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人不是“超人”,然而,几乎每个投资人都是“空中飞人”。
当然,某种意义上,有的时候某个投资人会装逼,炫耀自己高大上的生活,然而,大部分的投资人相信都是无奈,人到中年,谁愿意出差,累觉不爱。
2017年春节的时候,GPLP遇到过这样一个投资人——某美元VC机构的合伙人B在朋友圈晒出自己一年的飞行纪录,飞行里程具体多少不记得了,飞行里程达40万公里,飞行分钟40000分钟,这相当于一年中有整整28天的时间是在飞行中度过的。
当然,B还算是少的,他们管理合伙人几乎翻倍。
聊起这种生活,B有几分无奈。
“我真的坐飞机都要坐吐了。如果有可能,我宁愿选择做一只鸟”B开玩笑的说。
说完,他就赶紧关了手机,又要赶飞机了。这是晚上十点。
估计到了目的地,又是一个凌晨。
当然,这还不包括登机、侯机以及机场路上的时间,如果都算上,那么起码有1-2个月的时间是在飞机上度过。
这是什么样的生活?
统计显示,投资人的朋友圈出现频率最高的场景就是机场。
当然,这的确是大多数投资人的生活常态。从成本上来说,他们的管理费很大一部分都是用在了出差成本——为了看项目,募新一期基金,至少每周出差1-2次,北上广深杭都是其常去之地。一般到一个地方待2-3天,见新的项目,再去看看这个地方投资过的项目,以及和同行交流,之后又立马启程去另外一个项目。
他们的生活,就是一个又一个的旅程。
很多时候,为了节约时间,不少投资人的飞机都是安排在最早或者最晚的航班,时常有投资人在早上6点的时候在朋友圈发一张赶飞机或者在机场候机的图,记得有个投资人还特意配上文字,你见过凌晨六点的北京T3航站楼吗?一般说来,一个投资人的出差已经占据了一年三分之一的时间。
这种出差频次在最近3年变得更加高频,甚至让某机构的合伙人出现了吃不消的情况,看着短短几年比以前苍老很多的多个投资人,GPLP君感慨,他们简直是拿生命在做投资。
然而,明知道不健康,没有生活,他们依旧每天奔赴战场。
为什么?
这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不进则退,你不拼,有的是拼命三郎。
更何况,2017年的投资圈的竞争更是白热化。
自2013年VC2.0时代开启后,许多陌生的新的VC机构开始出现,他们或者是原来的老牌VC机构的合伙人,或者是做了几年的LP开始直接下场做投资,亦或者创而优则投的创业者,或则是银行机构、券商出来的投资人。
总之,投资人从四面八方都涌了进来。
为了争夺一个不错的项目,很多投资人甚至把创业者堵在了家里,不签投资条款,咱们就不出来。
于是,坐地起价,一个晚上,估值涨了三分之一甚至一倍的情况比比皆是。
各种极端情况甚至都开始出现,七大姑八大姨甚至都开始游说。
你说不拼,能行吗?
然而,需求端这块呢,创业者却是越来越少。
自从2015年下半年之后,资本寒冬蔓延到整个互联网创业环境,出来创业的人相比之前少了不少,投资机构更是要发动自己的同学、工作、创业者、投资人整个人脉圈来打着灯笼找项目。去年在没有大热点的情况下,共享单车就成为了唯一热点,没有投进去的投资人在后来都表示后悔,错过了,于是在今年共享充电宝出现时候更多投资人比之前更为勇猛地出手了。
事实上,做风险投资就是在不断地过错和错过的项目之间成长,但是,过错可能难以避免,但是错过是可以靠勤奋和牺牲更多时间弥补的,更何况面对市场上更多的VC同行们和背后紧盯着的LP,哪敢不勤快地看项目,投项目,那最终就只能牺牲私人的生活啦。
于是,性生活就离投资人越来越远,投资圈的男人渐渐变成了超人,不食人间烟火,女人成了圣斗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