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译言
发现、翻译、分享中文之外的互联网精华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加国无忧  ·  "不想再回头"! ... ·  昨天  
加国无忧  ·  "不想再回头"! ... ·  昨天  
参考消息  ·  美国闹“蛋荒” ·  昨天  
参考消息  ·  最新!“韩国执政党支持率反超” ·  2 天前  
世界说  ·  韩国总统尹锡悦,终于被捕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译言

翻译:如炼金术一般,埋首于黑暗的秘密

译言  · 公众号  · 国际  · 2016-12-17 14:10

正文

翻译的工作,有时候真的比原创还要痛苦。


自左向右依次为: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2013年法兰西学院年度“法语国家联盟金奖”得主 董强、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莫言


“ 翻译的工作特别重要,我之所以获得诺奖,离不开各国翻译者的创造性工作。有时候,翻译比原创还要艰苦。 ”

——莫言

 

“ 对我来说,傅雷翻译奖非常重要。翻译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如果没有翻译,我们就像是瞎子或聋子一样,如果文化之间没有交流, 也许我们只知道自己的村庄或自己的城市。 ”

——勒克莱齐奥



最近第八届傅雷翻译出版奖最终结果出炉。今年的傅雷翻译出版奖分别奖励了两部在中国出版的法译中翻译作品:文学类奖项授予了金桔芳翻译克洛德·西蒙的《刺槐树》,新人奖授予了周佩琼翻译西尔万·泰松的《在西伯利亚森林中》。人文社科类奖项由于没有作品得到超过半数评委的投票,评委会决定今年该类奖空缺。这些入围作品译言菌之前已经报道过。


法国驻华大使顾山、傅雷翻译出版奖组委会主席董强、法国作家西尔万·泰松与出版人安托万·伽里玛以及中国作家张悦然、艺术家徐累等出席了11月26日颁奖典礼并与热爱阅读的来宾们现场交流。


为促进法语文学作品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法国驻华大使馆从2009年起设立傅雷翻译出版奖。每年,傅雷翻译出版奖评出中国出版的“文学类”及“社科类”法译中最佳著作各一部(每个类别奖金分别为4000欧元,由获奖出版社和译者共享),并从2013年起设立“新人奖”,以鼓励新一代年轻译者(译者奖金为1500欧元)。


现在我们来认识一下今年获奖的两部做品和译者吧。


01


刺槐树




《刺槐树》是法国新小说派作家克洛德·西蒙(1913—2005)的一部小说作品。该书具有强烈的自传色彩,西蒙运用档案、口述、信件和想象,在其中融入了祖先、父母及自身的大量真实经历。


这部小说横贯遥远时空,从马达加斯加到比利时,再到西班牙和莫斯科,跨越了整整一个世纪。但书中那株百年刺槐生长在法国南部的一座花园里,书名也由它而来。多年前,一位祖辈经历败仗后在这栋房子里自杀。同样在这里,一个女人度过了少年时光,与一名军官相遇并结婚,尽管不为人看好,因为男方出身于汝拉山脉地区一户农民家庭。1914年,丈夫离家参战;25年后,儿子因为另一场战争也踏上征途。经历1940年惨败之后儿子回到家中,站在窗前看着院里的刺槐树,微风吹拂,树叶轻摇。他提笔开始写作。



金桔芳


《刺槐树》法语原著中,一个句子长达两页半,73行,还没读完就体力不支了。


评委之一的余中先先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金桔芳女士的译文很忠实地再现了西蒙的文风,几乎达到了’形似’上的极点。”


 “西蒙的作品是诗画结合的小说,看他的文字,脑海里就浮现一部电影,非常具有画面感,这种写法非常奇特和美好。”而这也成为翻译的另一个难点,西蒙认为“词本身就是现实”,他会用一连串的形容词和近义词描绘,“但翻译就必须在中文中寻找一些相近的、长度差不多的词汇,找词是最花时间的。”


在其他媒体的采访中,金桔芳提到翻译的前期准备非常重要。老一辈的翻译家有这样的传统。《战争与和平》 中有559个人物,草婴先生做过559张小卡片,将每个人的姓名、身份、性格特点写在上面,直到真正进入小说中的世界,才开始动笔。


1981年出生的金桔芳是正宗的80后,如今已是华东师范大学法语系讲师。早年曾留学法国,博士论文的研究对象便是 《刺槐树》 的作者、法国新小说的代表人物克洛德·西蒙。2011年,金桔芳决定回国之前,专程前往法国最知名的文学出版机构伽里玛出版社,就西蒙的写作风格与翻译问题请教了“七星书库”的主编。她问老主编:“如果要给一个陌生国度介绍这位法国新小说的代表人物的话,应该从哪部作品切入?”老主编给她的建议就是 《刺槐树》。


《刺槐树》2011年开始动笔翻译,直到今年才出版。



02


在西伯利亚森林中




2010年2月至7月,贝尔加湖畔的小木屋,野外危险的自然环境,不时出没的野熊……以及冬季零下30度的低温!作者38岁,身体素质过硬,渴望孤独,带了一堆书和足量的伏特加、雪茄住在这里。 以上就是西尔万·泰松这本“隐居日记”的设定。他是个了不起的探险家,独特且富有魅力。西伯利亚可不是常人的度假首选,这也使读者有机会领略这种与日常所知截然不同的生活,分享作者许多有趣的故事。这也正是这本书最特别之处。


西尔万·泰松(1972- ),地缘政治专业出身,法国作家、记者、旅行家,欧洲探险行会的会长。19岁那年,泰松骑摩托车穿越冰岛中部,并参加了婆罗洲洞穴探险。后与好友亚历山大·普森一起骑单车环游世界,写成《骑行地球》。自1997年以来,泰松以步行、骑单车或骑马的方式游历中亚,并与普森合著《迈步云天》。2010年,他在贝加尔湖畔居住六个月,其间所写的日记集结成《在西伯利亚森林中》,一举售出二十四万册,被译成十种语言,获得散文类美第奇文学奖。泰松至今已出版十多部游记,其影集和随笔也广受好评。此外,他写作的短篇小说曾获得龚古尔奖。



西尔万·泰松


我曾向自己承诺,四十岁前在森林深处过一段隐居生活。——西尔万·泰松


从生态哲学层面看,梭罗远远走在了我们的前面。但对现代人来说,找到这样一个远离尘嚣的地方也是一个难题。幸而《在西伯利亚森林中》一书作者有机会在西伯利亚贝加尔湖畔的森林中度过半年独居时光,也算是为很多读者圆了一个隐者梦。



法国作家西尔万·泰松为获奖者颁发证书


生活在法国的周佩琼为此花了好几年工夫。“好的书是译不完的,好的译者却越来越少。翻译书不是一门生意,急就章易毁了译著。”



西尔万·泰松致中国读者信


我在中国旅行时——我不记得是在西藏北部、甘肃还是内蒙古了——脑海中总是有一幅神秘的画面。那是法国东方学家伯希和的照片。他1908年一路走到敦煌,研究上溯到六世纪的宗教卷子。在一张质量不高的底片上,他坐在一个洞穴里,在半明半暗的烛光下阅读佛经。

  


伯希和(Paul Pelliot)在敦煌藏经洞,1918(图片来源见水印)


对我来说,这张照片如同一幅具有象征意义的图画,凝聚了翻译工作的全部神秘。长久以来我都以为所有译者都和伯希和一样,像个炼金术士翻看难懂的魔法书一样埋首于黑暗的秘密里。


今天他们还这么工作吗?把一种语言的韵律毫发无伤地带到另一种语言里,保留着原来的音调特点和意义,这难道还不是魔术吗?


得知自己在西伯利亚森林中的旅居日记被翻译成了中文,我很高兴。北方读者可能会觉得有些地方眼熟。中国北方的森林一直延伸下去就是一片叫做泰加森林的地方。


两处的气候是一样的。奔腾在大兴安岭和俄罗斯东部的老虎是一样的。不管从国境的哪边看,同一群隐士都追寻着同样的寂静。也许译者偶尔也会向往宁静孤独吧?


注明:以上采访内容来自网络





扫描二维码关注译言,获取优质译文资源,享受优质便捷的即时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