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官方公众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武汉大学学生会  ·  赛事速递|新生篮球赛10.23赛果及10.24赛程 ·  昨天  
兰州大学萃英在线  ·  “格物穷理”学业指导工作室2024年秋季学期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武汉大学

首金!双金!三金!

武汉大学  · 公众号  · 大学校园  · 2024-10-23 10:30

正文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参赛学生代表

鼓励广大青年学生

“在创新实践中增本领、长才干”

而在这次大赛中

来自武汉大学的青年团队

一举斩获金奖3项银奖5项

获奖总数和金奖数

均取得历史最好成绩

首次在“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夺金

想要了解这些科研新星的故事吗?

快跟上珞珞珈珈的步伐

走进这些优秀的团队吧!





道行星迹——测绘与星空的浪漫诗篇


在本次大赛中,来自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道行星迹团队凭借其项目《道行星迹——小行星轨道和形状探测关键技术开拓者》以小组排名第一的优异成绩荣获高教主赛道本科生创意组全国金奖,并成功入选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大学生创新成果展,并受到新华社等官方媒体报道。该项目由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鄢建国等老师指导,卢润松等同学参与。


道行星迹团队合影


团队依托武汉大学遥感学科世界第一的优势,由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德仁院士亲自指导,针对目前我国深空探测领域中存在的精密定轨和形状探测两大难题,创新性研发了高精度、高还原、高效率的小行星轨道和形状探测技术,大幅提高了对小行星Toutatis的定轨精度;自主开发复杂立体摄影测量—三维重建技术,对小行星67P建立的三维模型精度优于欧空局官方模型精度;改进DFT+GPU加速重力场反演技术,使重力场模型精度较传统解算方法有显著提高。在不断科研攻关中,团队积累了丰富创新成果。项目技术成功应用于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比利时皇家天文台等国内外重要深空科研院所,并获得两院院士、国内外专家、行业权威人士等一致认可。


道行星迹团队合影


参赛过程中也免不了遭遇困难,其间,团队面临的最大挑战,莫过于如何展现该项目的商业价值。该项目本身是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推动中国深空探测科技自立自强。与此同时,团队重视科技成果的落地转化,打造了项目完整的商业模式。此外,道行星迹团队还积极投身深空科普教育。目前,团队将关键技术创新与成果落地转化相结合,形成了完整的商业模式。未来,在两位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的精神指引下,团队将厚植家国情怀,致力于深空探测,不断勇攀科技高峰,探索宇宙奥秘,增进人类福祉。


▲道行星迹团队答辩选手合影


优异的成绩同样离不开来自各位指导老师的大力支持。作为深空探测领域的专家,鄢建国老师总是在进度停滞不前的时候引领突破。在精度无法进一步提高的时候,他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机房,帮助同学们解决问题;钱俊老师作为创赛经验丰富的老师,为团队找准“道行星迹”的战略方向,“我们应该做技术的开拓者,做先进技术的服务商。”;张胜凯老师指出,团队成员应该找准行业痛点,在痛点领域进行突破;刘林青院长作为经管领域的专家,帮助团队成员完善了商业化流程和形式,解决了项目商业化难的问题。李德仁院士则是负责为团队把关,提出了“关键技术国产化”的大方向。李德仁院士指出:站的高才能看的远,我们要做于国家有意义的事。”正是因为李德仁院士的殷殷嘱托,团队成员才能在参赛过程中始终坚定科技报国的初心。


道行星迹团队与指导老师在展台前的合影





谱慧麦收——遥感与农田的创新搭配


同样获得金奖的,还有来自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的谱慧麦收团队,其项目《谱慧麦收——以尖端光谱技术打造高效农业新范式》以小组第一的优异成绩,稳稳地为武汉大学夺得了“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的首次金奖。该项目由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巫兆聪等老师指导,李政灿等同学参与,充分展示了团队对卫星遥感技术的探索精神,以及对中国土地的深厚热爱。


谱慧麦收团队合影


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重要指示,团队多次深入河南省高标准农田进行调研。他们发现,高标准农田大规模集中连片,单个项目的种植面积往往超过3000亩,但这种规模化种植却缺乏高效的巡田和管田手段。因此,团队决心将科技创新的重点聚焦于卫星遥感技术助力规模化种植管理。团队连续三年,在高标准农田展开为期数月的作物生长信息采集工作,脚踏实地,将飘在天上的卫星与田间的麦穗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依托武汉大学遥感学科全球第一的实力,团队探索出了一套卫星遥感助力大规模种植的高效农业新范式。通过遥感卫星获取大范围农作物的空间信息,团队针对大田作物设计了基于作物生长模型的人工智能算法,将作物生长过程数字化,并结合农业经验系统,提供从播种到收割的全程规划管理服务。这一技术使得万亩级大田作物的科学规划与统一管理成为现实,打通了农业生产自动化的最后一个环节,推动了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目前,该技术已通过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合作,成功应用于多片高标准农田。


谱慧麦收团队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


通往金奖的道路也并非一帆风顺。在省赛直播排位赛中,团队负责人李政灿在台上开始路演,PPT却未能如期显示在大屏幕上。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李政灿说道:“我的脑海几乎一片空白。”他迅速下台调试设备。就在此时,武汉大学“塑造硒望”团队的负责人蔡子延在一旁给予鼓励:“别紧张,一句有力的话就能把这次失误变成亮点。”在他的鼓励下,李政灿迅速稳住情绪,重新登台,并自信地对百位评审说道:“虽然因为设备问题耽误了几分钟,但我们在乡村振兴的路上永不缺席!”最终,谱慧麦收团队赢得了湖北省赛排位赛的冠军!顺利进入全国总决赛。也正是这种团队间相互扶持、携手共进的精神,助力武汉大学取得了如此优异的成绩。


夺得金奖后,谱慧麦收团队负责人李政灿畅谈未来:“作为农民的儿子,换一种方式种田,让我重新和土地连接,我真的很幸福!我们希望让遥感技术服务于农业现代化等国家重大需求,让更多人了解遥感卫星、使用遥感卫星。”未来,团队将继续秉持“遥感之翼,科技之犁”的初心,不断优化技术,扩大服务范围,用遥感卫星种好中国田,科技兴农开启新篇章。





塑造硒望——写在大地上的最佳论文


更令人感到惊喜的是,武汉大学在本届赛事中一举创造了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上首金双金的优秀成绩来自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的《塑造硒望——创新生物质基矿化富硒地膜》,同样为武汉大学夺得了“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的首次金奖。该项目由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陈朝吉等老师指导,蔡子延等同学参与。


塑造硒望团队合影


针对我国长久土壤补硒固硒成本高、土壤硒元素易流失的难题,塑造硒望团队依托武汉大学生物质工程与可持续利用团队,创造性地提出利用生物质基富硒地膜缓释硒元素的策略,把补硒与降解地膜巧妙地结合,协同解决土地缺硒及不可降解地膜污染两大难题。团队从废弃生物质中提取纤维素,制备出可降解富硒地膜,并通过深入研究硒的迁移转化机制,调控硒元素的缓释效果,实现了低成本、持久性的土壤富硒目标。在团队负责人蔡子延的带领下,团队成员们深入一线调研,将产品带到缺硒地区,为保障土地和粮食安全及人们的生命健康做出切实的贡献。


塑造硒望团队负责人蔡子延

在玉米地里检测土壤情况


对于塑造硒望团队来说,“如何让团队能够持续造血,保证团队成员的参赛热情,是整个参赛过程中团队面临的最大挑战”。作为一个跨学历、跨学院、跨学科、跨年级的学生团队,塑造硒望团队中不少成员在竞赛过程中还要面临升学工作的问题。与此同时,这一项目实际上并不轻松,团队成员很多时候要在烈日下的农田里做亲身实践,才能检验项目的可行性,不断对其进行改进。“甚至我们其实有时候也不被村民理解,不被其他同学理解,觉得我们是研究生,大学生,为什么要跑到田里面去干农民做的事?”但也正是在这样的实践和探索的过程中,在一次次田间劳作中,不少团队成员更加认可自己正在做的这件事,“大家找到了我们项目的价值,切实看到了它是如何帮助农民的”,农民情怀、民族情怀和家国情怀在同学们心中,伴随着田间他们亲手种下嫩苗生根发芽。蔡子延笑着说道:“现在,我们团队已经彻底转换了心态,还常常开玩笑说大学生下地水平也不差。”


历尽千帆,不染风尘

竞赛归来,仍是少年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

已完美收官

但武大人求是拓新的脚步

却永远不会停下

让我们一起期待这群科研新星

更为光明闪耀的未来!



--RECOMMEND---

·推荐阅读·




武大每年宠我8760小时!






武大三折叠,怎么折都有面!






首次参赛!武大国家奖双响炮






武大的MBTI是:______





● 被暖到!武大每年宠我8760小时!

● 武大三折叠,怎么折都有面!

● 首次参赛!武大国家奖双响炮

● 武大的MBTI是:______

● 历史最佳!武大并列全国第三!

● 是她!陪伴武大105年




武汉大学
-luojia1893-



感谢共青团武汉大学委员会

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封面图:舒佩

采访:黄禧 张博为 刘苏墨

文字&编辑&责编:张富华

审核:张佳宁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为优秀的他们点个“”,再点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