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下题目中提到的问题,因为有很多粉丝说:
我的文章做了好多生信分析,但是文章从
5
分开始投,都换了
10
几个期刊了,现在
1
分的期刊都直接拒稿,都快毕业了,怎么办?
下面我们先从生信分析说起,基于生信分析的研究大致分为几类:
1.
纯生信分析的文章
这类研究在
2022
年之前还有不少期刊发,不过一般发不到高的分数(大部分在
5
分以下),后来我们也看到了有很多
“
生信友好
”
的期刊都被预警了,其实也很好理解:
当一个期刊发的
1/3
甚至更高比例的文章都是一个国家、研究结果都是一个套路(只是换了疾病、换了热点,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创新)的时候,研究本身就存在
“
灌水
”
的嫌疑
;当然也不能绝对说发不到一区甚至
10+
的期刊上(毕竟还有一些“关系稿”)。但是很多期刊的编辑已经明确说了:
看到国内医院为单位、纯生信分析的文章都会默认拒稿
;
2.
大部分生信分析(
70-80%
)
+
简单实验验证(
20-30%
)
这种占比的项目是现在很多期刊可以接受的
“
下线
”
,也是很多粉丝正在采用的方式,毕竟大部分人没有足够的经费做大量湿实验的,当然文章分数一般也很难高,如果只需要做免疫组化、
PCR
、
WB
以及细胞的功能实验就可以的话,就算
“
灌水
”
也能理解和接收,毕竟大家都不容易。不过这种文章也只能说是
2025
年这两年,以后估计这种研究也会越来越难;
另外一个是已经看到一些“以后会暴雷”的文章,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生信分析筛选到的基因在细胞里面根本不表达,而文章里面居然还能做细胞的敲降,甚至还能做出功能来(有的一查作者是粉丝,算了……);
3.
简单生信分析(
10-30%
)
+
大部分实验验证(
70-90%
)
就文章的比例来说,
生信分析能起到关键问题的“提示作用”就可以了,即研究为什么做
A
基因(而不做
B
基因)、做
C
热点(而不做
D
热点)、做
E
通路(而不做
F
通路)就行了,后续就要做湿实验验证了。
这种生信的用法在大部分研究中都不会过时,主刊的文章不也经常用生信分析来支持结论吗?
而且随着大家对科研代表作的认可,这种用法会越来越多,这样生信才会回归到本身的价值。
以上的几种类型都是从很实际“甚至功利”的角度来说,毕竟大家要考虑毕业或者支撑的事情,本身无可厚非。
另外,
不要拿一个期刊上的“下限”文章来做判断;
同样的工作别人能发(有很多因素是只看文章体现不出来的),换成自己可能连送审都不行,问题还不是被忽悠了么?
最后说一个“诀窍”:
如果生信分析是为了“解决科学问题”,而抛开“套路和模板”,文章会意外的好发;因为文章的本质是“讲故事”,而非套模板或者堆工作量。
课题和文章思路请联系Alice@解颐生物,扫码备注:科研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