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2019年,中美贸易数据上演了一场惊天反转:中对美出口额竟超过美从中进口额,且逆差逐年扩大。这如同一部悬疑剧:到岸价竟比离岸价还低? 按国际贸易常识,货物从中国运到美国需叠加运费、保险等成本,美国进口数据理应高于中国出口数据。但现实却是,2020年后,美国公布的进口额比中国出口额低了近10%,这种价格倒挂让经济学家直呼违背物理定律。
三郎昨天在《与deepseek和Openai讨论中美贸易数据差异,对比两者优劣》一文中提到,但从2019年开始,中美贸易数据出现了反转,美从中进口居然小于中对美出口的逆差,且逆差逐年扩大。这肯定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
而两个AI工具,特别是deepseek给出的答案,大多数都是几年前美从中进口大于中对美出口的顺差,其差值大于合理的离岸价与到岸价差值,美国认为我们通过香港转口贸易少报了对美出口,从而人为压缩了对美贸易顺差,这是当时中美研究人员给出的结论。
但从2019年开始,中美数据出现了反转,如果用2019年的顺差原因来解释之后的逆差成因,那就会颠倒黑白、贻笑大方了。
一、为什么说从2019年开始,美从中进口大于中对美出口的顺差,变成逆差,是不正常的?
从骑牛研究所提供的曲线图我们可以清楚看到,美国向中国出口一直小于中国从美国进口,其差值一直保持在15%左右。这个差值是美国出口离岸价与中国进口到岸价的运费和保险等费用,其差值大小应该与货物的体积单价有关。体积单价越大,单位运费越高,差值越大。从逻辑上看,美对中出口和中从美进口这一组数据比较正常,也合乎逻辑。
美从中进口和中对美出口这一组数据,在2018、2019年也合乎逻辑,顺差保持在10%左右。但从2020年开始,美从中进口,居然小于中对美出口了,这意味着美国的到岸价居然小于离岸价,而到岸价=离岸价+运费+保险+其他费用。2020年逆差4.3%,2021年至2024年,逆差保持在10%左右。这就完全不合逻辑了。
我们来比较一下日本,他们到美国的运输距离和我们比较接近,具有可比性。
从骑牛研究所提供的这张曲线图来看,美从日进口金额曲线一直在日对美出口金额上方,符合美国到岸价大于日本离岸价的数据逻辑。但美从中进口金额曲线从2020年开始,转入中对美出口曲线下方,导致了美国到岸价小于中国离岸价的数据矛盾。
美从日进口与日对美出口顺差曲线一直大于零,平均5%左右。而美从中进口与中对美出口从2020年开始为小于零的逆差,2020年-2024年平均逆差为9.8%。
由此可见,中对美出口数据肯定是有问题的。
二、deepseek对中对美出口数据与美从中进口数据存在逻辑矛盾的解释,存在大量逻辑黑洞。
Deepseek从五个角度解释了这一逻辑矛盾,将数据矛盾主要指向计价、原产地、数据调整与处理等统计口径等技术因素。
一是海关计价的错位使用。
Deepseek认为中国出口采用离岸价,美国进口采用到岸价是两国数据矛盾的主要原因。这一回答显示了deepseek的逻辑硬伤。
根据中国海关官网的《海关统计月报编制说明》和美国人口普查局官网的介绍,中国和美国海关的进出口统计,进口货物均按到岸价格(CIF)统计,出口货物均按离岸价格(FOB)统计。两国的价格统计口径完全一致。
按照这个计价方式,中国对美出口是FOB离岸价,美国从中进口是FOB离岸价+运费+保险等费用,美国进口应该大于中国出口才合乎逻辑啊!
2019年前美国认为美进口与中出口的顺差太大,这么解释是合理的。现在顺差变逆差了,还这么解释,就是AI智商、逻辑存在显著问题了。
二是原产地规则的分歧。
Deepseek称,美国的原产地标准是,若中国商品经第三国加工后被美国视为第三国原产,则美国进口数据不再计入中国出口。这属实。中国出口按“最终目的地”统计也属实。
但如果通过第三国转口时经过第三国加工的,第三国即被视为原产地。比如通过越南中资企业组装后再出口美国,海关统计为对越南出口。实际上中美在原产地规则上并无分歧。
Deepseek提到的香港转口贸易的特殊角色问题,称中国出口至香港的商品若最终流向美国,中国海关可能将其计入对美出口。而美国海关按原产地规则,可能将部分商品视为“香港转口”而非中国进口。这一解释是完全错误的。
根据中国商务部官网上这篇2012年12月发表的《中美货物贸易差异研究第二阶段报告》,以及2024年5月湖南省统计局官网发表的这篇《探究中美贸易统计数据差异的原因》,官方认为,中国统计的出口与美国统计的进口存在着较大差异,除了出口按离岸价格、进口按到岸价格计算导致出现运输费用的差价原因外,其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国统计的出口未完全包括经第三国出口到美国的转口额,即未完全遵循原产地原则,而美国统计的进口按原产地原则包括了经第三国进口到美国的转口额。
1995-2010年中国经香港出口到美国的转口相当于美国统计进口与中国统计出口差额的比例就高达50%以上,如再考虑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转口,可以认为中美双边贸易统计数据出现较大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在统计时是否包括了转口贸易。
而国家统计局原副局长、上海财经大学特聘教授许宪春2018年11月在上海财经大学演讲时解释说,我们将对欧美的转口贸易统计进了
香港
等转口地而未计入最终目的地,主要是为了规避高关税。
也就是说,理论上两国海关采用一致的原产地统计原则。但在实际操作上,中国海关因为避税的原因,将通过第三方转口的计入对第三方出口,而非对美出口,而美方则均计入从
中
进口。
其实,这一因素也仅适合2019年之前
美从中进口大于中对美出口的顺差
情况下的解释。2020年开始情况逆转了,美从中进口已经小于中对美出口了顺差变逆差了,还用顺差情形的原产地解释逆差,这也充分显示了deepseek的毫无逻辑。
三是数据调整与处理差异。
Deepseek列举出了汇率折算与时间差,以及退货与数据修正。这一观点实际上并不会对双方数据产生明显影响。
因为双方均使用平均汇率;时间差从短期来看存在,但从一年、数年长期来看,压根不存在;国际贸易的退货通常发生在到岸验收清关之前,也没什么影响。
关键是从数据逻辑来看,我们研究的是为什么中对美出口从此前小于美从中进口,后来变为大于美国进口了,而美国对中国出口,一直小于中国从美国进口未变。汇率、时间差、退货、数据修正,不可能只对中国出口美国进口产生影响,而对中国进口美国出口没有影响。
四是灰色贸易与申报差异。
Deepseek从三个方面说明这一问题。
1.企业高报出口。为获取更高的出口退税,企业可能虚增货值。
2.美国进口低报:为降低关税成本,进口商可能低报货值或拆分为多批小额货物申报。
3.灰色渠道:跨境电商、小额包裹可能未被美国海关完全统计。
这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事实。因为不仅理论上存在这种可能,事实上国家税务总局和海关总署每年都会联手查处一批虚报出口骗取出口退税的案例。但查处的,主要是纯粹的虚开出口增值税发票套取出口退税,还从未查处虽有实际出口行为,但虚报高报货值获得出口退税的案例。
第二个方面就纯属虚构了。中国有人可能会这么猜测,但在美国至少没有任何证据能够证实存在这种情况。三郎基于两点认为这是虚构的。
1.美国人口普查局、商务部等官网在介绍美国进口商如何办理清关手续时,都特别说明申报货物价值,需要有出口方的发票,海关还会依据市场一般价格对申报的货物离岸价、运费、保险等费用进行估价。低报货值或拆分为多批小额货物申报,难以实现。
2.美国是较为完善的法治国家,但在美国的媒体、网站上,搜不到一例这样的案例。
第三个方面就纯属胡说八道了。因为不仅中国的出口包括了跨境电商、小额包裹,美国海关在统计进口商品金额,也统计了跨境电商和小额包裹的价值。ChatGPT明确回答了这个问题。
五是政策与外部环境因素。
Deepseek在说明这个问题时,提到的美国对华加征关税迫使企业通过第三国“洗产地”出口,以及中美发布数据的时差,完全在重复前面的第二点和第三点。这说明Deepseek的归纳能力存在缺陷。
三、其实不仅是中对美出口与美从中进口存在数据逻辑矛盾,中国的商品出口总额与其他数据也存在显著的逻辑矛盾。
我们知道,原材料、半成品、制成品,是中国商品出口的重要构成。但如果我们从一个较长的时间观察就会发现,在中对美出口数据发生逆转的2021年,中国的工业品出口交货值在出口总额中的占比,出现了惊人的陡然大幅下降。
2020年及之前,我们的工业交货值占出口总额的77%左右,2021年陡降到60%,2022年后陡降至45%左右,比2020年之前的占比,下降了42%。
我们知道,商品出口中,除了工业品、农产品的一般贸易类型外,还有来料加工、捐赠、直接投资的设备材料、边境、保税区保税仓和小额包裹等出口。后面的这些类型出口如果占比大幅增加,将会导致工业交货值占比的大幅下降。
但事实上,一般贸易在出口总额中的占比,2018年以来,一直稳定在88%左右。亦即其他贸易形式的占比并未显著增加。
而在一般贸易中,2018年农产品出口5276亿元,占一般贸易额的5.7%。2024年农产品出口5864亿元,占3.5%,这意味着一般贸易额中农产品占比也未提高。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工业出口交货值是商品出口的主要内容,工业出口交货值从2018年的12.56万亿元下降到2024年的11.28万亿元,但商品出口却从2018年的16.42万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25.45万亿元,增长了55%。
农产品出口占比下降了,一般贸易之外的其他贸易形式的出口2018年与2024年均为14%左右。那么,以2018年为基准,工业品出口比工业交货值增加的10.3万亿元工业品,是从何而来的呢?
除了虚报出口骗取出口退税,或者
出口企业为了绕过外汇管理局的境外收支监管,利用出口输入人民币,利用进口输出美元(算不算
洗钱
)?我们很难为这些数据逻辑差异找到符合逻辑又有实证的其他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