首飞失败

1996年2月15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迎来了一次国际商业卫星的发射,这也是我国的长征三号乙的首飞,这在当时原本是一次稳妥的发射,可是最终的结果却出乎现场所有人的意料。


△视频:【解密西昌】折戟长三乙 失败是差一点成功

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门口有一片空地。1996年,首飞的长三乙火箭在发射后,脱离既定轨迹,就撞在这片土地上。


虽然已经过去了20年,但当年那次沉重的失败留下的遗迹,仍然像一块已经愈合的伤疤,记录着这里航天人的痛,也记录着中国航天艰难的成长。

龙乐豪院士,是航天科技集团一院运载火箭系列总设计师。对于那次失败,龙乐豪院士很痛心,他说“因为我们好不容易赢得了一个国际通讯卫星组织的发射服务合同,发射一个美国人的卫星。这是我们这个火箭系列,第一次发射外国人卫星,当时是全世界直播。”

寻求失败原因 研制人员挑灯夜战一个月

发射前,龙乐豪院士和研制人员满怀信心,没想到却是以失败告终。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龙乐豪院士当时连问自己三个为什么。是设计错误吗?还是制造缺陷?还是别的什么原因?

为了这些为什么,龙乐豪院士和研制人员点着蜡烛开着应急灯,连夜开始寻求答案。有人回忆说,龙乐豪院士在那一夜之间白了头。

这样煎熬的夜晚,研制团队经历了一个多月,最终,发射失利的原因水落实出。问题,出在一个焊点上。

“一个制造的工艺质量大概有缺陷。两个不同的金属焊在一块,直径多少呢?只有我们头发的几十分之一,起飞之前三秒钟就已经有脱开的迹象,1802火箭一点火、一振动,很快这个导线,这个结点就开了”,龙乐豪院士说。

龙乐豪院士:失败就是差一点的成功

惨烈的事故,带给整个航天事业严重的冲击,让中国的对外商业发射业务跌入谷底,也让火箭的研制人员重新认识了航天,这个巨大体系工程的复杂性和严密性。

航天科技集团一院运载火箭系列总设计师 龙乐豪院士:

失败,就是差一点的成功,成功就是差一点的失败。这根导线如果它再延长1500秒再坏,也就是25分钟左右,这一次发射绝对是非常漂亮的、圆满的、成功的。遗憾的是,它就差这么1500秒左右。

长征二号E运载火箭 点火后突然出现意外

失败不止这一次,1992年,同样是电视直播,同样是首发,长征二号E运载火箭在发射塔架上发生了险情。当点火口令响起后,意外出现了。

火箭点火却没有起飞的画面迅速通过电视直播传到了千家万户的屏幕上。曾参加这次发射任务的发射中心副总工程师毛万标,就深切体会到了这次任务带来的压力。他说:“我们也是参加工作不久,也充满热情,结果火箭出现了紧急关机,很多不同的声音也传到我们这里,写信,寄到发射场,几千封是有的一个大学生寄的说'长城奇耻,国人心寒'。

一组口号 鼓励中国航天人走出低谷

上世纪90年代的多次事故,让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国际商业发射任务受到重创,不少发射合同中止甚至取消。在那个时代投身航天事业的毛万标清楚地感受到,这也是整个中国航天的低谷期,大家对航天的高风险和航天发射的认识还需要一个过程。其次,在人才保留上做得也不够,导致很多年轻人不太愿意留在这个事业中去。

和毛万标一样最终选择留下来的航天人,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重新开始,为航天事业的崛起奋斗。而最重要的,就是建立对航天事业严苛的质量要求。就在那时,这样一组口号出现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并一直保留了下来:颗颗螺钉连着航天事业,小小按钮维系民族尊严。

从1996年底开始,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已经连续78次成功完成发射任务。22日,发射中心的发射次数更是超过了100次,实现了航天发射的高密度和高成功率。


毛万标说,“这三位数也不容易,是40多年的时间,两三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更关键的是100次发射任务中,我们通过中间甚至有些挫折,积累了很丰富的经验,这是一个非常宝贵的财富。”


科学实验总有成败,相信这次失利依然阻挡不了中国航天事业前进的步伐。


— END —


相关阅读:

长征五号:凝聚了钢铁行业哪些巨大成就?

大火箭家族长征七号首飞解析


来源:新华社、央视新闻。编辑:明轩

*本文系转载,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以便处理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讨论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