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清华研读间
这里将分享关于高等教育以及社会转型的观察和评论,此外还包括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介绍和探讨,旨在为理解中国社会的运行逻辑提供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对话基础。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清华研读间

脱欧的365天|历史的转向灯,已被那些参与公投的英国人开启

清华研读间  · 公众号  ·  · 2017-06-23 20:59

正文


一年前的今天,英国民众用公投的方式选择离开欧盟,一时令世界哗然。颇具讽刺意味的是,率先提出要将欧洲建立成为一个「合众国」的,正是英国人颇为敬仰的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如果泉下有知,难以想象丘吉尔爵士心中会是怎样的一番滋味。

 

▲ 1948年5月29日,西欧政界举行了旨在推动联合运动的大会,丘吉尔率先提出建立欧洲「合众国」


别有一番滋味的应该还有时任英国首相的戴维•卡梅伦。由他一手策划的脱欧公投最终成为了为他政治生涯送葬的挽歌。加上他之前推动「苏格兰独立公投」,背上一个「公投首相」的名声毫不为过。如果一个政治家在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每每诉诸「民意」来决定国家的命运,那么他看起来可能更像是一个政治玩偶。

 

公投带来了一场舆论的震荡,但很快世界的目光就被更多纷繁复杂的变动所吸引:堪比一场闹剧的美国大选、令人瞠目结舌的韩国「干政门」、意大利修宪公投的失利以及法国大选极右翼国民阵线在大选中的咄咄逼人,仿佛我们所熟悉的世界在一瞬间就变了模样。在英国脱欧之后,有媒体惊呼这是「黑天鹅」。但在这一年里,各地接连飞出的黑天鹅,几乎要让世界变成了天鹅湖。

 

现在,当我们在一年之后重新审视英国脱欧时,时间不仅没有消磨掉它的影响,反而使得它所具有的意义似乎比一年前还更为深远和沉重。也许就是在一年前的这一刻,世界的历史悄无声息地转了一个弯。



假如历史可以重来


▲ 英国脱欧公投时任「公投首相」卡梅伦


在公投结果公布的那一刻前,应该没有多少评论家真的相信英国会以这样荒诞的方式离开欧盟。那个曾经荣耀一时的日不落帝国,难以避免地走上了小国寡民式的自我封闭道路。在BBC的采访中,一位支持脱欧的民众对着镜头激动的说:「英国是英国人的英国」,听起来有点莫名的滑稽。

 

这样的心态也并不难理解,欧洲整体性的衰退背景下,英国人的日子一点也不好过:GDP在近十年里增长缓慢,欧盟内外籍劳工的大量涌入更是使得英国底层民众的生存空间进一步被压缩。2015年以来汹涌的难民潮和随之而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成为了推倒多米诺骨牌的最后一股力量。

 

▲ 公投结果公布后,英镑曾出现断崖式暴跌


历史不是单机游戏,没有读档重启的机会。但如果,仅仅是如果,有再来一次的机会,英国人还会这样选择么?

 

也许不会了。就在公投结果出来之后,Google上关于「脱欧对于英国意味着什么」之类问题的搜索量陡然增加,仿佛突然冷静下来的英国人才开始意识到「脱欧」这个轻飘飘的词背后究竟负载着多少重量。希望留在欧盟额苏格兰人对于从英国独立的呼声再起,苏格兰民族党甚至已经开始推动第二次的独立公投,英国脱欧进程和苏格兰「脱英回欧」可能在未来同时上演,不禁让人哑然失笑。

 

而时至今日,英国还像一个扭捏的小姑娘一样纠缠在脱欧的议程中,有民调显示超过一半的英国人希望再次举行「脱欧」公投,民众甚至已经开始在「硬脱欧」和「软脱欧」之间玩起了文字游戏。这一切,都是源于英国社会对彻底脱离欧洲联盟所抱持的巨大不确定感。

 

对于欧盟而言,无疑是热切盼望着英国的回归。英国作为欧盟最重要的支柱之一,其脱欧对欧盟的冲击不言而喻。更重要的是,英国只是脱欧多米诺的第一块。就在英国宣布脱欧的短短一年时间里,意大利修宪公投失败,民粹主义政党已经在蠢蠢欲动,一旦在大选后上台就开启脱欧进程;法国大选中多个政治派别集体阻击勒庞,才没有让这一极右政党掌握权力。此外,瑞典,丹麦以及荷兰等国也都相继表露出离开欧盟的心态,这无疑让已经风雨飘摇的欧盟更加艰难。

 

倘若英国人知道自己的选票在短短一年时间里给欧洲和世界带来如此大的冲击,他们真的还会这么选择么?

 

▲ 英国脱欧公投结果


也许依然会。这场公投与几个月后在美国举行的那场选举如出一辙,把长久以来国家内部不同群体间的撕裂和分歧赤裸裸地展示出来。脱欧投票结果的阶层和地区分布如此鲜明,以致让人怀疑这两群人是否真的生存在同一个国家内。在英格兰,支持脱欧的民众聚集在大伦敦地区,以及利物浦,曼彻斯特,卡迪夫,牛津等精英阶层和中产阶级的聚居区。而在城市之外的广阔乡村和偏远地区,民众则激烈地要求离开欧盟。

 

显然,这已经不仅仅是去留欧盟的问题,它背后是如何面对全球化,如何面对这几十年以来新自由主义全力推动的全球经济自由化的问题。无法否认的是,我们都是全球化的受益者,即使愤怒抵制全球化的人们,也或多或少地享受了全球化的好处。但是,在全球化发展到今天的时候,资本与社会精英把整个世界当做舞台,而底层劳工却依然困窘挣扎,还需要和高度流动的外来劳动力争夺工作。对这两群人来说,他们没有任何共识可言。反而是那些遍布全球的社会精英、政治家、资本家,他们看起来似乎才是一家人。

 

正是在贫富差距日益拉大的今天,底层英国人选择用投票的方式表达他们的愤怒。在一个破败的工人社区,工人们对《卫报》记者说:「如果你有钱,你投留欧;如果你没钱,你投脱欧!」

 

可能是历史的进程,它在公投开始之前就已经替英国人选择了结果。



最大的输家


如果再给卡梅伦一次机会,他应该不会盲目相信这些见鬼的民调和舆论了。甚至他连这场公投都不一定会继续推动。

 

不少评论相信卡梅伦推动所谓的公投只是在「挟民意以令欧盟」,因为不论是民调数据还是英国的主流媒体都在营造一种氛围:英国不会真的离开欧盟,但结果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

 

无独有偶,半年之后的美国大选中,似曾相识的一幕再次上演。希拉里在民调和主流舆论双双看好的环境下,在投票日经历了一场猝不及防的溃败。无数网民目睹了数据预测网站538在美国大选当天实时更新的获胜概率走势图,以及那个会被载入史册的「死亡交叉」。


▲ 美国大选开票日,两位总统竞选人获胜概率走势图


从英国脱欧到美国大选,不同意识形态和政治立场的人各有胜负,但媒体和它们的民调却无一例外的成为了最大的输家。

 

在脱欧公投之前,英国媒体迅速地分裂成了两派,支持留欧的媒体几乎成了精英媒体的聚会。《金融时报》《泰晤士报》《经济学人》和《卫报》四家在英国人眼中代表中知识阶层和社会精英价值观的媒体无一例外地号召民众选择留在欧盟。这几家长期以来代表着英国「主流舆论」的媒体,被选民用选票狠狠打了脸。

 

而在美国大选之前,全美超过200多家报纸选择为希拉里背书,而选择为特朗普背书的媒体只有不到20家。这样一边倒的民调和舆论却与最后的结果背道而驰,无疑让人感到困惑:所谓的主流媒体为什么失去了解释这个世界的能力?

 

《纽约时报》的主编艾布拉姆森在反思这场大选报道的时候说:「如果记者都待在纽约或者洛杉矶,他们是没有办法了解到其他地方的民众在想些什么的」。同样,安坐在舰队街办公室里的英国编辑们自然也是无暇关注破败的工人社区和偏远乡下的人在想些什么。他们眼中是全球化和「世界大同」。本国的底层劳工?这群人甚至都并不在他们的视野里。

 

毫无疑问,投下脱欧票是这些人绝望的反戈一击。



属于中国的机会?


就在一年前,当英国选择脱离欧盟的时候,可能并没有太多人意识到它对中国意味着什么。而就在这一年里,特朗普上台并火速将美国带出TPP,欧洲多国的政坛动荡,一股逆全球化的浪潮才真正拍打到了每个人身上。

 

就在这个历史节点上,习近平主席出人意料又理所应当地出现在2017年达沃斯论坛上。当他明确地指出「把困扰世界的问题简单归咎于经济全球化,既不符合事实,也无助于问题解决」的时候,中国选择扛起了世界全球化的大旗。

 

《经济学人》撰文称,「习近平将中国描绘成为了世界稳定的基石」,一方面盛赞了习近平主席的讲话,另一方面也不忘呛一下特朗普总统:「特朗普的退出让中国看起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了」。而《纽约时报》更是带着酸葡萄一样的心理说:「实在难以想象的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全球化道路现在需要依靠一个共产主义国家的领导人来替他们实现」。

 

我们甚至都不需要去回想100多年前那个积贫积弱的中国,只需记得中国「入世」谈判的漫长与艰辛,记得至今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在国际社会还备受质疑,就不难理解世界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究竟怎样的天翻地覆。

 

一年前的今天,上面所说的一切都似乎天方夜谭。世界的变化让身在其中的观者更是目不暇接而又难以把握。对于在去年也许是处心积虑,也许是漫不经心的投下选票的普通英国人来说,最令人出乎意料的结局是,他们或许已经悄然拨动了历史的转向灯。



作者|水木

编辑|恰比

责编|舒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