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风尚志杂志
《KINFOLK》是全球知名的生活方式季刊,每期都包含了动人的文字与故事、深入有趣的采访,用美好的排版呈现、探索和记录生活以及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人物、设计、旅行、文化。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周刊  ·  不想被催婚的年轻人,涌向寺庙过年 ·  昨天  
gooood谷德设计网  ·  BIG哥本哈根总部 ·  4 天前  
新周刊  ·  为什么健身房里总有股屁味 ·  3 天前  
新周刊  ·  万万没想到,最先被AI取代的是内娱? ·  3 天前  
建E室内设计网  ·  建E首发 | 纯水岸 X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风尚志杂志

做客:巴黎右岸一间被经典设计品填满的私人公寓

风尚志杂志  · 公众号  ·  · 2019-01-14 18:30

正文


巴黎第八区蒙索公园(Parc Monceau)周边区域 ,一直被认为是时髦与奢华的汇集地。但人们似乎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 这里的街区带有典型的巴黎式风情,浓缩了文化与艺术气息 。蒙索公园本身就是19世纪辉煌历史的见证者,周围的街道弥漫着财富与荣耀的味道,又不失宁静、祥和。正是在这里,巴黎人埃曼纽尔·德·贝塞尔(Emmanuel De Bayser)完成了对自己住所的翻新——一套宽敞且采光充足的公寓,被赋予全新的生气与活力。贝塞尔把这里称作是“以爱的名义付诸努力所造就的家园”——容纳了岁月的沉淀,以及作为室内设计爱好者、他本人所青睐的装饰和家居设计。“公寓改造耗费了相当长的时间,大概有6个月。”他说。


从贝塞尔位于巴黎的公寓窗户眺望出去,看得到第八区蒙索公园的风景。


改造住所只是贝塞尔的“副业”。 他是著名的设计品概念商店The Corner Berlin 的联合创始人 。这家时髦的精品买手店位于德国首都柏林的御林广场(Gendarmenmarkt)。在柏林,贝塞尔同样拥有一间自己亲手改造的公寓,填满了独具一格的家居设计品。现代感融合中世纪的精致高雅,都在贝塞尔柏林的家中体现,他希望能将这些风格渗透到巴黎的新公寓里——那里比柏林的住所更宽敞、更明亮。


“柏林的房子比较小,很多作品无法达到最佳的呈现效果。”他这样评价之前的住所。那么在他选择巴黎新公寓时,是否对屋内的最终装修早已胸有成竹?“是的,这是当然。”贝塞尔说,“当你在内心勾勒出设计雏形,你就会迫不及待想要立马开展工作,将它们逐一实现。”尽管心里迫切,但贝塞尔在改造过程中仍是循序推进、精雕细琢。他对设计的品味深受19世纪装置艺术和建筑风格的影响,相较时下风靡的极简主义,更显复古情调。“ 事实上,对家的改造从不曾正真完成过。它一直在变化着、发展着,时不时地有新的东西填进去。


在贝塞尔家中,你可以看到罗恩·阿诺德的镜面咖啡桌,皮埃尔·让那雷的扶手椅,以及让·普鲁维、赛日·穆耶和马修·马蒂格等人的经典家居设计品。


贝塞尔自身的性格和生活之间,存在着迷人的两面性:时而举步生风,时而深思熟虑;深受古典主义的启发,又汲取现代主义之精华;在工作和休闲之间切换自如;穿梭于气质迥异的两座城市间,却总能做到平衡、和谐。这些特质反映在贝塞尔的家里,反映在居室的设计和用品的选择上。专一得只爱讲法语的他,喜欢收藏特色不一的家具。


“我22岁时收藏了第一批来自20世纪50年代的艺术品。”贝塞尔描述着他对那个时代持之以恒的爱。 在他家中的客厅,你能看到建筑师皮埃尔·让那雷(Pierre Jeanneret)设计的沙发 ,以及他那著名的Armchairs系列——这是当年让那雷与他的表兄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合作、为印度昌迪加尔市设计的室内家具,是现代主义的经典之作。在这些沉淀了时光温度的椅子中间,摆放着 一张来自20世纪90年代、由以色列设计师罗恩·阿诺德(Ron Arad)设计的镜面咖啡桌(Ron Arad coffee table) 。隔壁餐厅放置了一些 俏皮的让·普鲁维椅子(Jean Prouvé chairs) 。为了给这些家具再添细节上的点缀,贝赛还特意融入了 乔治•卢瓦(Georges Jouve)的陶瓷器皿 ,相互搭衬。


“对家的改造从不曾正真完成过。它一直在变化着、发展着。” —— 埃曼纽尔·德·贝塞尔


家中场景显露出贝塞尔对于战后现代主义作品的青睐,可他却反驳自己在某种程度上是反现代主义的。他的内心,萦绕着化不开的怀旧情怀——那是属于蒙索公园周边19世纪奥斯曼式建筑的风情。贝塞尔的父母以及祖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巴黎人,关于这一点,他总是一笑置之。“在我的家族里,有很多艺术家和相关领域从业者,所以我总是被各类艺术与设计作品包围。”潜移默化中,美学意识和文化修养已经渗透到贝塞尔的内心。“我记得特别清楚,当我还是孩子的时候,我总是会听到很多关于艺术品的谈话,以及作品背后的故事。”他说。


传承自家庭的艺术熏陶和对于传统美学的依循,并没有为贝塞尔套上“刻板”的形象,相反,他充满活力且特别风趣——尤其是在谈论他公寓内的设计时。他不喜欢被贴上所谓“精英阶层”的标签:“ 于我而言,源于家庭的那份艺术初心比其后续所带来的荣誉更为重要。我时刻提醒自己,要忠于真实的自我 。”贝塞尔对于审美有着独到的见解。“我喜欢琢磨传统的事物,也期待碰撞出前卫的创意。”他分享了在进行住所设计时如何挑选材料——从 弗朗索瓦-泽维尔·拉兰内(François-Xavier Lalanne)设计的羊形雕塑上 ,能够找到高雅石灰岩材质的使用灵感;典型的19世纪铁艺在室内室外分别呈现不同的造型与用途。“我很欣赏把老式的材料注入到全新的事物当中。”他分享道,指向一张新潮、现代的桌子,这是他从年轻的法国家具设计师弗朗西斯科·巴尔扎诺(Francesco Balzano)那里淘来的。“冲突带来张力,这正是我所需要的。”


在贝塞尔看来,巴黎是传统和文化的象征。


贝塞尔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呈现出浓郁的巴黎气息,这很容易让人忽略了因为工作的原因,他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柏林。 在两座截然不同的城市之间穿梭来往,贝塞尔试图于对比中寻求平衡 。当被问到“逐渐增多在巴黎的生活时间是否因为思乡之情愈来愈浓——想要在家乡安定下来?”他回答:“如果完全依赖于一座城市,不管是故乡还是他乡,都会容易厌倦。”在柏林的这几年,让贝塞尔开始以一种全新的角度看待巴黎,重拾对故乡的爱。“我对巴黎的热情与日俱增——就像一名旅行者对它的喜欢一样。”但这并不意味着柏林已陷入厌倦危——“ 巴黎是传统和文化的象征,柏林则代表冒险与未知 。各有千秋。”


除了很好地平衡两座城市,贝塞尔将工作与生活也都平衡得很好。他很擅于把自己从职场中抽离出来。巴黎的公寓里散发着和他个人品味一致的魅力,那里更像是贝塞尔为自己搭的庇护所。“我的工作重心仍然是经营The Corner Berlin。”他说,“属于The Corner Berlin 的那些令人赏心悦目的物品,我总是情不自禁要炫耀展示一番。当然,最后它们都得被装进箱子、卖给有缘人和有心人——我这里毕竟不是博物馆。”



不论是精雕细琢的巴黎公寓,还是多元美好的柏林店铺,都彰显了这位集精品买手和家居设计爱好者双重身份于一身的创业者自身迥然不同的特质。“我工作的时候就是不断向前冲,‘买’和‘卖’循环往复。”但是,对家居设计的热情,使得贝塞尔更加擅于放松自己——此时,他正慵懒地倚靠在皮埃尔·让那雷的沙发上。贝塞尔最后总结:“我的工作和生活并不是相互孤立的,对我来说,二者无非是所占比例的问题。这里多一点或那儿少一些,合适就好。”


冬日渐远,春日将近。

感谢各位陪伴KINFOLK一起度过了流转的四季,

我们将继一如既往地与大家一起感受生活中的点滴。

KINFOLK公众号将在此立春之际迎来全新改版,

我们将与Fathers,DRIFT以及即将加入SITT体系的

Food&Wine等独立杂志一起整合进

“Style in The Town社区大会”公众号,每日更新。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