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叶沐已经四岁多了,从一岁开始读绘本,到现在叶沐的绘本已经好几百本了,毫不夸张地说,可以开一个小型的绘本馆。正好今天跟一个创业者讨论绘本的事,就想写一篇关于读绘本的文章,希望给大家以参考。
绘本的形式各异,我们粗暴地把百花齐放的绘本分为几类。
第一种是更具艺术性的经典绘本。这类绘本更像一件文学或艺术作品,绘本的作者在用他的创造力,为孩子创作一个非凡的作品。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好饿的毛毛虫》,这本绘本出现在中国千万家庭,成为伴随中国孩子启蒙时代的好产品。其实还有很多经典的绘本,比如安东尼布朗的《我爸爸》、《我妈妈》,宫西达也的《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等等。这些经典的绘本都是历经时间洗刷,为广大受众所接受的。无需心理学的研究,孩子确实很喜欢看。这些绘本或以色彩,或以情节,或以对人生的理解,其实就是作者的灵魂,经历几十年的沧桑,仍是有生命力的。
第二类是艺术性结合功能的。创作家以艺术性见长,但是会掺杂功能。这类绘本也很多,比方说埃尔维杜莱的一些绘本,这些绘本有一定的艺术性,但是更偏重于交互性。通过各种交互的方法让孩子参与,比较典型的就是《点点点》,在整个阅读的过程中,孩子按照步骤不断颠倒旋转抖动绘本,带来不同的体验。
第三类是艺术性稍弱,但功能性渐强。在这个过程中,正好是孩子需要获取某方面的知识,在这个时间段,会起到很好的效果,比如《牙齿大街的新鲜事》、《小熊不刷牙》,《小威向前冲》等。在孩子长牙的时候看《牙齿大街的新鲜事》,孩子是很感兴趣的,因为他也正在为自己嘴巴里长出的新鲜东西而好奇。
第四类是艺术性基本没有,但功能性极强。扎克伯格曾经给他的孩子买过一套关于孩子学习量子力学的绘本。这个绘本没有太多的艺术性,侧重知识的启蒙,但是估计物理不是太扎实的父母可能很难讲明白量子纠缠是什么有点难度。总的来说,这些绘本还是很优秀和深入浅出的。
第五类绘本是并不以艺术性和功能性为重点,但是有IP授权的。这类绘本也不少,比如我们熟悉的Peppa Pig、托马斯等,这些都是IP多元化的典范,其实也为国内绘本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多启发和思考。孩子喜欢这些绘本,因为这其实是平时看动画片或者玩玩具的延续,让整个过程产生连贯性。
第六类绘本是一些打破传统交互方式的绘本。我在上海辅导过的一个同济大学叫聆课的团队正在开发一些AR的绘本,这样的绘本由于交互方式的变化,本身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平面。在喜马拉雅上也有很多频道在读绘本,比较有名的有艾玛读绘本,艾玛老师声音柔美,情感充沛,这也是很好的形式,加入了声音的诠释,何尝不是一种再创作?(顺便把这个公众号推荐给大家,不是广告)
还有一类这样的绘本,是偏重于某一领域。比方说我家里就有关于梵高的一生,关于聂鲁达的诗歌,关于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关于中国的民俗和传统故事,关于某一座城市,这些都很有建树,当孩子看到这些绘本后,会在心里种下一颗种子,但是受形式的限制,这类绘本并不多,其实这也可以是未来创作的重点,艺术、文化、历史都是拥有连续生命的,随其不断前进,绘本也会不断绽放新的光芒。
每年的上海书展,都会看到一些很不错的绘本,现在做绘本的机构也越来越多,每次都能挑到很多不错的新绘本,对于我和叶沐来说,书展都是一个圣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