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市场整体表现不佳,各大宽基指数出现不同程度下探。北京时间4月10日(周三)晚间,美国劳工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3月CPI同比增长3.5%,为去年9月以来新高,环比增长0.4%。剔除食品和能源成本的核心CPI当月同比增长3.8%,环比增长0.4%。从分项来看,美国3月CPI上行主要由住房和能源成本推动。能源价格当月上涨1.1%(2月份上涨2.3%),而占CPI权重约三分之一的住房成本较2月上涨0.4%,较上年同期大幅上涨5.7%。
美国通胀回升全线超预期,再一次打击了市场对于降息的预期。数据发布当日,美元指数飙升约1%,现货黄金短线下挫逾20美元。两年期和10年期美债收益率双双飙升,其中10年期美债收益率上破4.5%重要关口。除此之外,通胀回升的打击也使得美股、港股出现不同程度下挫。美联储降息预期延后叠加中国货币政策宽松,中美息差持续同样也会对我国外汇与A股外资流入产生一定压力。
另一方面,在当前全球地缘政治不确定性上升背景下,近期中美元首通话,美国财长访华为代表的中美高层磋商所反应的中美等动向的影响也是市场关注的焦点之一。从会晤背景上,本次中美元首通话与财长访华,是落实APEC会议中中美强化沟通的例行沟通。从会晤内容上看,尽管中方从规格上和公告言辞上呈现较大善意,但需要注意的是,此次双方磋商过程中的一些关键表述与以往有明显变化。
从中方公告表述来看,“美国针对中国的经贸科技打压措施层出不穷,制裁中国企业的单子越拉越长。这不是“去风险”,而是制造风险”。“如果美方执意打压中国的高科技发展,剥夺中国的正当发展权利,我们也不会坐视不管。”等表述是此前没有出现过的。这种表态显示中方在面对美方可能的进一步施压时,可能会采取强有力的反制措施。本次中美一系列高层通话,美方的核心关切点在于两点:第一,新能源领域产能过剩;第二,全球关键地缘问题双方的实质性分歧。与此同时,尤其需要注意,耶伦作为全球化色彩较为明显的白宫内“鸽派”官员,其本次会晤前后整体基调相对其此前言论更加强硬。
综合以上中美磋商过程中的公告,以及近期其他相关新闻的一系列表述,我们认为美国可能会在光刻机和半导体等核心技术领域加强限制措施,并可能针对新能源等产能过剩的行业实施贸易保护政策。同时,中国方面也可能采取相应的对策以应对这些变化。因此,投资者应保持高度警觉,密切关注相关政策动向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另外,今年美国大选年中贸易摩擦对于关键摇摆州选民和大选结果将产生重要影响。我们预计,今年的中美摩擦更将聚焦于上述核心关切点的结构性、细分性领域。这种摩擦可能会通过政策、法律和外交途径逐渐酝酿和发展,以“渐近”的过程落地,类似18年的大规模贸易摩擦直接出现概率并不高。
在近期一系列经济数据出炉后,出口是当前中国经济的一大亮点。我们在年度策略《一年之计在于春》中就反复强调,今年是全球“选举年”,要注意科技升级和贸易保护对新能源等产能过剩领域的影响。就出口链本身而言,接下来要关注上述可能风险,对于中高端领域,尤其是讲大幅降价逻辑的出海细分的影响。对于中国传统优势的出口链,如:纺织服装等则影响不大。就当下来看,能否通过出口解决当前已经出现一定过剩的制造业产能和即将大规模上马的“新质生产力”产能,以取代地产为代表的传统经济是影响后续市场对于经济预期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