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数据要素×”典型案例集 |
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赋能城市治理精细化
为加快推动《“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落地,充分发挥典型案例示范引领作用,湖北省数据局先后两批次开展湖北省“数据要素×”典型案例征集活动,并联合相关省直部门精心组织2024年“数据要素×”大赛湖北分赛,最终遴选出首批12个行业领域共计50个技术领先、模式新颖、应用效果显著的“数据要素×”典型案例。这些案例不仅展示了湖北在数据治理、数据融合、数据应用等方面的创新实践,也为各地区、各领域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成功经验。
一、场景描述
为破解政务信息化领域高质量高价值数据供给不足、应用条块分割、应用先行基础滞后等困境,案例单位从数据要素价值释放的角度出发,以理念创新和体制机制重塑为发力点,探索一体化数据汇聚、处理、流通、应用、运营、安全的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路径,实现不同区域、不同领域的数据资源有序汇聚,不同行业、不同部门的数据合规高效流通,不同参与主体的数据资源有效利用,整体推动数据要素服务城市治理精细化,激发数据生产力。
二、主要做法
(一)打造标准规范,助力全省建设一盘棋。标
准先行、规范引领,案例单位参与了《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统一标准地址编码规范》(DB42/T 2175—2024)、《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统一识别代码编码标准》(DB42/T 2177—2024)等8项省级标准和《湖北省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指南(第一版)》等40余项省级工作规范的编制,为全省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的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实施奠定了基础。
(二)万物编码赋码,建立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的数字基础设施统一识别代码体系。
打造万物互联时代“数字身份证”,一是将其作为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对同一对象标识和关联的纽带;二是串接各行业编码,实现实体全生命周期管理;三是作为多维数据融合的根基,促进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有效促进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数据资产形成,实现万物标识、万物互联。
(三)深化一标三实,促进公共性、基础性数据多部门互联互通。
创新打造“自规提名、住建加工、民政确认、不动产登记、公安组装、网格核验”多部门参与的统一标准地址生产流水线,建立统一标准地址生产、更新全生命周期运行管理机制,构建“一码多址”的地址资源体系,并以统一标准地址为基础,关联多个部门提供的实有单位、实有人口、实有房屋信息,打通数据流通使用的堵点难点,推动信息资源跨行业跨部门互联互通。
(四)打造配套系统,构建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基础平台能力。
建设编码赋码系统和一标三实管理系统,支撑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基础平台搭建,解决基础数据治理、编码、更新维护、应用服务等需求,并提供服务接口助力推动应用的体系化标准化,实现“应用统一对接,数据统一管理、服务统一发布”,构建了“底座赋能业务应用、应用促进底座完善”的闭环生态。
三、应用成效
目前,湖北省各地已积极开展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案例单位参与建设的宜昌、襄阳、武汉、黄石、荆州等11个地市(州)均已通过了阶段性验收,助力实现全省“一张图”城市级全覆盖。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包含基础地图、行政区划、地形地貌、建筑物构筑物白模、城市道路、水域河流、一标三实等基础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