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水库线下
童话般的美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疆土  ·  日本流感病例超950万人!药品短缺 ·  3 天前  
闹闹每日星运  ·  星历0202:巨蟹提高身体素质 ... ·  5 天前  
闹闹每日星运  ·  超会赚钱的天蝎座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水库线下

世上最好的开发商 #X80

水库线下  · 公众号  ·  · 2019-03-18 09:20

正文

世上最好的开发商 #X80


空碗才能盛饭,空屋才能住人,如果碗和屋子是实心的,又有何用处?

---- 周伯通《空明拳》



一)新主唱


昨天刷抖音,看到一段视频。一位身材发胖、穿着肉色劣质礼服,脚踩长筒靴的女子,对着声效并不好的麦克风唱《月牙湾》,声音也很沉闷。

但旁边女孩子依然疯狂尖叫 “是谁的心啊,啊!我的!!!”

往下一看,说是 飞儿乐团的主唱Faye本尊,跑去走穴了某个婚礼。


我……这是Faye?

我花了一夜的时间来消化这个信息。

当年她身材纤细,长发飘飞,穿红纱裙在帕米尔高原上轻轻唱 “一朵花传来谁经过的温柔” ,那是青春时代少数几个令我沉醉的片段之一。

“你留下的轮廓指引我,黑夜中不寂寞”


停下笔尖,挂着耳机,望着操场,幻想着竹林海岛与月牙泉畔的绿洲驼铃,已经是一颗疲惫的心难得的休憩。


所以我始终不理解,都是经历过那个年纪的人,对于 “在车库里抽一支烟再上楼” 这种刚需,为什么还会出现分歧。


后来查了下,据说键盘手跟吉他手,把Faye踢出乐团之后,另招了一位年轻主唱Lydia。

坦白地说,这个操作是绝对糟糕。

如果你想让一个乐队死得更快,那就换掉它的核心人物,却保留一切与她有关的回忆。



飞儿乐团,打从一开始,就是把Faye当做团魂来营销。

光名字里有“飞”的歌曲专辑,就有《我要飞》《飞行部落》《Fly away》等等。

但这个“飞”字,只跟Faye飞儿有最紧密的联系,跟阿沁和建宁几乎没有关联。


其余大火歌曲,也几乎是按Faye“叛逆敢爱美丽少女”的人设来量身打造。

“Lydia,迷离的眼眶,为何流浪,心碎的海洋”,令人心疼,却坚强去追爱。

这就造成了一个局面: Faye=飞儿乐团=经典歌曲

捆绑得太紧,尽管耳熟能详的旋律,很多都是吉他手阿沁作曲。可是人们首先听到的,能留下记忆的,依旧是Faye婉转的声音。


想轻易将Faye踢出去,却使用旧的飞儿乐团的名号,再换一个主唱Lydia,妄图吃掉过去的情怀红利,那是绝不可能成功的。

物是人非,乐团变了味道,听众却知道你们从前的样子。

那就只会更加勾起他们对Faye的回忆和喜爱。


讲句刻薄的, 这就像让听众住在出过白事的旧屋里,每一首歌都是在吊丧。


尤其是那主唱竟然还叫Lydia, 这简直就是在扮演“遗像”。

听众每次见到新主唱,都觉得 “音容笑貌,宛在眼前,一举一动,不尽追思”



这种情况下,非得有点魄力,来个“另起炉灶”。

既然旋律动听, 阿沁的创作能力,一定还是有目共睹的硬货。听众对这部分情怀的怀念和硬需求,不会因为Faye离开而受到损伤。

那么就干脆宣布解散,从此成立新乐团,彻底切断新乐团与飞儿乐队的联系。

顶着“经典旋律操刀手”的名号,狠下心再量身定做几首新歌出来。


否则换一万个主唱,Faye都会像纯元皇后的幽灵一样徘徊在听众心里。

你可以胜过一个活人,可你永远不可能战胜一段回忆。



二)砸掉,统统砸掉


今天看欧大新文《 屌丝十九问 》,那张征婚图片,我昨天也看到了。

作为女生,自然多停留了几眼。

一是要看如今青年才俊的择偶需求,二也要反向看看青年才俊的大体水平。

看到第三个问题,脑海里划过一个念头,“此人没救了”,于是后面几个问题全部略过,默默滑屏了。

此处不谈择偶话题,对女性的口味与定位,婚姻的意义和bug。这些问题,不会有确定的答案,谈了也是引战。

单单说应付“青年才俊”这类人,就是极令人头疼的。


他既然志得意满,提出了排版、措辞和内容都非常精致的“博雅问题”,那么首先说明,他足够自信。

他自信自己的学识渊博,论证方法科学。且对于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事先想好了逻辑和理由。

你问他“为何用十九问来筛女友”,他可以洋洋洒洒给你千字长文,发表在知乎回答。


这种“已经志得意满”的人,一般分两种,要么是天才,要么是大谬。

但对于后者, 你虽然很容易看出其中的谬误,却很难自证正确,也很难令他从自己的思维中跳出来。


“简述威权型和宽容型教育方式在培养子女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当中的运用”

这里的问题,细究起来很多:

·威权型和宽容型并非对立

·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未必是一个人最重要的技能

·不同流派对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的定义不同,需采用何种讨论基础

·就算一个人掌握了教育方式对认知能力的影响,也未必能成功教育出优秀的子女


这么多可以“切断关联”的环节,说明这个问题,本身就缺乏现实意义,“想偏了”。


但是想要证明问题的无用,又是何等费力。

对付这种博学多才的“青年才俊”,须得了解核心期刊国际前沿成果(国内的他会不认),以写论文的严谨程度慢慢论证。

最后无休止地沉溺在神经元的树突分支如何产生电位差从而影响人的思想活动这种鬼畜问题当中。


如果乐在其中,用神经元树突聊出火花了,那自然也皆大欢喜。

问题是,我有这时间,宁愿去蒸两只膏蟹,再炒一盘香辣花甲……


救不了的人就不救了,不喜欢的人就不要再去改变他。

“毁三观,树新生”,理论上任何人都可以如此对待。

可是如果三观如钢筋混凝土般坚硬,毁起来太过费力,那就不如将整个人都换掉重来。


如同“凤冰”时,如果房子太老,就不要再考虑哪个吊柜可以废物利用。

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是砸掉,砸掉,砸掉,统统砸掉。




三)大脑污染


如果读水库的时间足够久,你再进书店,书架上就到处都透着不对劲。

红观空调,宏经微经,要进垃圾桶。

“帝国的黄昏”,“历史的终结”,要进垃圾桶。

白左教你低碳消费,猫狗动保小确幸,还是要进垃圾桶。

更不要提微信公众号兴起以来,写手们孜孜不倦贡献了大量垃圾。

今天宏观政策解读,明天风吹草动放水,后天奥迪汽车致癌。

到处有人故弄玄虚,跳出来煽动焦虑。


而大多数人读书,又没什么判断力。

只是看到一本书,知道它被很多人推荐,是某某学科的权威教材。

然后就把书的内容当成金科玉律,囫囵吞枣背下来,认为世界就是那样运行,深信不疑。


像是“十九问才俊”,读了几本管理学,就以为公司管理的精髓,真的是“矩阵式、部门式、功能式、扁平式”,还拿出去唬人。


缺乏判断力,加上过量阅读,就会带来一个极其严重的结果: 你的大脑,被污染了。


人只要活着,思维也在不断更新。

大多数人因此就忽略了另外一点: 人的大脑,同样是有折旧的!


二十岁的人,可以很容易接受一个新理念。可是五十岁的人,有了成见,再想让他接受新事物,那就是千难万难。

因为他在过往漫长的人生里,总结出了一系列成功失败的经验。

“我吃过的盐比你走过的路还多”,他会用这些经验来 “判断” 一件新事物的正确与否,而不是如饥似渴地 “接受” 它们的内容。



如果,方向不对,那你学习越多,经验越多,则污染越深,折旧越快。

你得先“毁掉”他的旧三观,不破旧就不能立新。

但时间越久,旧三观就越难毁。特别是他如果已经用旧三观吃到甜头,那更是水泼不进。


空碗才能盛饭,空屋才能住人,如果碗和屋子是实心的,又有何用处?


当青年才俊对管理学的了解一片空白,你只需把你知道的东西教给他。

比如,管理没有学,只有基于经济学的对人情世故的不断优化。

所谓管理学,不过是将“人情世故最优化”的框架总结出来,形成一个现成可用的“管理罐头”。

罐头买起来很方便,可是如果你能烹饪新鲜蔬菜,营养自然更佳,用不着天天挖午餐肉。


但青年才俊读了几本书之后,相信了“管理学”这门学科的存在,动辄洋洋得意引用“管理大师”“麦肯锡框架”“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结果就是,你要先向他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