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前沿观察
热点财经快评,faster and deeper.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前沿观察

一些感想

前沿观察  · 公众号  ·  · 2024-01-25 20:22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特别声明


本公号坚持第三方独立研究平台的市场定位,积极响应并贯彻国家政策导向,助力国家高质量发展战略,致力于向读者传递正能量,分享前沿君团队及市场优质研究成果,搭建互动交流平台。


最近一段时期以来,市场的信心非常低弱,我们也在不断思考当前形势所出现的变化,有时候在想,我们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来理解当前各个领域的巨变,以及它将带来的影响?

每周每天,我们都在追踪研究各个领域的政策变化。最近有一个非常鲜明的感觉,一边热火朝天,政策的方向非常坚定;但是另一边不断传出清脆的断裂声,形势似乎非常让人忧虑。

我们在这两种力量的撕扯之中进行分析,比如在1月13日我们在当期政策周报“经济战略”部分的分析,第一则是“‘喜气洋洋’的制造业要乘胜追击”,第二则是“警惕资产价值全面重估的风险”。

我们说的喜气洋洋并不是说没有问题,新兴产业的产能过剩还很严重,下游需求和供给侧的 卡壳问题仍很多,只是各领域进展同样不小。

(一)

以新能源汽车为例,2023年的渗透率已经超过31%,最近苗wei预计,2025年或2026年就可以达到50%,提前差不多十年实现2035年的目标,中国汽车出口竟然冷不丁成了全球第一。

这个变化在疫情三年中最为明显,发展也最为迅速。许多人用“失去的三年”形容疫情三年,对于大多数小微企业主和居民来说,确实如此,许多人生意失败、倾家荡产,这种疤痕在2023年并没有修复,政策支持也很少。

但是疫情三年的前两年,中国的出口异常火爆,新能源汽车是其中之一,这与海外的疫情周期错位、大通胀、俄乌冲突等因素相关。

新能源汽车产业在这几年成长是迅猛的,去年7月份zzj会议对产业进步用的是“厚积薄发”,年底经济工作会议对高质量发展工作描述用的是“扎实推进”。

同样,最近看到的经济学人的一篇文章提到中国即将到来的制造业的大繁荣,将可能引发新一轮的贸易战,我们为此在周报写了一则专栏“制造狂魔的困境”。

经济学人文章的逻辑我们当然不认同,因为它认为中国各方面支持制造业的政策使中国产能过剩愈发严重,所以中国会对海外倾销,这等于是发起新的贸易战。但中国并没有发起,只是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上升,让全球害怕,然后他们认为,这是他们发起贸易战的正当理由。

2024年最关键的是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双反调查,全球似乎都在关注中国如何处理这个事,会不会触发诸如中美之间的贸易报复循环,所以近期中国对欧盟的白兰地的反倾销调查关注度会那么高。

至少2023年中欧之间在复杂局面下保持了稳定,中欧经贸高层对话、领导人对话解决了一些问题,但中欧之间欧方的贸易逆差巨大,欧盟方面说,2020-2022年之间翻倍了。

这么大的贸易逆差到底如何解决?中方也同意说要解决这个问题,并不追求顺差。所以一个新的问题又浮现在这次zl的达沃斯之行,即放宽对华高技术产品出口的限制。

这个游说过去中国对美也做过,但是没用,目前对欧暂时似乎也没用,如果可以,那么中国立马就可以对欧发起大的订单,通过大订单来平衡贸易,对方不一定干。相反,贸易制裁的措施会很多。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这些措施就会对中国相关产业带来灭顶之灾,十年前的光伏行业双反调查,确实带来了很大冲击,但光伏活了过来,更加强大。

如果制造能力不强、竞争力弱,我们很难解释这几年出口的火爆。但问题就在于,我们忽视了疫情对小微企业和居民造成的疤痕,不断地支持供给侧的变革,需求端变得萎靡了,消费降级和产业升级齐飞。新能源汽车虽然看上去很火热,但亏损面很大,大多数都不赚钱。

现在,我们仍对制造业支持政策仍继续拉满,全方位拉满。比如,最近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正在启动,这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在第一阶段取得成功之后,开始向第二阶段发起总攻。

我们在去年初的周报分析就注意到新能源汽车支持政策主攻方向发生了变化,从过去支持新能源汽车转向支持智能网联,最近无论是工信b年会还是bu长的文章都进一步明确这个方向,新能源汽车已经能自我成长,但智能网联汽车才刚刚开始。

如果这方面中国能继续取得领先,将会带动多大规模的投资,以及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智能化变革?这是一个巨大变革的开始。

中国的智能汽车更加重视道路侧部署感知设备,如果更大规模启动,道路的智能化改造投资不会少。当然也可能自动驾驶技术进步,今后不一定需要路侧的布局。另外还有车联网、智慧城市等各个相关的产业机会。

同样,虽然中国的动力电池产业已经非常稳固,但是技术变革仍很快。就如去年ndsd在政协的汇报一样,得到的回应是“亦喜亦忧”。现在海外的全固态电池技术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如果动力电池技术未来要切换到全固态电池,那么现在的液态电池的产业基础就会被撼动。

所以,最近全固态电池的创新平台建立,但这种转换会否发生、什么时候会发生并不清晰,很多时候最大的优点就是最大的弱点,产业技术的进步反复证明了这一点,如果不关注新技术的涌现,很可能一个强大的产业就会覆灭。

况且,现在人工智能技术用于科技创新,正在大大加速技术变革周期,一不小心可能就会翻大跟斗。

我们同样注意到国资系统正在积极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本周gzw的发布会出现了27次“战略性新兴产业”,央企布局要做的是战略转型。

去年末以来,我们一直在关注央企的注资计划,对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支持还会拉满,新的央企还会组建,在一些产业集群领域会继续专业化重组。

这是这一任GZW面对的任务,增加核心功能和核心竞争力,国企改革后退,功能性调整前进,支持力度会继续加大,表现形式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焕新行动和未来产业启航行动。我们并不能确认一定会取得巨大成功,只是支持力度是拉满的。

从前几年开始,政策对制造业的支持就是拉满的,制造业增加值一掉就会有大量的支持政策出台,但这个领域涉及很多行业,较为分散,所以关注度不高。现在宏观经济面临的压力很大,但是制造业和科技创新方面的支持仍然继续加码。

本周的gch研究了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的工作,而在上上期的周报,我们在分析工信bbz的署名文章时注意到,人工智能的重视程度大幅上升,不是简单地放在传统产业、优势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分类中提,而是独立专门一个部门,可以看出这个领域会有更多政策出台,果不其然。当然,现在还处于前期。

自从Chatgpt诞生后,这两年的达沃斯论坛,人工智能都是热门话题,“大家是又喜又惊、又爱又怕。感觉AI现在是无处不在,无所不能,但又感到无所适从”,这个描述是恰当的。只是,它的巨大威力目前的认识可能还不足,基辛格署名的那本书值得认真一读。

对制造业的支持还体现在金融资源的调配上,我们在周报对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的分析中有一则的标题是“钱的流向要指哪打哪”,盘活存量资源是一个重大的变化。

过去对房地产和地方平台的贷款要移位到“五篇大文章”,央行也在引导减少对增速不断下行的新增信贷的关注,而是关注具体领域,并专门设立信贷司。

信贷长期滚雪球、银行不断补充资本这样的模式不能长期发展下去,总量增长放缓,但重点领域增速可是很高。

我们甚至将当前工业制造业领域发生的变化归纳为中国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政策方向在铆足劲,咬定青山不放松,往这个方向打满。

(二)

但同时一个现实问题是,中国的一些产业已经或未来可能成为全球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但目前整体上还不够强大,尤其是完全不能够对冲房地产行业坠落带来的压力。

过去,无论是亚洲金融危机期间,还是全球金融危机期间,我们有一个不二法宝对冲出口的下滑,那就是拉投资,通过投资稳定增长。

过去的十年是政府投资和房地产齐飞的时期,2015年811汇改之后,当时的压力也很大,海外响起了经济硬着陆的声音,但很快形势出现了好转,2015年底的三去一降一补,对过剩产能“去产能”,放房地产猛虎归山。经济很快就稳住了。

现在呢?在2018年贸易战,2020年疫情冲击之后,房地产政策的定力超强,从2021年HD发不出财报开始,房企的wj可以说是一浪高过一浪,现在房企的问题已经不是主要问题,全国范围内的二手房价已全面下跌,有些城市跌幅很大,差不多要达到30%首付线。这是当前最严重的问题。

前些天官方发布了房地产的数据,现在全年的销售面积和销售额进入了“双11”的时代,之前黄qf预言不可能跌破12亿平方米,之前万科的yl也预言底部是12,从18到跌破12,我们用了只有2年时间。

这种断崖式下跌,哪个经济体可以承受?况且中国居民的主要资产都配置在房地产。政府的卖地收入也在大幅下行,新问题和老问题一起在加速暴露。

前几年房价高峰期,最后一波上车的恰恰是赶在棚改货币化下沉到县级时候,农民工只要能够得上首付都会买一套,怕错过了机会,还有很多年轻人,拼了六个钱包凑首付也要赶上这趟车。

可恰恰最后上车的人,很多现在高高站在山岗上。当时的疯狂,现在的代价,可是房贷是刚性,房价是浮动的,这不就是资产负债表衰退吗?

为什么居民信心和消费难以提振,因为多重冲击集于一身:房价下跌,过去繁荣的互联网、金融和地产行业收缩,带来这些行业形成的中产普遍收入缩水,疫情对小微企业和居民的损伤还没有修复。

以至于央视某主持说“老百姓有钱不敢花 ”被骂 ,其实老百姓有钱是敢花的,前几年的出国旅游,中国的游客不断探索全球新的小众景点,现在呢?老的新马泰又回来了,当然这与国际航班还没有恢复高票价也有关,但与收入预期更相关。

房地产的问题真的是由老龄化引起的吗?我对这个观点一直怀疑,老龄化是有影响,但不至于如此急速断崖。

如果看数据可以发现,关键的时间是2022年中的那个qztd风波,如果我买了房,房子却可能烂尾,我怎么敢买?房子并不是现货买卖,而是“期货”,未来交割。

如果期货市场的交割大面积出问题,那么期货市场肯定也要瘫痪。但对这个问题,除强调保交楼,至今没有什么硬手段保障购房者的权益。

过去大胆的三高房企确实该死,而且老百姓背负六个钱包付首付,房子最后都交不了,这说明房企的疯狂。现在给这些企业收尸的时刻到了,但是总不能让那么多人beizang吧?

HD,BGY的破产清算还没有开始,HD在HK的清盘申请一直推迟,但迟早要来,一颗大树倒下,就如火山爆发的灰烬,罩在整个天空上,雾蒙蒙,在每个家庭上,就是一座大山。

金融行业这段时期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好像突然失去了所有的信任。银行理财在净值化之后的2022年的波动,元气大伤还没有恢复。银行也面临历史最低的存贷利差,银行躺赢的日子也要到头,虽然仍有很强的游说能力,要保存贷利差,但实业可能更苦。

股市低迷,公募基金包装的那些明星基金经理不堪一击,公募降费则从买方波及卖方。信托行业伴随房地产而成长,这几年一直在bl中刮骨疗伤,仍没有完成。

现在更加强调金融的人民性和政治性,很多人不适应。而且在股市这个枢纽出现问题之后,确实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都出现了肠梗阻,一级市场现在也面临普遍的募资难。金融监管的强化,长牙带刺机制还在建立之中,未来的强监管势不可挡。

最近一个玄学投资为代表的某个公司倒了,又是上千亿的规模。前段时期,曾一度不可一世的万亿规模的zhongzhi,申请清盘时的货币资金只有180万。再结合近期披露的几个anjian,这些乱象是那个金融繁荣时代的乱象。

有时看到那么多横行的骗局,感觉真是傻子太多骗子不够用,可是乱象的背后难道监管真的没有看见?当然不会,只是自动闭上了眼睛。

地方平台的投资狂飙也在收缩,其实2018年开始整治隐性债务的时候就开始了,只不过2015年债务置换之后,后门从来没有关上过。债券市场的年会,年年都在讨论城投债的风险,但年年都是年少不识城投香。

去年上半年,一度某地的会议纪要,某地零星公布的一些东西,让市场惊吓。市场其实对高风险地区也有了定价,只有胆大的才在那些地区下沉。

可是去年又奖励了一把胆大的机构,因为特殊再融资债等配套的支持政策,过去债务扩张激进的地区再一次被救了,领到了最多的糖果。

这当然是有道德风险的,所以最近可以看到对这个发了糖果的12个地区的限制,今天看到一些截图,某地的很多项目已经中止招标了。怎么可能只发糖果不约束呢。

现在政府投资的增量只有靠中央加杠杆,目前还有空间,但千万不要浪费这个空间。

(三)

一直记得2017年的一次会议现场,H讲话提到中国经济的三大失衡,房地产和实体经济、金融和实体经济,实体经济的供需。

2017年发起了三大攻坚战,其中防风险主要是针对金融,但当时主要是在金融体系内部,以资管新规为核心进行规则统一。

去年的金融工作会议,新组建的金融委明显升级,金融监管是个系统工程,不仅仅是金融监管部门,jijian、司法等部门也要参与。地方层面同步建立的新机构也明显升级。

今年上半年我们在周报一则专栏“理解决策层心中的星辰大海”,第一句话是“让我们回到2017年”。

2017年是真正的分水岭,2023年的很多政策源头在2017年,高质量发展也好,纠正三大失衡也好,对制造业的支持也好,只是2017年设定了这些框架之后,先后贸易战和疫情冲击,没有真正按这个方向走。

那么2023年和2024年就是继续走下去,纠正三大失衡,让房地产归位,让金融归位,金融的增加值占比仍然很高,金融强国不是做大做强金融业自身,而是金融业做好服务生,也是回归本位。

当下的问题很多,乱花渐欲迷人眼,许多人对政策的推演和期盼都仍站在过去十年的框架之下,但政策定力很强,咬定青山不放松,所以很多时候,期待会变成失望。

但要闯过当下的难关,需要保证车子不翻,不要出现“ 失去的XX年 ”。中国一定要闯过中等收入陷阱,并迈向光明的未来,是为记。

前沿君每周都在进行政策研究,了解前沿政策分析报告,请点击左下角“ 阅读原文 ”或查看本次推送的 次条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