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聊话剧/歌剧/音乐剧/芭蕾/戏曲...
快来关注!!
“
一代名伶
”、“
民国奇女子
”
“
京剧第一女须生
”……
这些都响不过她自身的名号
▼
孟小冬长于梨园世家,祖父
孟福保
出身徽班,擅演文武老生兼武净,她的父亲、伯、叔都是京剧演员。因孟小冬的父亲在舞台上摔伤,她的启蒙老师是她的姑父
仇月祥
,教的是
老生
,由此进入了“坤生”行当。
12岁孟小冬在无锡首次登台,16岁便已名满上海,俨然有大角风范。当时的评论界赞她“扮相俊秀,嗓音宽亮,
不带雌音
,在坤生中已有首屈一指之势”。然而当时的北京才是京剧演员心中憧憬的“圣地”,为了谋求开拓一片新天地,1925年,
18岁
的孟小冬离开上海,毅然北上。
孟小冬初到北国,频繁演出于京、津两地。她正值豆蔻年华,明艳动人,台风演技又能与当时的著名老生男角相颉颃,成为轰动一时的红角。据一位天津戏迷回忆:“她不止是名伶,她
实在太漂亮了
。同学每个人都买一两张她的照片,大一点的夹在书里,小一点的贴在铅笔盒上,那时候好多中学生不懂京戏的唱作技巧,匆匆的一窝蜂去看她,
只为一睹她的美貌
。”
孟小冬是“坤生”,
梅兰芳
是“乾旦”,二人因戏结缘,感情从戏里蔓延到了戏外。然而梅兰芳当时已有两位太太,王明华和福芝芳。由于梅兰芳自幼过继给伯父,按旧时习俗,为生父与伯父分别传宗可娶两个正房,孟小冬便作为梅兰芳伯父那边的正室,与梅兰芳缔结婚约。
▲梅兰芳与孟小冬
1926年一位孟小冬的戏迷因孟小冬婚后不再演戏而对梅兰芳怀恨在心,结果误杀了梅兰芳的好友张汉举。梅兰芳出于安全考量,带了福芝芳去天津演出。孟小冬随即换上戏袍,赶到天津,风风火火连唱十场
对台戏
。
之后梅兰芳伯母去世,福芝芳以腹中胎儿要挟,不准来吊唁的孟小冬进家门,梅兰芳对此不予理会。彻底寒心的孟小冬与梅兰芳分手,
此生再也没有相见
。
▲
这张由孟小冬拍摄的照片中,梅兰芳侧身摆出手势在墙上留下投影。照片右侧是孟小冬的题字," 你在那里做什么啊? ",左侧是梅兰芳的手书,"我在这里做鹅影呢 "。
离开梅兰芳的孟小冬拜京剧老生“余派”创始人
余叔岩
为师。
1935年曾有人为余叔岩介绍学生,被一口回绝。
余叔岩
对朋友说:“有些人教也是白教,徒费心力。”朋友问:“当今之世,谁比较好呢?”余叔岩回答:“目前内外行中,接近我的戏路,且堪造就的,
只有孟小冬一人
。”
▲余叔岩(坐)、孟小冬(右)、李少春(左)
1938年10月21日孟小冬正式拜余叔岩为师,成为余叔岩的
关门弟子
,也是
唯一的女弟子
。
“(孟小冬)自拜叔岩,则每日必至余家用功,寒暑无间。前后五年,学了数十出戏,
是余派唯一得到衣钵真传的人
。……假若余派的东西是真正研究院的玩艺,孟小冬倒真是一位唯一够资格的研究生。名贵则名贵极矣,然大好艺术不能广传,总是一件令人扼腕的事。” (孟瑶《中国戏曲史》第三册)
上海青帮的老大
杜月笙
是个不折不扣的戏迷,他对于孟小冬在日寇铁蹄蹂躏下的北平,依然执着追求艺术的坚韧意志由衷钦佩爱慕之余,也产生怜惜之情。杜月笙的四姨太姚玉兰,也曾是著名的京剧演员,与孟小冬是多年的好友,在姚玉兰的撮合下,杜月笙对孟小冬展开了
长达10年
的追求。1948年孟小冬搬进了杜公馆。
1950年杜月笙在举家移居海外前与孟小冬举行了婚礼。1年后杜月笙病逝,孟小冬深居简出,专心教授弟子。1967年,孟小冬因亲友均在台湾,迁居台北,只在好友张大千来访时唱上几句。1977年,孟小冬病逝,终年70岁。
张大千为她的墓碑题字:
既非杜夫人,亦非梅夫人,而是孟太夫人
。
孟小冬嗓音苍劲醇厚,高低宽窄咸宜,衷气充沛,满宫满调,且无雌音,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女老生中首屈一指,
尤其在余派老生的传承方面更是有突出贡献。
▲1947年孟小冬《搜孤救孤》录音,王珮瑜配像
京剧理论家吴小如在《吴小如戏曲文集》中如此评价:“在这出《搜孤救孤》中,我以为最精彩的应推孟小冬法场祭奠时的唱段。无论是‘躬身下拜’四句,还是‘贪享荣华’四句,称得起
高宽亮音俱备,而且把神情韵味、思想变化全都唱了出来
……
试听这一段的‘华’、‘受’、‘代’、‘向’诸字,无一字行腔不曲折多变,但变得大方,花梢而不浮滑。特别是“心”字的高腔,
真有千回百转,水到渠成之妙
。而‘向谁云’一句的收腔如纡盘下山,却停留在半山腰而迟徊不进,也只有这样唱法,才能体现出程婴此时此境的复杂心情。
除上述几个重点外,其它非重点的地方也要做到字正音准,如‘受
’
字以后的‘富贵
’
二字,第四句的‘怀
’
字,‘
心
’字以后的‘
腹事
’二字,孟小冬唱得都
非常讲究,毫不马虎
。而学唱者往往只注意大腔,不留心细节,所以终不能升堂入奥,而难免免貌合神离。”
在余叔岩晚年,能得余先生亲炙,又能长期坚持学下去的专业演员只有孟小冬一人。哪怕是已多次演出甚至灌录过唱片的剧目,她也
恭恭敬敬地跟随余先生从头学起
,就这样一出一出地学习了
30多出
戏。可以说
孟小冬是最具影响力的余派传人。
孟小冬的
“冬皇”
名号
出自沙大风创办的《天风报》
他以臣下的口吻撰文
时刻关注孟小冬的动向
大多数人因她的两段情缘认识她
但最终历史铭记的还是孟小冬
作为坤生的杰出代表,为
女演员
在京剧舞台上争得的
应有地位
京剧实在是一门很高级的艺术
愿这本书带你领略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