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男孩派
我家有男孩,成长交流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男孩派

不要太担心你的孩子

男孩派  · 公众号  ·  · 2025-04-04 09:0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图片

▲家有男孩,点击上方卡片一键关注

图片

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的信任和放手。

独自去经历风雨,孩子才能迎来属于自己的彩虹。

——虎妈

♬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男孩派主播周周朗读音频

孩子缺乏自驱力,一遇困难就退缩?

不是孩子不优秀,而是需要正确的引导

4月8日 上午 9:00 ,点击 预约 直播

我邀请到家庭教育践行者 杨泓老师

分享儿子从“病患儿”到“哈佛学霸”的成长历程

剖析积极养育的核心和逻辑

教你养出自驱、坚韧、有爱的孩子

▽▽▽

作者 | 鱼爸
来源 | 养育男孩(ID:breedboy)

前几天,带小谦在游乐场玩。

因为小男孩天性顽皮,几个小男孩在一起,难免会有磕碰争执。

如果没有危险,我一般是在他的旁边看着。

他似乎也不喜欢我打扰他,他更喜欢跟自己年龄相仿的孩子玩。

那天,有一个比小谦还大一点的小男孩,被小谦碰了一下后,就跟妈妈说:“他欺负我了,妈妈。”

他妈妈就跟孩子说:“我怎么教你的,如果有人欺负你,就大声说‘别欺负我,走开’!”

然后很期待地看着孩子,希望他能这样去做。

可小谦这时已经跑远了,在那玩滑滑梯。

这时妈妈拉着小男孩,走了过去,然后跟孩子说:“你去跟小弟弟说‘不要欺负人’。”

可能她觉得孩子委屈,而且这也是一个教育的机会吧。

“‘请让开,别挡着我!’如果有人拦着你的话,就这样说,声音要大。”而且又趁机给孩子教了一招。

可三岁左右的孩子,做起来就没那么准确了。

比如小男孩爬到一个通道时,跟前面的小朋友还隔着很远的距离,就开始在那大声喊着:“请让开,别挡着我!”

结果前面的孩子一回头,也不理睬,反而因为他的话不高兴。

因为自己没有挡道啊,为什么这样说我。

遇到一些脾气大的孩子,说不定又会举起小拳头。

这件事我一直看着,感触很深。

因为那位妈妈一直在教孩子怎么防止“被欺负”,该如何大声说话。

而孩子根本就没有玩起来,一直跟着妈妈一起关注这个问题。

最后在游乐场转了转,就离开了。

其实,养孩子,有时不需要这么过度关注。

其实孩子没这么脆弱。

比如这种同伴间的小争执和小磕碰,是非常正常的。

一两岁的孩子,常常不会打招呼。

有些孩子是用手捶你一下,有些孩子是用身子蹭同伴,希望取得注意。

有的孩子会觉得你“打”了他,也会举手去打。

而有的孩子会赶紧躲开。

当然,也有跟大人求助的,说自己被欺负了。

这就看大人的态度了。

有的父母反应很大,觉得孩子受了欺负,受了委屈,不行。

今后到了学校怎么得了,还不会被经常欺负,必须教他保护自己。

当然,教孩子自我保护,是非常重要的。

但我们也要教孩子识别欺负。

同伴间正常交流时的小矛盾,小冲突,有时可以让孩子自己去解决。

你会发现,幼儿园的小朋友,经常是上一秒打闹,下一秒又和好如初的。

父母的过度关注,是一种打扰。

比如孩子在外边玩的好好的,你一下子就叫他停,不要这样,不要那样。

孩子的专注力会被破坏。

他们的好奇心会被打断。

蒙特梭利说:“除非你被孩子邀请,否则永远不要去打扰孩子。”

这真是一句值得我们牢记的话。

因为太多的父母,总忍不住去打扰孩子。

“你的积木不要这样搭,好丑啊,你看,怎么不这样呢?”


“这样捞小鱼啊,你真是蠢啊,不知道捞这些啊?”


“不要这样画,这颜色不对。”

……

这样的话总是充斥孩子的耳旁。

如果孩子在专注的做一件事,请站在一个能保证他安全的地方,远远的看着就好。

除非他自己跟你求助,那就不要出手。

哪怕他在玩泥巴,或者掏沙坑,只要没有危险,没有破坏公共的东西,完全可以让孩子自由地玩。

我一直不反对小谦在外边捡小石头、小木棍,甚至拔草(有时会拔草跟哥哥一起做鸟窝)。

很多人不理解,说小孩子不要捡东西玩,不干净不卫生。

我们现在把卫生干净放到了很重要的位置。

但现在的孩子,体质也没比当年玩泥巴的我们要好,甚至更纤弱一些。

很大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现在对孩子的管束太多了。

生怕孩子晒了,又怕孩子摔了。

户外见到的孩子越来越少。

大部分的孩子在家里看电视,大一点的孩子有不少的培训班等着去上。

每次我带着小谦在楼下玩,我经常感到奇怪,现在的小孩子都去哪里玩了?

而也有一些邻居感到奇怪,说我怎么经常带孩子在外边,经常看到我们。

因为我知道,孩子到了户外,他们会很开心,很放松。

在《麦田里的守望者》里,主人公说:“我老是想象一大群儿小孩在一大块麦田里玩一种游戏,我会站在一道破悬崖边上。我要做的就是抓住每个跑向悬崖的孩子——我是说要是他们跑起来不看方向,我就得从哪儿过来抓住他们。我整天就干那种事,就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得了。”

父母也应该做这样的守望者。

我们关注着、爱着自己的孩子。

但是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也要学会做一个守望者,而不是过度地干预。

图片

*来 源: 养育男孩(ID:breedboy),资深童书编辑鱼爸,每天为您原创分享亲子养育常识、亲子阅读推广,著有畅销书《和孩子一起成长,是最好的教养》。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 于图虫创意。
亲爱的,如果我们的文章对你有帮助,就把我们“ 设为星标 吧!这样就不会错过每天推送啦!


图片
育儿先育己,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关注男孩派
每早七点陪你一起成长
图片
图片

走之前记得点个 在看 哟~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