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旅游规划与设计
中国第一本旅游规划类专业杂志,季刊,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办,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主编吴必虎教授,名誉主编刘德谦教授。内容围绕旅游规划、景观建筑和景区管理三大板块,是一本旨在促进旅游规划理论界与实践界双向交流的应用型刊物。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科院物理所  ·  物理学中真有“魔法”,它代表一类量子资源 ·  3 天前  
中科院物理所  ·  橡皮能不能黏住尺子?小学生都知道DeepSe ... ·  3 天前  
环球物理  ·  【高中物理】 150道经典易错题附答案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旅游规划与设计

城市旅游|如何打造城市绿地系统?绿色柏林告诉你!

旅游规划与设计  · 公众号  ·  · 2018-11-06 09:23

正文

点击蓝字关注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汪芳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教授,中德科学中心NSFC-DFG城镇化与地方性合作小组中方组长
刘清愔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2015级毕业生



城市绿地系统泛指城市区域内一切人工或自然的植物群体、水体及具有绿色潜能的空间,由相互作用的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各类绿地所组成,是一个复杂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通过绿地系统,可以实现生态服务功效、优化城市生态和提升城市人居环境。除生态功能外,城市绿地作为开放空间也是承载文化多样性,展示人们与自然接触后产生并保存记忆的场所。此外,游憩功能也需要娱乐休闲和审美功能作为驱动力,吸引居民假日来此休闲以及游客前来游览。因此,提升“绿色可持续城市”形象有助于保证游人享受自然的、令人愉悦并且无污染的设施(例如城市公园)。


德国柏林Gleisdreiek公园    图片来源:北京大学中德城镇化与地方性研究实验室


柏林作为欧洲第三大旅游目的地城市(位于巴黎和伦敦之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二战期间曾遭受大面积毁坏,经历战后重建,柏林市的样貌变化巨大,城市更新速度快,且在近几年的规划中,柏林采用 “批判性重建”的核心准则,对二战及之后的东西分裂历史的反思,利用自然环境本 身的疗愈作用,大大增加了城市绿地面积,绿地范围和连通性。目前,柏林是世界上“最绿”的城市之一,而最主要的是,休闲活动地点将为居民提供安全的、大型的开放空间,并且与高密度建成区之间形成紧密联系,增加可达性


1
柏林绿地系统规划

2015年柏林绿地系统规划图 ( 点击查看大图 )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根据数据计算,现今柏林的绿地占城市面积约44%(包括森林、农田、水域、各类公园以及运动场地等)其中,城市建设用地绿化在柏林城市中占据较少部分,且多位于相对边缘的地带,尤其是高质量的居住绿地,一般为相对高档的住宅私有,而柏林市中心多为普通住房。从市中心到城市边缘,随着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下降,绿地数量逐渐增加。在城市规划进程中,位于城市中心且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公园在各个阶段的规划中均被保留下来,此外,政府也大量改造和修建了城市公园,进一步为建筑密集的市中心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使柏林居民都平等地享有城市绿地。


住区人口密度和绿地的关系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虽然人口密度高并不一定对城市绿地空间的连接性有负面影响,但较高人口密度的城市人均绿地占有率明显更低。目前,柏林人口为 340万,总面积为892k㎡ 40%的绿地覆盖率,绿地总体面积约为357k ㎡,人均绿地约为105㎡。虽然柏林城市建成区密度不断上涨,但这不妨碍柏林以栽种树木来增加绿量,以及采用绿色屋顶、垂直绿化的方式来持续它们的绿色发展理念。此外,相对于二维平面量(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而言,绿量(单位面积上绿色植物的总量)能够更好地反映城市绿化在空间结构方面的差异。柏林近年来推行的植树政策,平均每平方公里要栽种82棵树木,城市总共拥有约440000棵树,大大提高了城市的绿量。除了这些树木以外,柏林的绿色景观有着丰富的层次:森林、公墓和城市绿地有着极高的绿量,在单位面积的土地上种植的多为高大乔木;相对私人的苗圃园艺和居住用地则多为低矮灌木;草地、农场等绿量低的则基本为草本植物。此外,柏林城市绿地中植被丰富,在栖息此间的所有植物物种中,有2/3都属于当地的植物类型,可以为居民和游客提供优质的游憩环境和本土植物教育。


2
柏林特色绿地系统——城市公园

柏林城市重点公园类型及分布现状 ( 点击查看大图)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有研究者将城市旅游地景观划分为典型旅游景观(自然型旅游景观)、非典型旅游景观(人文型旅游景观与一般城市景观)和非旅游型城市景观(一般城市景观)。柏林的非典型旅游景观和非旅游型城市景观较多,除一些古典园林和自然保护区外 ,柏林的公园多属于后者。城市公园能为居民提供健康舒适的休闲环境,同时丰富空间层级进而提升城市形象感。西欧在 20世纪一场大规模的城市公园运动后,其公园开始承载文化功能并成为旅游资源。柏林的城市公园数量巨大,目前,2.2万的柏林居民的住处距离最近的公园不超过500m,每步行15~30分钟就能走到一个公园。


根据《柏林城市绿地空间》手册中的内容,对柏林城市重点公园的类型进行现状划分。在19世纪中叶以前,柏林是没有公园的,只有一些小的花园遗留下来,并且都是贵族的产权。而到1830年,柏林博物馆建成的首个公共绿地向公众开放,该绿地位于柏林市中心的“博物馆岛”。


这些绿色历史遗迹,其中还包括有1.4km长的柏林墙遗址公园、德国现存最古老的动物园等。这类城市公园本身作为遗产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也为市中心繁华地带提供了绿色休闲空间。除历史遗迹绿地外,一些早期市民公园都尽量保留一些原有的雕塑,在加入新的主题设施后成为市民轮滑、慢跑、观赏露天电影的休闲场所,更有保留了原有驳岸的亲水公园。


德国柏林Gleisdreiek公园  草坪空间 图片来源:北京大学中德城镇化与地方性研究实验室


而市政公园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可以在其中劳作、玩耍。与其他的景观公园不同,在有些该类公园中,市民可以种植蔬果、培育鲜花,这种自主种植和环境教育可以持续增强公众参与。另外,这些市民自主营建的公园对于老人和移民者来说十分重要,在参与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令他们感到在柏林这座城市扎下根来,增强了他们的归属感。


大型自然保护区在柏林有两个,还有一些自由生长的自然地块。柏林是个有着很高生物多样性的城市, 共有约 3300类植物物种,其中有2/3为本土植物, 同时还有很多的鸟类, 不乏珍稀物种。在欧盟制订Natura2000自然保护区计划之时,柏林总共6000h㎡ 的地段被划入保护区名单,超过城市总面积的 7%。


柏林人对于自己居住的社区有着依恋情感。提升社区邻里的公共环境,例如街坊公园(neighborhoodgarden), 一方面能减少噪声和污染,另一方面也为居民提供更强的归属感。有些街坊公园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一般都在密集的建筑区之间或者河岸边,作为市民的交流场所。这种利用边角空间的口袋公园相比于其他游玩场地往往更能吸引成人和儿童。此外,另一种绿地形式——公墓,在西方也是重要的公共绿地,为人们提供交流休闲场所的同时,也为很多动植物提供了栖息地,并且对调节城市气候有着重要作用。


3
结合现有绿地的旅游策略


① 以城市公园为主体的特色旅游

植物园越来越多地成为游客的旅游目的地。据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BGCI)统计,每年有将近250万人参观游览植物园,而除了专门的植物园外,一些非正式的公园能够更好地展示动植物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阐释环境中不同的物种是如何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的。柏林的绿地范围广阔,且有着很高的绿量,植物物种极为丰富。丰富的植物种类可以提高空间异质性,更好地筛选和驯化植物,构筑具有地方性特色的绿色景观。此外,利用这些植物自然生长的公园,可以为游客和当地居民提供新型的旅游线路。目前,柏林当地已有一些关于荒野植物之旅的线下活动,如采集当地的野生植物作为草药和食物,让居民们接受植物学科普教育,同时可以在野外放松身心。


② 城市公园与其他资源相组合

将博物馆、景点以及码头等元素同城市公园相叠加。在柏林市中心地带,景点、博物馆与城市公园都十分密集,也是游客集中的区域。一方面,城市公园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另一方面,城市公园也为游客提供了休憩场所,可以在游览间隙略作停留。一些柏林城市公园本身历史悠久,是重要的遗产资源,也可以作为旅游吸引物构建游览路线,而人与遗产公园的互动也能更好地达到遗产保护的目的。在柏林市中心南部、西部以及东南部河道交叉处,景点和博物馆相对不太密集的区域,一些较大型的市区公园和小型的街坊花园形成组团,结合其他设施,可以独立形成公园为主体的特色游览线路。随着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旅游不再仅限于观光这一类型,人们在城市中漫步、融入城市生活、感受目的地风情,成为一种趋向。因此这种能够充分观察到本地居民生活方式、体验当地特色文化的旅游线路,未来应该会成为较广泛的游览选择。


③结合水体优势的城市运河旅游


柏林城市公园、博物馆、景点及基础设施分布图 ( 点击查看大图)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水体作为城市绿地系统中重要的部分,其设计要充分挖掘滨水区再生的潜能和特质,改善水域生态环境,改进河道可进入性与周边环境亲水性,增加娱乐机会,提高滨水区土地利用价值;同时,运用景观塑造的手法体现高差的变化,使水岸更加多变、灵活,增加舒适感与亲切度。


柏林的观光河道由运河和自然河流组成环形水域,可以坐游船进行游览,途径柏林众多历史遗迹和现代建筑。其中,东边水域附近的建筑多为新旧结合,亲水性不强;而西北水域附近多为现代风格的新建筑,有开阔的沿河绿地空间,与水体结合,形成多样的沿河景观。例如柏林城区的码头,其大部分集中在市中心的观光区域,并在市政官网上发布了多条特色乘船游览线路。但是这些路线都是全程坐在船上完成游览,尽管沿线景观丰富,但对游客来说显得灵活性不足。对此,可以将河道与步行公园游览线路、自行车游览线路等进行结合,开发不同主题,并增加多功能码头和类型多样的游船,使得聚集人气的水体景观更加活跃。


多样的城市公园不仅吸引当地人休闲游憩,也吸引外来游客驻足,应充分考虑不同使用者的需求。此外,应结合规划地新兴的设计产业集聚地所产生的文化创意背景和人才聚集效应,开发出更为多样、新颖的旅游线路,为城市旅游的开发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