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南方人物周刊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每日人物  ·  10元快餐店,“攻占”北京 ·  19 小时前  
环球网  ·  场上当时发生了什么?林孝埈回应 ·  2 天前  
环球网  ·  场上当时发生了什么?林孝埈回应 ·  2 天前  
每日人物  ·  今后,麻六记的酸辣粉不好卖了 ·  2 天前  
南方人物周刊  ·  未来已来,科幻就是最大的现实主义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南方人物周刊

既然要公然寻求爱情,不如在脱口秀剧场找对象

南方人物周刊  · 公众号  · 人物  · 2025-02-12 12:00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描述了二狗在平安大戏院的脱口秀演出,通过现场互动展现了新型相亲形式——脱口秀相亲的魅力。文章分析了脱口秀相亲相比传统相亲方式的优势,如互动性更强、参与者的心理压更低等,并指出年轻人选择脱口秀相亲并非缺乏认识异性的途径,而是对传统婚恋方式的不满和对新型婚恋观的追求。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现场氛围与互动

演出中通过互动制造热闹氛围,将脱口秀舞台打造成都市孤独者的临时避难所。

关键观点2: 新型相亲形式介绍

脱口秀相亲成为一种新型相亲形式,通过互动方式让年轻人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寻找对象。

关键观点3: 脱口秀相亲的优势分析

相比传统相亲方式,脱口秀相亲具有互动性更强、参与者心理负担更低等优势,更符合年轻人的婚恋观。

关键观点4: 年轻人的婚恋观转变

年轻人转向脱口秀等新型相亲形式,并非单纯源于脱单渠道的数量匮乏,而是反映了传统渠道质量适配性的不满,以及社会文化变迁中婚恋诉求的深层转向。


正文

▲2024年12月24日,和朋友在平安大戏院看二狗《你好,小方》脱口秀

不是渠道不够,而是旧脚本失效。



本文 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图、文 /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孙凌宇

编辑 / 李屾淼 [email protected]



2024年平安夜,我和朋友在平安大戏院看二狗的脱口秀。


抵达现场之前,已在短视频里多次围观过热闹互动。“众所周知,第一排”——台下异口同声:“不养闲人!”


一身黑色装扮的二狗像猎人般开始在观众席搜寻“猎物”,手中的麦克风突如其来地对准某个幸运儿,不养闲人的意思在这一刻生效,不要指望在台下舒舒服服地看完整场演出,不知道什么时候你就会成为演出的一部分。


互动多数围绕年龄、工作、同伴关系,“是情侣吗?”否定的回答往往比肯定的更能激起现场气氛——一片起哄声,重在掺和。


置身其中,才发现所闻所见远比隔着屏幕精彩。90分钟的演出有一半时间都在现场“相亲”,当脱口秀舞台成为都市孤独者的临时避难所,好戏接连上演。


第一位被“盯上”的是坐在第一排的佛山包租公,这个身高不到1米65的男人,穿着与发际线不符的卡通衫,他拎来的特产被晾在舞台一边,时刻绽放着一张憨笑的脸,自称小李,看着也三十好几了,整栋农村自建房没能拯救他,在满场近千观众的注视下,不断被嫌弃的小李到最后也没被“推销”出去,二狗时常用近乎怜悯的口吻将话题引向当晚最佳的“悲剧素材”,每次都能激发不一样的笑果;


小李并非平安夜唯一被当场拒绝的受气包,在婚恋的竞技场上,聚光灯下的时间有限,短短几句话之内就要作出决定,合眼缘就加微信,没看上就下一位。在眼神交接之间,不论男女都不留情面。有找对象的需求的观众此起彼伏,不仅仅是第一排有参与资格,只要手举得够高,就能获得机会。二狗忙得满场跑,以前觉得《非诚勿扰》像菜市场,现在发现脱口秀相亲才是真人版《饥饿游戏》。


拎着名牌包、气质出众的女模特说想找个子高的男生,后排1米85的健身男被朋友拱上台,走上台看清女模特长相后,他手插口袋,拒绝了发展故事的可能,“她没有长在我的点上”,二狗随即问有没有看上这位男嘉宾的,台下有女生兴许是看不惯这副拽样,同样回应“他没有长在我的点上”;七八年没谈恋爱的男生说起分手原因是父母不待见染发的前任,听到这里台下哗然,女生们在心里默默灭灯;有职员举手替一同前来的00后小老板相亲;我后排的95年金融男没有找到满意的对象,讪讪地提前离场……


成功的案例同样很多,有位当天生日的铁粉为了感谢之前在二狗的脱口秀上脱了单,特意送上广州特产癍砂凉茶感谢他;长相可爱的女生本来在考虑服装个体户,一位上厕所回来的男观众因为帅气被拦住,在众人起哄之下瞬间变成了二选一的游戏,最后女生选了后来居上的金融男;而落选的男生很快被同样做服装生意的女生看中,两人交换了微信。


到了这时,我终于明白为何全国巡演的二狗脱口秀总是一票难求,同时也惊讶于年轻人在合适场域下大胆主动的寻情态度。传统相亲场景中的学历房车“婚恋绩效考核”,无疑索然无味,脱口秀的娱乐外衣消解了严肃氛围,使身份标签以段子的形式呈现,既完成必要的信息传递,又保留了情感撤回的安全距离。


比起公园相亲角的随机匹配,这种基于文化认同的初筛机制,更符合年轻人“灵魂契合先于物质匹配”的婚恋观。成都某脱口秀俱乐部的数据显示,其相亲专场的匹配成功率较传统相亲高出37%,且后续关系稳定性更强。通过集体笑声创造情绪安全区,北京某心理学实验室发现,共同大笑可使陌生人的信任度提升40%。


当代年轻人转向脱口秀等新型相亲形式,并非单纯源于脱单渠道的“数量匮乏”,而更多反映了对传统渠道“质量适配性”的不满,以及社会文化变迁中婚恋诉求的深层转向。脱口秀的强互动性将相亲焦点从双向审视转向共同创作,使相亲从目的性极强的双人博弈,转变为群体社交中的自然筛选。在即兴接梗、喜剧共创中,个体展现的是应激反应能力和共情理解力,这些隐性特质的呈现往往比简历式自述更具参考价值。


某头部婚恋平台2023年的报告显示,用户平均需经历17次无效匹配才能进入稳定关系,超60%的用户因“查户口式对话”而流失。交友App的标签化匹配 (收入、学历、房产) 难以量化“情绪价值”“幽默感”等软性特质,而脱口秀的即兴互动恰好能外化这些隐性维度。相较于交友App的“精修人设”,脱口秀的临场反应更能暴露真实的性格特质 (应变能力、共情力、攻击性等) ,这些恰是长期关系的关键要素。


脱口秀相亲的核心竞争力在于重构了亲密关系建立的逻辑:城市化与数字化加剧了社会原子化,年轻人陷入“泛连接过载,深连接稀缺”的悖论。据《2023都市青年社交行为白皮书》,超75%的年轻人抗拒目的性明确的相亲饭局,更倾向“有事发生”的轻量互动 (如一起看开放麦、玩桌游) 。脱口秀相亲允许参与者以“观众”的身份隐身观察,相比一对一相亲,心理负担降低了62% (上海社会科学院调研数据) ,更符合当代人“低能耗社交”的需求。


不是渠道不够,而是旧脚本失效。从传统婚介所、公园相亲角,到线上交友App、兴趣社群、职场联谊,甚至元宇宙相亲,渠道看似“爆炸式增长”。但年轻人仍选择脱口秀等场景,这并非缺乏认识异性的途径,只是不想将婚恋降维成将人物化为房产证、工资条的资源匹配置换游戏。


图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