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青年文摘
青年文摘杂志社的官方公众号。小火慢炖暖心汤,挑三拣四好文章。来约,不让你失望~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学习强国  ·  让心情豁然开朗的5句话 ·  昨天  
学习强国  ·  简单的幸福:有家回,有人等,心中有爱 ·  3 天前  
周国平  ·  换一个人结婚,婚姻就会好吗? ·  5 天前  
周国平  ·  拥有灵魂伴侣的必备条件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青年文摘

伴侣不爱你,可能是你教的

青年文摘  · 公众号  · 美文  · 2024-10-05 11:55

正文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

壹点灵心理(ID:yidianling0)


小鱼是个脾气温和的姑娘,性格开朗,凡事不往心里装。


就是这样一个人,处理起亲密关系却是一团乱麻。


一次男友出差,小鱼给对方打了两通电话,都被挂断了,让她着急难耐。


不久之后,男友回过来电话解释:


“刚刚是在开会,不能接电话。”


小鱼心里很委屈,她说:


“你当时应该走出会议室,找一个小角落,给我回电话解释一下的。


“你过了多久才回电话,根本就不在乎我。”


每当男友的行为与她的预期不一样,她的内心就特别不安。


图/Pexels


“你不爱我了。”“你根本就不在乎我。”这样的话时常挂在她的嘴边。


一次两次,男友还会耐心哄她,后来,渐渐也不哄了。


小鱼越要求,男友越逃跑。


最后,两人的关系走向了疏离。


亲密关系中,有很多这样的“压力时刻”,就像一个自证预言——


本来不一定是事实,说着说着就成真了。


这种现象,其实都和“投射性认同”有关。



投射性认同是一种引诱


投射性认同是心理防御机制的一种。


简单来说,它是一种“引诱”——“引诱”对方按照自己的行为逻辑去做事。


这是一个将关系引入自己幻想中的牢笼的过程。


还记得《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的松子吗?


小时候,父亲偏爱妹妹,松子只有不停做鬼脸才能换来父亲的片刻关注。


于是,她内心形成了“我不讨好你,你就会离开我”的关系模式,极度缺乏安全感;


这种不安来源于与父亲的关系,却被带到了她的每一段关系中。


图/Pexels


她的内心是很怕伴侣离开的。


于是,便把“如果不讨好,你就会离开我”这种无助感投射到伴侣身上;


伴侣接收到她讨好的“引诱”,就更加无边界地利用、虐待与控制她。


这种投射,让她回到了童年时与父亲相处的模式中。


而最终,松子也在一次次重复中,走向绝望。


图/Pexels


投射让我们看不到对方真实的样子,却照出自己过去没有被好好处理的“坏”的情绪。


像上文中的小鱼,小时候父母常年外出工作,她一直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对于童年,她印象最深刻的画面,就是父母离开家时的背影。


无论怎么哭,怎么撕心裂肺地喊叫,他们都不会停留。


那种被抛弃感深深扎根,并在往后的亲密关系中爆发。


这种“坏”的感受,是童年带来的,但她无法独自消化这种情绪,便将它打包丢给了伴侣。


她在脑海中构想出一个“对自己不上心,不爱自己”的伴侣。


期待对方可以感受到自己的不安,从而做出改变。


在小鱼的心里,其实是有两条轨道的:


一条是显性的:我希望你能用我想要的方式对待我,不离开我。


另一条是更深层的:我知道你肯定不会如我所愿,肯定会离开我。


她一面要求对方改变,一面又走不出“被抛弃”的剧本。


无论男友怎么做,最终都无法喂养她内心不安的黑洞。


图/CC0


在这种压力下,男友可能有两种反应:


一开始会很开心,感受到自己被重视、被需要了,甚至会尽力满足对方;


两人的关系处在一个“被要求—接受要求”的循环里,还能继续下去。


到后来,男友总是接收到“你是坏人,你不爱我”这样的信息,可能会感觉到精疲力尽,再也不想调整行为、自证清白。


于是彻底摆烂,两手一摊:


好吧,你说我不爱你,我确实没那么爱你了。


投射性认同的本质,就是在诱导别人以一种限定的方式做出反应。


图/CC0



飞盘与接盘的游戏


其他防御机制,基本都是一个人内心的“独舞”。


而投射性认同,则是一场双人的较量,一场“飞盘与接盘”的游戏。


在亲密关系中,有这样一种相处模式非常常见——强势的妻子与无能的丈夫。


妻子经常对丈夫说:“能不能勤劳点?这么懒,什么事情都不做。”


丈夫一开始会做一些,但是不管做成什么样,都达不到妻子的标准。


久而久之,丈夫的改变没有被看见,又一直受到来自妻子的压力,自己内心甚至也认同了她的评判,最后只好放弃挣扎,心甘情愿地当一个“懦夫”去了。


这就是典型的“投射—认同”游戏。


图/Pexels


在这个游戏规则内,提出要求的那一方很容易忽视对方真实的存在。


只盯着对方有没有达到自己的标准,有没有按照自己要求的方式对待自己。


在这种相处模式下,被投射的一方会感到窒息的“约束”感最后出现“一方逃跑,一方追逐”的场景。


投射者们往往会感到无比痛苦,觉得自己遇人不淑。


殊不知,对方的态度可能是被自己一手培养出来的。


图/Pexels


关系中,我们总会遇到一些重复的瞬间——


因为同一件事情吵架、总是感到不满、容易被抛弃......


你可以学着跳出那些“剧本”,观照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同时看见真实的对方。


比如说,当你想对伴侣说:“你怎么又忘了接我,你是不是不爱我?”


可以换一种表达,把变形的“愤怒”转化为真实的“担忧”:


“你忘记过来,我很伤心,让我想起以前不安的感受。”


或者深入询问一下,他是为什么忘记了?


也许是突如其来的会议、应接不暇的工作压力、想发却没有发出来的短信......


再问一问自己,内心的恐惧和不安是来自眼前的关系,还是与早年的经历有关?


或许,它让你想起被母亲遗忘在幼儿园的经历;


又或许,它让你回忆起上一段感情中,那个不告而别的男人。


关系中,冲突是常态,但冲突的终点绝不是输赢、对错,而是对自己和对方更深入的探索。


放下“我”和“你”的角逐,才有可能变成更好的“我们”。



好的关系,需要“排毒”


化解“投射性认同”的旋涡,自我觉察很重要,伴侣的辅助也同样必要。


一个在爱情里高呼“都是你的错,你怎么这样对我”的人,看似强势、充满控制欲,其实内心是很脆弱的。


他们期待被看见的,不是表面的强悍,而是藏在这些面具下面的深深的不安。


投射性认同的出现,很考验伴侣的另一方对“坏”情绪的涵容能力。


图/CC0


我有一个朋友,非常开朗热情,但脾气也是出了名的臭,在家里吵架时整栋楼都能听见。


两年前,她喝着啤酒撸着串,和姐妹们吐露心声:


“就我这火暴脾气,大概能容下我的人,还没有出生。”


但后来,遇到现任男友后不久,她很快便坠入爱河,到处宣称自己“完全被拿住了”。


是怎么拿住的呢?


她给我们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一次,男朋友晚上加班到十点才回家,她在客厅看电视等他。


对方走进来,也没记得打招呼,袜子脱完顺手丢在沙发上。


她本来就因为等不到人而恼怒,见到他又乱丢袜子,脾气噌地一下上来了。


她提高音量喊道:


“说了多少次,袜子不要乱扔!晚上回来那么晚,什么事情都不做,还给我添麻烦!”


委屈、怀疑、嫌弃,各种情绪交织在一起,丢到男友的身上。


图/CC0


很神奇的是,尽管她的男朋友一身疲惫,但他并没有回怼或者冷战,反而像一个大网兜,把这些情绪都牢牢接住了。


他上前抱了抱她,说:


“我知道,我回来晚了,你现在很担心,也很生气。


“而且袜子的事情说了那么多遍,我又忘记了。


“我理解你的心情,看到你生气我会很心疼。”


朋友说,她其实意识到了自己在无理取闹,对方忙了一天了,回来她还忍不住吵架;


心里明明是委屈的,委屈见不到对方,但说出来就变了味。


图/CC0


男朋友的举动让她非常意外,他接住了那个“坏”情绪的球,一番处理之后,换成好的还回来。


男友的话让她感觉被理解了,仿佛在说:


我看见了你的愤怒、埋怨,但我知道,那不是你的本意,你只是担心我,害怕失去我。


一众朋友听完,都非常佩服。


她男朋友的操作,其实是将她的情绪做了非常好的“排毒”处理,而没有陷入她的投射中。


如果他认同她的投射,“你回来很晚,还什么事都不做”,便会陷入愧疚和弥补,委屈自己的意愿,做妥协和让步;


而如果反对她的投射,则很可能陷入争执或者冷战,揪着问题本身做无限的延伸,没完没了。


她男朋友的做法,是更深地看见和允许:


我看见你在朝我丢“坏”的情绪,我理解你,也允许你,但同时我希望你能关照自己。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说:“爱是深深地理解与接纳。”


当一个人“坏”的部分都被看见并接纳了,内心的恐惧便会转化为白色的生命力。


愿我们都能在关系中真正地倾听他人,并遇见真实的自己。



情绪稳定的含金量增加了。

【言之有“礼”,天天赠刊】小编将从本文选取1则走心留言,赠送2024年第20期《青年文摘》杂志1本~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壹点灵心理,关注个人成长,壹点灵让你离自由更近一点。作者:向南生 


▽ 点击阅读热门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