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橙旅游】过去未去,未来已来。旅游仍然是人们意识里的吃喝玩乐、游山玩水,却悄然分裂出许许多多的“变身”,衍生出许许多多的“认知”。
1. 民以食为天、以游为乐。旅游越来越成为一种广受青睐的现代生活方式,是温饱社会向小康社会转变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小康社会的新民生。
2. 旅游促进了城乡的双向开放,尤其使乡村从被动接纳向主动开放转变,旅游带动的大规模人口流动加快各地文化趋同,旅游的特殊性又使地域特色的建筑得以发扬。
3. 旅游是一切探险的产业形式,越来越立体化,人类的探索步伐,从地面到地下,从陆地到海洋,从水面到水底,从地球到外星球,这也将是人类旅游的步伐。未来必将风靡两极旅游、深海旅游、太空旅游。
4. 每个人即是游客,也可以是旅游从业人员。你所认知的世界、储存的知识、熟悉的环境,都可以转化为对其他人的旅游产品。
5. 旅游是政策壁垒少、高度市场化的经济形态,旅游红利是开放、共享的红利,旅游环境也是开放、共享的环境。
6.“梦游”是新形式的旅游,在虚拟现实里,超越时间和空间,带你到任何过去无法深入的旅途。
7. 旅游的产业定位在于科学的数据统计,社会定位在于广泛的群众参与,政治定位在于友好外交方式。
8. 最大的竞争是不同产品的替代,“旅游+”将以替代者的身份,嫁接参与各行各业的竞争。
9. 旅游将成为一种仪式感的教育教学方式。
10. 旅游资源观是“新旧通吃”,几亿年的自然地貌,几千年的文化遗迹、几百年的亭台楼阁,几十年的老宅陈屋,几十天的新修建筑,旧有旧的价值,新有新的功能。
11. 不仅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旅游发展的实践不断拓宽这种认知,碧海银滩、沙漠戈壁、遗迹遗存、民风民俗在旅游这双“魔术手”下,也都是“金山银山”。
12. 能量有多大破坏就有多强,旅游在发展初级阶段是添力的,但发展到一定程度,形成了一定规模和关注度,对地方形象破坏力也很大。比如南丽江北雪乡,旅游成为一把“双刃剑”。
13. 旅游和互联网一样,具有重塑商业半径的魅力。传统商业社会,任何一个商铺,或者个人,都有受制于地理空间的销售半径或购买半径。“互联网+物流”改变了传统的销售渠道,原则上使每一个人都可以不受地理空间的限制,与全国任何地方的生产销售点建立直接的渠道,而不需要经过分层与中介,不受地域的制约。旅游带动人的流通,是一个地方与外界的“接口”,旅游消费相当于一个地方的商品“出口”。
14. 旅游正从产品思维向用户思维转变,过去是只要有产品就能吸引游客,是“靠山吃山”的思维;现在是围绕游客需要创造产品,需要更多“无中生有”的思维。
15.“农业+旅游”的成功在于简单劳动嫁接了直接在农村发生的市场交易,使劳动市场化。劳动是加法法则的价值创造,交易是乘法法则的价值繁衍。农作物不投入市场,就很难产生更大的价值,而投入市场却有诸多的环节要打通。旅游使这些环节在地化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