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大数据应用
数据应用学院被评为2016北美Top Data Camp, 是最专业一站式数据科学咨询服务机构,你的数据科学求职咨询专家!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CDA数据分析师  ·  用Deepseek处理复杂数据效果好吗?小白 ... ·  昨天  
CDA数据分析师  ·  【2月】CDA网校2025 ... ·  3 天前  
数据派THU  ·  【ICLR2025】扩散图网络:使用扩散图网 ... ·  5 天前  
天池大数据科研平台  ·  使用DeepSeek必备的10个技巧 ·  3 天前  
国家数据局  ·  2024年“数据要素×”大赛优秀项目案例集—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大数据应用

从拒信一箩筐到Uber实习offer,我学到了什么?

大数据应用  · 公众号  · 大数据  · 2018-05-15 09:46

正文

本文转自知乎专栏-设计醍醐 作者科科科大侠

原文链接: https://zhuanlan.zhihu.com/p/26239645

这篇文章记录了我申请UXD (User Experience Design) 的实习,经历20+面试后的体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 UX面试流程

  • 我的个人套路

  • 总结

  • 附录


预计阅读时间:8分钟

---------------------

从去年10月第一次在北美电面到3月中的最后几波面试,我走了非常长的一段路。总共和10+公司进行了面试,按轮数算大概有20+。尽管和前5,6家面的方式有很大的问题,总的来说我还是挺享受整个过程的,尤其是面完总结的时候,每次都能发现做得不够好的地方,然后慢慢找到适合自己的面试风格。如果不是有前面茫茫多挂掉的面试,后面的offer很难说还会不会拿到。以下是正文。


UX面试流程

如果是海投,简历关过了后,第一通电话通常是HR主导的行为面试;搜索“behavioral interview question”,大概了解一下套路就行。之后的面试过程基本上跟内推的申请者一样。


有些公司会要求做设计挑战,根据时限的不同,完成度也不一样;我做过1个小时的和4个小时的。这里先不具体探讨,我计划之后具体梳理一下做设计挑战的思路。


内推进面试很可能就没行为面试了,直入正题,第一轮一般是视频面试,如果是本地公司,也有可能直接到公司面。这一轮一般是由高级设计师主导的作品集展示,会要求你深入讲述1-2个作品。之后一轮可能是设计主管或者还是设计师,同样会涉及到作品集展示;也可能加上app批判,要求你选择一款app,一边使用一边讨论使用体验,比较像是朋友之间对app的探讨。过程中经常会有一些关于设计宽泛的讨论,包括但不限于对设计流程中某一环节的探讨,原型工具的使用习惯,和程序员/产品经理/设计师的合作体验。




一般面1-3轮之后就会出结果了。


我的个人套路

自我介绍


我写过不下5个版本的自我介绍,按类型主要分为讲故事版,中规中矩版,说出你的梦想版。最后全都试验下来,发现还是中规中矩版比较适合作为一个面试的开端。这里中规中矩并不是沉闷的同义词,但自我介绍表达清楚自己的背景,经历是第一要务,不要让自己觉得fancy的内容抢了重点。这也是我一开始犯的一个错误。由于自己的一些经历,我在从AKQA面试官那获得反馈之前,一直把面试当成是一个秀,自我介绍直接开启讲故事模式,讲我怎么样从小对设计有兴趣,进入工业设计专业,又决定深入人机交互领域学习。


这里咱们退一步,想一下,面试官让你自我介绍是做什么。他们已经有了你的简历,为什么还要你再做自我介绍?


不就是为了打开个话匣子嘛。


既然面试是要评估你的专业能力,那自我介绍就不如讲和专业更相关的内容,简要地概括一下自己的教育、实习经历,做过什么样的项目,主要负责过哪些环节。我通常会再讲两点自己在设计过程中最喜欢做的事情,以及为什么。一是体现对做设计的热情,二是抛出一个暗示“我擅长这个(些)环节”的引子。抛出这个引子是因为,设计的视觉表现还有工具的掌握情况,通过作品集就能看出个大概,对设计流程的理解则需要靠交流来展示。这个重在真实,一定要是自己真正有体会的事情,这样如果面试官真的有兴趣问下去,你也能拿出相应的例子来佐证。



举个例子,我会说我喜欢采访,非常重视每一次和目标用户面对面沟通的机会,因为通过采访我可以对他们更有同理心,了解他们在使用产品过程中的真正痛点。我碰到过面试官听完后说,听上去很有趣,能不能讲一个你从用户采访中获得信息而后影响你的设计决策的具体的例子。我确实在项目中有体会,所以就能很顺利地接下去话茬。这时候就可以很自然地开始讲准备好的一个项目了。


项目讲述


自我介绍完,面试官会让你选一个自己的项目讲述。
我的流程一般是:

一  项目背景

*    一句话概括,这个设计项目为谁,通过什么方式,解决了什么问题(who, how, what)


*    实习项目/学校项目?个人项目/团队项目?


*    在项目中的角色是什么?主要负责哪些工作?

二 用户调研

定义问题

*    怎样发现问题的?目标人群是谁?


*    用了哪些调研方法来定义问题?(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采访,问卷等。讲清楚是怎样一步步通过调研,对定量数据或定性数据的分析,从较大的问题范畴缩小到具体的设计目标)


*    定义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我的习惯是讲2-3点)


细化场景

*    用户画像(通常为1-2个,可分主次,讲清楚为什么这么选择这两个用户画像;我的个人习惯是从采访和问卷中挑取具有代表性的用户语录,引用到用户画像上,来增加用户画像的真实度和信度)


*    故事版(讲述重在痛点清晰,情境真实,还有一点点趣味,排名分先后)


三 产品调研

*    竞品分析(市场定位、用户人群、风格、亮点功能、信息架构,根据具体项目决定分析哪些方面)

四 设计

*    信息架构(解释清楚就好,我的个人习惯是分开说最小可行产品MVP和为解决具体问题设计的创新功能模块,Twitter面试官特别欣赏这点,强调有MVP的重要性;如果使用了Card sorting等调研方法指导信息架构的设计,会更有说服力)


*    设计原则(该产品的设计指导准则)


*    用户流程(个人习惯是,着重讲流程中具体的设计是怎样体现设计原则的)


*    解决痛点的功能(叙述清楚具体功能,说明白解决了之前提到的哪些问题)


*    视觉设计(因为是ux面试,所以主要讲一些设计决策的原因,并不是重点)


五 评估

这一点是大部分学生项目所缺乏的,即使是HCI专业的学生项目,做的评估也大都相当有限。当然,项目中有这一环节绝对是面试的加分项,可以体现对整个设计流程的掌握程度,以及设计思维的完整度。这里简要说一下我在面试的时候怎么去讲述验证的环节,


*    启发式评估(说清楚找了几个专家,依照Jakob Nielsen的10项可用性原则做了评估,得到的结果是怎样)A/B测试(找了几个用户做了怎样的测试,满意度问卷和系统可用性度量结果是什么,选择哪个原型继续迭代及其原因)可用性测试(说清楚找了几个用户做测试,发现哪些问题)


*    其他评估如可用性测试,A/B测试等(具体项目采用的评估方式不尽相同,有时甚至需要根据项目需要自己设计评估方式)


*    必须强调展示评估过后做了哪些设计上的改进!评估是为了指导设计迭代,如果评估过后没有改进,那评估的效用就很有限,更不用说面试时候的效果会打折扣。


产品批判(App/Web)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