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充电时间
一套充满智趣的学习型音频内容。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汽车之家  ·  0-100km/h加速2.74秒,纯电续航突 ... ·  3 天前  
深圳大件事  ·  突发!一小车高速上起火,事发往深圳路段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充电时间

帮你摆脱蒙昧的经典思想实验

充电时间  · 公众号  ·  · 2018-05-08 06:32

正文

这是充电时间去年开发的一套付费节目:

《帮你摆脱蒙昧的经典思想实验》

现在已经全部录制完成,近期将全面上线。




下面是这套节目的 内容简介 ,也是 题记

作者老彭, 5000字,会消耗8分钟。

即便您不打算消费这组节目,

也希望您能完它,

看看自己是否真的了解自己。

文末可查阅节目详情和目录


=====================


《帮你摆脱蒙昧的经典思想实验》

“直白”是真理传播中的极致追求。所以,本节目的名称已经完成了节目的全部介绍,没有使用那些“阴险而流行”的修辞手法,“创造”一个如同魅魔“自带流量”的标题,甚至连专为“推销”而生的小标题都没写。但是,节目简介是互联网内容格式中不能为空的数据表,只好写点文字,解释节目名称。

【一】什么是蒙昧?为何要摆脱蒙昧?

你蒙昧么?

别自顾自的回答这个问题,哲学家会先跟你讨论蒙昧的定义和理解。

蒙昧,学术的说法是指 未开化的原始状态 ,直白点,就是 愚昧 不通事理 。蒙昧是个贬义词,但有些文艺味儿。在修辞上,相比“愚昧”或者“愚蠢”,“蒙昧”的使用频率更低,贬的力度也弱得多。换句话说,你不会用“蒙昧”来骂人。无论是文学还是哲学的角度来看,这个词都很暧昧。

诗人写“零雨馀旬朔,濛昧日夜坠”,哲学家说“蒙昧是一种 自以为是 的幸福感”。诗人渲染了一种迷茫和昏暗,哲学家则透过缠绕层叠的逻辑,定义了两种幸福。其中有一种叫做蒙昧,蒙昧的人自我感觉到的幸福,另一种则需要先摆脱蒙昧才能解释。

蒙昧的幸福是简单的、直观地、明显的、可以触及的,例如:冬夜里温暖的被窝、酷暑季节凉爽的空调房、相互暗恋的人互通心意的那一刻、虚惊一场、苦尽甘来、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没有人会拒绝这样的幸福,很多人也满足于此。所以, 蒙昧的人虽然愚昧,但可以安于自觉的幸福,蒙昧二字就不适合骂人了。

而另一种幸福,哲学家在描述它时都很谨慎。但这种幸福有几个典型的特征:第一,绝不被蒙昧的人企及,要体会这后一种幸福,就必须先摆脱蒙昧。蒙昧的人大约可以知道,有些人在追求这“另一种”幸福,但在他们看来,这种追求很拧巴。第二,想要摆脱蒙昧的人并不会立刻的得到这种幸福,对这些人来说,所谓幸福是一种抽象的存在。从哲学的角度来说,抽象的存在属于精神世界。身体感受的是快感,大脑渴望的是愉悦,而 幸福只属于精神世界 。精神上的 满足 才是真正的幸福——当生命到最后一秒,唯有这种幸福,方能“中和”终极时刻的极限恐惧,而这“中和反应”的产物是 渴望 。当你在精神世界里获得了那种满足感,死亡就不再可怕,而成了渴望。那么,如何获得这种精神上的满足?去看看那些不怕死的人怎么说。

《论语·里仁》: 朝闻道,夕可死矣 。孔子和他的弟子,至少知道什么状态下的人不怕死。这句话中“道”指的是宇宙间的一切法则、道理,即“道可道非常道”的道,也可以理解为真理。 掌握真理,就可以获得精神上的终极满足,获得幸福,死而无憾。 可连爱因斯坦都说“人类从来没有掌握真理,也许永远不会”,这种终极意义上的满足感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追求这种幸福,是需要勇气的。通俗来说,就是 看透了生活的操蛋本质,还能勇敢的热爱它

理解了这两种幸福的不同之后,就不难发现,蒙昧把芸芸众生分成了两个种群。又因为幸福是精神世界的存在物,必然也把人们的精神世界分成了两个阵营,用“境界”来区别。境界高低,不能根据定义来判断。但是,如果你能理解“有的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这样的文字,如果你能甄别一个人是否“脱离了低级趣味”,就可以看出他的境界,从而知道他是否蒙昧。当你充分的理解并完全认同“朝闻道,夕可死矣”,就可以说是一个开始摆脱蒙昧的人。

事实上,世界从来都不是绝对的。假设 “沉浸蒙昧” 是一辈子保持绝对的蒙昧,把身体快感和头脑愉悦当作幸福去追求,并用自我欺骗和选择性遗忘,来面对必定到来的死亡; “脱离蒙昧” 是完全脱离蒙昧的状态,毕生追求真理,不管有多艰难,都享受这个过程和坦然接受最终的失败。普通人是无法呆在其中某个极端位置的,甚至都无法固定在某个位置上。要么走向蒙昧,要么脱离蒙昧。有个好消息是,走向蒙昧或者脱离蒙昧的倾向性,你可以选,并且脱离蒙昧的倾向性一旦形成,就很难逆转了。这很像《黑客帝国》里尼奥在面对红色或者蓝色药丸时的选择。事实上,摆脱蒙昧的过程,也很像是脱离“Matrix”。

蒙昧与否,是在理解幸福时的两种不同境界。

为什么要摆脱蒙昧?路怎么走,你可以自己挑。

【二】何谓经典?

“听了那么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这句话触动过很多人,但少有人去思考:为什么?

罗素认为, 一切的哲学问题经过分析都是语言问题 。如果你觉得上面这句话很“哲学”,那我们就来分析它的结构。这个句子是散文诗的格体,作者意图表达的是一种 普遍的无奈 。而分析它,就是要找到这无奈的原因。

这句话的基本意思有两层,被逗号分开:一个人(隐藏的主语)知道(听说过)很多道理,却对自己的生活(即一生的生活过程)不满意(不觉得自己过得幸福)。这里面有几个关键词:“人”、“道理”、“一生”、“满意”当中一定有一个出了问题。

“人”,只要这个人在社会看来不是疯子或任何其它失常者,“人”就不会成为这个问题的原因,因为我们并不讨论非常人士的世界观。

“一生”在这里是一个统一的客观对象,人人都要过完自己的“一生”,不管是怎样的“一生”,在主观关键词是否“满意”出来前,都是中性的,也不会影响这句话。

“满意”,是否满意,其实就是幸福与否。是非判断,在逻辑上需要标准,怎样才算过好了一生呢?你的内心世界必须有标准。前面在说为何要摆脱蒙昧时,就说过,“路怎么走,你自己挑”。也就是说,这标准是你自己确定的,过完一生是否后悔,也是你自己的事情。但因为这句话触动了很多人,所以,这很多人关于过好一生的标准,可能是近似的,至少他们都不满意。不满意的矛头就指向了最后一个关键词“道理”。

“道理”,这句话其实潜藏的一个预设前提: “道理”听多了,应该就可以过好一生。可是,如果人听过的那么多道理是错的,那么当然“过不好一生”。

分析到了这里,虽然问题还没有解决,但是“人”、“一生”、“满意”这三个关键词或是稳定的社会概念,或是统一的客观对象,或者是主观的价值标准,都可以从分析目标里排除了。唯一剩下的可以被分析,且有分析价值的“关键词”就是“道理”。

于是,这个问题就可以转变为: 听怎样的“道理”,才能让社会上大多数的正常“人”知道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会让自己觉得“满意”?

假设生活的 真理(真谛) 就是能让社会上大多数的正常“人”知道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最终会觉得“满意”的“道理”。那么,这里的“道理”就等于“生活的真理”了。最可怕的是,这个假设你还看不出问题,因为它本来就没有问题。你是不是觉得,真理就是耍流氓?

其实不然。

前面我们说过,摆脱蒙昧的人,最极端的幸福目标,就是追求真理。对自己的人生觉得满意不就是幸福吗?那么,追求真理还真是给人幸福的唯一途径了。并且,这个观念,还只有摆脱蒙昧的人才能“体悟”,他们才会觉得“朝闻道,而夕可死矣”,于是去追求“道”。

所以,如果你被“听了那么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这句话触动过,那么,你其实已经无法满足于“蒙昧的幸福”。但是,如果你没有思考过“为什么这句话会触动你”,那么你还没有开始启动“摆脱蒙昧”获得幸福的不可逆的行动。这就像像《黑客帝国》的尼奥一样,药丸已经摆在面前,但你还在疑虑,还没吞服那颗“红”的。

终于可以回答这个篇章的核心问题,何为经典,即:《帮你摆脱蒙昧的经典思想实验》名称中,经典是什么意思?

对人类来说,“闻道”必然不是一瞬间的事情。正所谓“闻道有先后”,先贤们的智慧就是后人接近真理的阶梯。这是一个攀登的过程,每一步的爬升,哪怕你还在前人修筑的阶梯上,都更感受到“更上一层楼”的境界之乐。承认先贤的智慧能帮俗世人“摆脱蒙昧”,经典的意义就可以解释。

所谓经典,从词源来说,就是记录先贤智慧的经文和典籍。它不一定就是以书的形式存在,也可以是对话、寓言、谚语、戏剧、美术作品、历史事实等等。更可以抽象的理解为人们获得真理的必经之路。

标题中的“经典”二字是一个定语,它起到了限定范围的作用,经典是一个选择标准。 只有承载能让人接近“真理”的“思想实验”才是节目内容。 为了节目制作,编辑组研读了古今中外大量思想实验相关的素材,选择了其中出现频率最高和自我体悟最深刻的思想实验,用作节目内容。在国际一流大学的哲学课堂上出场率最高的内容,有着它们的出场理由,无须一一证明。

解释完毕,但新的问题来了:

为何“思想实验”是“智慧”的载体?

【三】什么是思想实验?

许多三岁孩子为了能多吃一口冰淇淋,可以把自己想到、感受到的所有方法都用上,比如谎称自己口渴、肚子饿。但撒谎是不对的,这是极其简单的道德行为标准,但如何让一个三岁的孩子懂得,并发自内心的不撒谎呢?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