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京大学出版社
学术的尊严 精神的魅力 欢迎关注北京大学出版社!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武汉大学  ·  你好!请叫我从小知书达李同学! ·  3 天前  
浙江大学  ·  “里斯本丸”背后,永不褪色的情谊! ·  4 天前  
华中科技大学  ·  月饼千千万?我只中意华科大这款! ·  6 天前  
兰州大学萃英在线  ·  随机抽查!军训时脑子里在想什么 ·  1 周前  
华中科技大学  ·  华中科技大学2024年研究生开学典礼举行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北京大学出版社

你是何时第一次意识到死亡?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公众号  · 大学校园  · 2017-08-03 07:45

正文


01


至今我仍清楚地记得,自己第一次真正理解“我迟早会死”这句话时的情形。当时我应该十岁左右,或许九岁吧。


那是一个与其他夜晚没有什么两样的夜晚,大约十一点钟的样子,我躺在自己的小床上。与我同住一屋的两个小兄弟,平静地打着呼噜。


隔壁房间里,我的父母一边小声聊天,一遍准备上床歇息。我的母亲还将收音机调好,以防我在夜里做噩梦受到惊吓。


在一片黑暗中,我突然从床上坐起来:我也会死去!正是这个念头触动了我,不断地在我的脑海中刺激着我!


我无处可逃!我不仅要承受我的祖母、外祖母的死亡,承受着我亲爱的爷爷的死亡,承受我的父母的死亡,而且我,我自己,也会有一天不可避免地死去。


这是一件多么怪异、多么可怕、多么危险、多么难以理解,同时又是多么彻彻底底的个人化的事啊!




02


人在十岁的时候,总是会认为所有重要的事只发生在大人身上;可是突然间,我发现了一件重要的事,其实也是最重要的事,也将发生在我身上。我将会死去,当然是在很多年以后,在我的亲人逝去之后。


但不管怎样,我终究会死。我虽然是我,但却也会死去。死亡已经不再是一件与我无关的事,不再是他人的事,也不再是我长大成人才会起作用的普遍法则。


因为那时我开始意识到,当死亡到来时我仍将是我,就像我现在所意识到的我之为我一样清晰。我将不得不成为最真实、最重要的死亡的主角,而所有其他人的死亡都讲只不过是一篇篇痛苦的散文。


我的死亡!是我的、而不是你们的死亡,不管你们对我来说有多亲。是独一无二的我的死亡,而我将亲自认识它!


当然,这要过很久以后才会发生……但我不是已经在某种程度上经历它了吗?意识到自己将会死去,难道不正是死亡本身的一部分吗?


虽然我还只是一个小孩,但是如此重要的事情,现在不是已经开始在我身上而不是别人身上发生了吗?



03


我很确定:正是从那一刻起,我开始学会了思考。也就是说,我理解了学习或者重复他人的思想,与拥有真正是属于自己的思想之间的区别所在。


与其说是我抓住了死亡这个思想,倒不如说是死亡这个思想抓住了我。在死亡这个思想面前,我无法自如地上下进退。


我不知道拿它做什么好,但它显然在促使我做些什么,因为我不可能完全忽略它。虽然那时我还不带任何批判色彩地保留着我虔诚的宗教信仰,但是死亡的确定性一刻也没让我感到轻松过。


也许进天堂要胜过活着,但两者终究不是一回事。活着就意味着活在人间,有一个能说话能走路的躯体,被人群所包围,而不是生活在一群精灵中间。


尽管做一只精灵很棒,但精灵也得承受奇怪而可怕的死亡,甚至一直得承受。就这样,从意识到我自己的不可思考的死亡开始,我开始了思考。




04


死亡的明证性,不仅使人陷入沉思,还会将人塑造成一位思想者。一方面,对死亡的自觉意识会使我们每个人都慢慢变得成熟起来。


另一方面,个体对于死亡的确定性则使我们变得人性化,也就是说把我们变成真正的人——“有死的人”。希腊人用同一个词来表达“人”和“有朽者”,事实上,这两个词应该是同一个意思。


正是对死亡的意识,使生命变成一件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十分严肃和值得思考的事情。也正因为有死亡的意识,生命才变得神秘和令人敬畏。


如果死亡压根就不存在,那么我们一生中就能看到无限多的东西,也会有足够的时间去观看,但我们几乎没有什么可做的(因为几乎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避免死亡),也没有什么可思考的。


所谓的“信徒”,实际上是一些“不信者”,因为他们否定了死亡的最终实现。


有些人害怕死后会有一些可怕的事情:惩罚或是任何不为人知的威胁。另一些人则害怕死后一切都会变成虚无,而这种虚无正是令他们最为害怕的东西。


尼采宣告“上帝已死”



05


死亡就其自身而言都是一种纯粹的否定,是生命的背面,它总是通过种种方式投射到生命本身,就像照片的底片总是要求被制成正片,以便我们更好地看清。因此,死亡的作用就在于引发我们的思考,但是思考的却不是死亡,而是生命。仿佛在一个无法穿越的回球场,被死亡惊醒的思想在死亡上发生反弹,一次又一次地反弹回生命中。我们可以做的绝不只是为了不看见死亡而紧闭双眼,或是任由自己惊慌失措地在死亡面前盲目游荡,因为死亡提供给了我们一种可以试图理解生命的选择。但是,我们怎样才能真正理解生命呢?我们能够利用什么工具来思索生命呢?《哲学的邀请》邀请你,一起走进哲学知识的宝库,直面死亡这一永恒的难题。

好 书 推 荐

         

         

《哲学的邀请

【西班牙】费尔南多·萨瓦特尔 著



- 版权信息 -

编辑:何以车为

本文观点资料来自

《哲学的邀请》

图片来自网络

长按图中二维码可进行识别关注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直接可以购买本书!

一本也包邮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