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财报数据来看,银行经营景气度继续承压,虽然规模扩张维持较高增速,但息差和中收两个核心营收变量仍在走弱。债市利率下行在交易端带来其他非息收入的贡献,就行业整体而言,
这一贡献是以未来息差进一步下行为代价的,并且随着利率进入低位,这一利润来源的波动性也在加大,不能做持续性期待。
正如我们在3月底部分银行年报综述
《经营承压,利润坚强》
分析,银行让利实体的宏观环境下,2023年国股行整体营收增速已经转负,大部分银行坚持着利润的正增长,核心贡献源自信用成本(拨备计提)的下降,这一趋势已经延续两年,其持续性源自上市银行整体存量拨备相对充裕,同时新增不良生成相对稳定,甚至有所下行。但是,从逾期、关注等不良前瞻指标和逾期/不良、(逾期+重组)/不良等不良认定指标来看,
银行业资产质量可能存在边际走弱的可能,这将导致信用成本继续压降的空间有限,银行利润增速将逐步向营收增速收敛。
随着24Q1数据出炉,我们看到工农中建邮储和招行利润增速转负,银行让利实体开始从营收端体现到利润端,更真切的让利幅度和业绩压力有助于间接推动更有力的宏观经济政策出台,带动银行业经营的宏观和政策环境改善,从而形成短期一次性冲击,中长期利好的格局。
从24年全年来看,由于存量房贷降息、保险基金降费等让利政策开始于23年中,所以去年营收增速前高后低,银行营收增速基数前高后底,
随着存款利率调降成效显现,后续几个季度营收增速有望企稳回升。各家银行利润增速也将继续向营收增速收敛,各家银行业绩相对趋势的分化主要来自资产质量暴露和债券市场收益兑现的差异。
季度策略方面,
当前银行股尤其是大行在投资端更多是高股息防御功能,这一功能是债券市场资产荒在权益市场的映射。债券市场资产荒一方面源自地产城投等高收益资产缺失,而显性财政发力补位不足;另一方面,居民风险偏好下降,保险销售增长较好,最终推动高股息银行的超额收益。目前看,Q1经济增速好于预期,财政政策发力节奏仍偏慢,导致资产荒趋势延续,高股息银行仍有超额收益,但随着财政开始发力,债市资产荒缓解,权益市场相对吸引力上升,经济复苏相关和中收占比高的银行更占优,5月份可能会是风格转换窗口期。更长投资周期上,继续关注资产质量优异和内生资本持续的价值银行。
风险提示:
(1)宏观经济下行,资产质量大幅恶化;(2)存款竞争加剧,存款成本大幅上升;(3)政策调控力度超预期,流动性风险上升。
截至2024年4月30日,42家A股上市银行均已披露2023年年报和2024年一季报,本篇报告将对上述银行业绩表现进行梳理。
2023年,42家A股上市银行合计营收、PPOP、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0.81%、-2.88%、1.44%,分别较23Q1~3变动-0.01pct、+0.45pct、-1.16pct;24Q1合计营收、PPOP、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1.73%、-2.95%、-0.61%,分别较23A下降0.9pct、0.1pct、2.0pct。(表2)
从42家上市银行合计归母净利润增长驱动因素来看,23年息差明显回落形成最主要负贡献,另外净手续费收入、成本收入比也对业绩形成一定拖累;而生息资产扩张、其他非息收入增长、减值损失计提减轻、投资政府债券等轻税负资产带动的所得税减少是主要的正贡献因素,
四项因素分别带动归母净利润增长11.8pct、2.2pct、3.4pct、1.2pct;而息差收窄、成本收入比上升、资本市场活跃度欠佳和银保渠道降费导致的中收增长放缓分别给归母净利润增长带来14.6pct、0.8pct、1.4pct的负面贡献(表4)。
进入24Q1后,
受信贷节奏平滑和有效需求偏弱影响,规模对归母净利润正贡献幅度小幅回落至10.9%,其他收支正贡献回升至2.4%;受重定价、LPR下调等多因素影响,净息差依旧承压,对业绩拖累幅度保持13.9%的高位,净手续费收入在去年同期高基数下,业绩负贡献度上升至1.4%。(表4)
子板块中,23年城农商行营收景气度显著好于其他板块,主要是非息贡献高、拨备反哺力度显著大于其他板块、息差收窄负贡献小于其他板块;24Q1受拨备计提大幅提升和规模扩张回落影响,农商行板块景气度转弱,城商行业绩表现出更强的韧性,主要正贡献来自规模扩张、其他非息、拨备计提。
对比各子板块利润增长驱动因素,23A业绩增长共同正贡献为生息资产扩张(国有行、城商行贡献较高)、其他非息收入(城农商行贡献较高)、拨备计提减轻(城农商行贡献较高),息差收窄是拖累业绩的主要因素(国有大行负贡献最高,城农商行相对较低),手续费收入和成本收入比也对业绩形成一定负贡献,股份行、城商行手续费收入拖累最大,农商行成本收入比拖累幅度最大。24Q1趋势与23A基本保持一致,但拨备计提正贡献明显减弱,尤其农商行拨备计提变为显著负贡献(表4)。
个股层面,优质区域性银行表现继续领先(表1):
(1)增幅变化方面,42家上市银行中有17家24Q1年归母净利润增速较23年增速提高,24家24Q1营收增速较23年增速提升;(2)增速绝对值方面,42家上市银行中,24Q1归母净利润增速在15%以上的共5家,分别是杭州银行(21.1%)、常熟银行(19.8%)、青岛银行(18.7%)、齐鲁银行(16.0%)、苏农银行(15.8%),营收增速在10%以上的共7家,分别是青岛银行(19.3%)、浙商银行(16.6%)、瑞丰银行(15.3%)、青农商行(13.3%)、常熟银行(12.0%)、江苏银行(11.7%)、苏农银行(10.6%)。
整体来看,上市银行经营景气度整体承压,部分银行得益于债市行情带来的其他非息收入增长实现了较高营收增速,另外拨备释放对业绩贡献进一步减弱。
23年42家上市银行合计生息资产同比增速11.46%,24Q1同比增长9.53%,增速回落1.93pct。
资产分项来看,
23年上市银行合计贷款同比增速11.2%,24Q1下降1pct至10.1%,预计主要受信贷节奏平滑指导、有效需求偏弱等因素影响。从增量结构来看,24Q1贷款增量占总生息资产比重69.9%,同比提升12.6pct,增量同比缩量0.72万亿元;24Q1长债利率下行背景下,部分股份行、城农商行处置了一部分金融投资兑现收益,增量占比同比下滑(表5)。
板块内部来看,
23年上市国有大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生息资产同比增速分别为12.98%、7.42%、11.81%、9.34%,24Q1分别为11.01%、4.90%、11.62%、7.17%,分别较23年变动-1.97pct、2.32pct、0.19pct、2.18pct。国有大行规模扩张整体稳健,增速回落预计主要受信贷节奏平滑指导影响,同时同业资产增速有所回落;股份行信贷扩张仍疲弱,24Q1信贷增速进一步回落至5.3%,且金融投资增速下降5.6pct至3.2%,24Q1单季度金融投资增量为-0.31万亿元,预计是处置一部分金融投资兑现浮盈,维稳业绩增长;城农商行金融投资增量占比同样下降,城商行信贷增长相对稳健,24Q1贷款同比增速较23年提升0.3pct 至13.6%,农商行信贷规模扩张继续放缓,预计为信贷有效需求偏弱所致,其对应加大了对同业资产的投资。(见表5)
贷款结构上,23年受经济预期偏弱、按揭提前还款影响,零售贷款增长疲弱,对公贷款提供主要增量(表6)。
23年42家上市银行合计对公贷款同比增长16.1%,增量12.9万亿元,占新增总贷款的80%,同比多增3.58万亿元,结构上,制造业、基建、租赁商服为增量主力,三者合计贡献60%的信贷增量,对公房地产贷款新增占比1.8%,主要增量来自大行,股份行为负增长。23年42家上市银行零售贷款同比增长4.9%,增量占比17.3%,其中受房地产需求偏弱和提前还款影响,按揭贷款负增长,信用卡需求同样疲弱,小幅正增长,今年各家银行继续发力普惠金融领域,同时拓展消费贷场景和品种,经营贷、非房消费贷(不含信用卡)同比分别增长20.3%、23.5%,贡献了零售贷款主要增量。展望24年,对公端受城投贷款供给缩量影响,增速预计将有所放缓;零售端仍需等待宏观需求复苏和房地产市场企稳,预计普惠、涉农等领域仍是今年发力重点。
负债端,23年42家上市银行存款同比增长10.7%,24Q1同比增长7.9%,较23年继续回落2.8pct,存款增长持续放缓的情况下,主动负债增速明显回升,24Q1同业负债同比增长15.8%,较23年回升3.4pct,24Q1单季度同业负债增长2.19万亿元,同比多增1.43万亿元(表7)。
板块内部来看,
23年国有大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存款同比增速分别为12.1%、6.2%、11.4%、9.9%,24Q1同比增速分别为9.3%、2.9%、9.1%、7.7%,较23年分别变动-2.8pct、-3.3pct、-2.3pct、-2.2pct,国有行、城商行存款增速相对更高,但边际下降幅度依旧显著高于贷款增速,存贷增速差继续走阔,24Q1同业负债扩张力度加大,同比增速分别提升6.7pct、3.4pct;股份行存款长期偏弱,且为主要票据承兑行,随着24Q1大规模票据集中到期,存款流出压力进一步加大,但优于信贷增速偏低,且金融投资单季度负增,因此主动负债补充诉求或弱于国有行和城商行,24Q1主动负债同比增速回升0.4pct至6.1%;农商行存款增速同样回落,但可能由于信贷需求感知相对偏弱,主动负债扩张诉求不强,整体同业负债同比增速回落。
存款结构上,活期存款几乎零增长。
23年42家上市银行存款合计增长18.5万亿元,其中个人定期贡献了62.1%的增量,对公定期贡献了34.6%的增量,定期存款合计贡献增量98.3%,
而活期存款仅贡献了1.7%的增量
(表8)。当前经济预期仍偏弱,存款定期化仍在趋势中,但24年财政预算提升,1万亿元特别国债也即将落地,财政政策发力可期待,后续随着政策端发力,企业利润感知有望改善,存款定期化趋势有望边际改善。
24Q1息差降幅同比收窄,城农商行息差边际企稳,负债成本普遍边际改善。
23年42家上市银行测算合计息差、生息资产收益率、计息负债成本率分别为1.68%、3.65%、2.01%,24Q1测算值分别为1.53%、3.46%、2.07%,较23年分别变化-15bp、-19bp、6bp,资产收益率下降依旧为息差收窄的主要因素。但
从边际变化来看,也有两个改善信号:
(1)24Q1单季度息差较23Q4下降3bp,降幅同比收窄5bp;(2)24Q1计息负债成本率较23Q4单季度下降4bp,负债端成本压力边际改善。(表9、10)
板块内部看,
23年A股上市国有大行、股份行、城商行和农商行测算净息差分别为1.62%、1.82%、1.69%、1.81%,24Q1分别为1.48%、1.65%、1.59%、1.67%,较23年分别收窄14bp、17bp、10bp、14bp;较24Q4单季度分别变动-1bp、-8bp、+3bp、+0.1bp,
城农商行息差单季度企稳
(表9、10)。
资产端,
23年A股上市国有大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测算生息资产收益率分别为3.47%、4.0%、4.12%、3.88%,24Q1分别为3.29%、3.79%、3.95%、3.64%,分别较23年下降18bp、22bp、17bp、14bp,较23Q4分别下降5bp、13bp、4bp、7bp。资产端收益率延续下降趋势,主要拖累因素有三,(1)贷款重定价;(2)LPR下调且有效需求不足推动新发利率持续下行;(3)地方政府化债或带动部分平台债务占比偏高的银行资产收益率下降。
负债端,
23年A股上市国有大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测算计息负债成本率分别为1.91%、2.17%、2.22%、2.10%,24Q1分别为1.99%、2.21%、2.33%、2.07%,分别较23年变动+8bp、+3bp、+6bp、-3bp,较24Q1分别变动-4bp、-4bp、-8bp、-7bp,各板块负债成本率均出现边际改善,预计一方面是前期多轮存款挂牌利率下调逐步显效;二或是23Q4资金面紧张,部分银行主动负债成本上行,24Q1资金面回归宽松后部分高成本主动负债被置换,带动负债端成本改善。
展望24年全年,预计息差仍有压力,但降幅收窄,定期存款到期重定价占比高的银行或更为受益。资产端,
重定价大部分压力已在24Q1集中释放,但2月下旬5年期LPR再次下调25bp,且信贷有效需求仍偏弱,房地产需求仍待回暖,预计新发贷款利率依旧承压。另外,地方政府化债逐步推进中,预计将继续对银行资产端收益率产生负向拉动,整体来看资产端收益率下行压力仍在,下半年能否企稳取决于财政力度,可继续关注特别国债落地和政府扩表节奏,若财政重回扩张,有望带动经济预期好转和信贷供需关系改善,或将助于提振贷款收益率。
负债端,
从24Q1个别披露活期存款占比数据的银行来看,存款定期化仍在持续,显示当前经济活跃度依旧相对偏弱,短期内存款定期化趋势难以反转,但23年至今银行已完成了多轮存款挂牌利率下调,同时也在积极优化存款期限结构,24年存款挂牌利率下调成效预计将持续释放,有助于维稳息差,24年定期存款到期重定价占比高的银行或更为受益。
23年A股上市银行合计非息收入同比增速5.87%,24Q1同比增速1.55%,较23年回落4.3pct,其中24Q1中收同比增长-7.92%,较23年下降10.32%,其他非息收入同比增速19.41%,增速较23年下降9.4pct(表15)。
分板块来看,
23年全年A股上市国有大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非息收入增速分别为10.12%、-1.53%、8.05%、21.83%,24Q1分别为-3.2%、3.74%、20.95%、40.68%,较23年分别变动-13.3pct、5.3pct、12.9pct、18.9pct。非息收入同比增长主要得益于其他非息收入普遍高增,除国有大行高基数下24Q1非息收入增速有所回落外,其余板块均明显提升,农商行提升幅度最大;净手续费增速增长进一步承压。
24Q1中收增速继续回落,
一是受降费减负政策影响,银行卡等手续费收入增长放缓;二是由于经济预期偏弱,基金代销等财富管理相关业务景气度依旧欠佳,相关收入普遍负增长;三是23年下半年银保渠道降费落地,前期增长较快的保险代销收入明显下滑。板块间来看,股份行、城商行相对更为承压,国有行、农商行因有结算业务收入作为基本盘,中收板块整体更具韧性。全年来看,预计24年手续费增长仍承压。
去年弱预期下长债利率震荡下行,各银行其他非息收入表现普遍较乐观,23Q4在低基数和长债利率持续回落的双重影响下,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同比多增。
24年以来10年期国债收益率继续回落,24Q1其他非息收入继续对银行业绩形成显著正贡献,但考虑到当前10年期国债收益率长期低于MLF利率,且近期央行做出“高度重视利率风险”提示后,长债利率已出现回升态势,后续特别国债也将落地,财政仍有发力空间,预计全年长债利率易上难下,后续其他非息高盈利贡献难以持续。
上市银行整体以及各子板块不良率保持稳定。
23年末A股上市银行整体不良贷款率为1.26%,24Q1末为1.25%,较23年末下降1bp,基本保持稳定。分板块来看,23年末样本国有大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不良率分别为1.29%、1.24%、1.08%、1.09%,24Q1末分别为1.29%、1.22%、1.07%、1.09%,与23年末基本持平。
分行业来看,23年不同行业、领域资产质量表现分化(表22)。
对公不良率延续改善趋势,房地产贷款不良率依旧偏高,但23年下半年开始部分银行已出现拐点,除此之外,批发零售业、制造业、建筑业不良率同样相对偏高,基建领域贷款质量普遍较为优秀。环比来看,
42家上市银行23年对公不良率较23Q2末下降0.04pct至1.24%,
其中,制造业、批发零售等行业不良率降幅较大,房地产不良率继续上升0.10pct;
零售不良率较23Q2末上升0.20pct至0.55%,
预计主要受经济预期偏弱,零售长尾客群风险上行,同时贷款结构中个人住房贷款等低风险资产占比下降影响,24年相关风险暴露仍需持续关注。
关注率、逾期率出现边际回升(表18、19)。
23年A股上市银行关注率1.73%,较23Q2末回升6bp,24Q1披露关注率数据的33家银行中,有19家较23年继续回升,从逾期率来看,23年A股上市银行逾期率为1.29%,较23Q2末回升4bp,尽管23年下半年关注率普遍上升或有金融资产风险分类新规的影响,但关注率、逾期率指标双双回升显示贷款下迁压力整体有所上升。从不良生成来看,我们测算24Q1上市银行不良生成率为1.06%,同比上升42bp,其中国有大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不良生成率分别为0.58%、2.54%、0.72%、0.69%,同比分别变动+11bp、+143bp、+9bp、+25bp,股份行不良生成压力相对依旧偏大,关注后续风险暴露。
信用成本同比继续下行,拨备释放放缓。
23年42家上市银行合计信用成本为0.78%,同比下降14bp,24Q1为0.86%,同比下降18bp。24Q1国有大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信用成本分别为0.79%、1.03%、0.97%、0.87%,同比分别变动14bp、13bp、9bp、+26bp。24Q1末上市银行合计拨备覆盖率为243.7%,较23年末回升2pct。其中,24Q1末国有大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拨备覆盖率分别为241.2%、225.3%、308.3%、363.0%,较23年末分别变动+1.17pct、+4.53pct、-0.01pct、-1.42pct。
总体来看,当前上市银行资产质量保持稳健,但关注率、逾期率出现明显边际回升,零售贷款不良率也出现上升趋势,24年需继续关注经营贷、信用卡、对公房地产等重点领域风险暴露情况。同时随着信用成本下行至低位,且前瞻性风险指标上升导致信用成本继续下行空间有限,预计未来拨备计提对于业绩贡献将明显下降,银行利润增速将逐步向营收增速收敛。
从财报数据来看,银行经营景气度继续承压,虽然规模扩张维持较高增速,但息差和中收两个核心营收变量仍在走弱。债市利率下行在交易端带来其他非息收入的贡献,就行业整体而言,
这一贡献是以未来息差进一步下行为代价的,并且随着利率进入低位,这一利润来源的波动性也在加大,不能做持续性期待。
正如我们在3月底部分银行年报综述
《经营承压,利润坚强》
分析,银行让利实体的宏观环境下,2023年国股行整体营收增速已经转负,大部分银行坚持着利润的正增长,核心贡献源自信用成本(拨备计提)的下降,这一趋势已经延续两年,其持续性源自上市银行整体存量拨备相对充裕,同时新增不良生成相对稳定,甚至有所下行。但是,从逾期、关注等不良前瞻指标和逾期/不良、(逾期+重组)/不良等不良认定指标来看,
银行业资产质量可能存在边际走弱的可能,这将导致信用成本继续压降的空间有限,银行利润增速将逐步向营收增速收敛。
随着24Q1数据出炉,我们看到工农中建邮储和招行利润增速转负,银行让利实体开始从营收端体现到利润端,更真切的让利幅度和业绩压力有助于间接推动更有力的宏观经济政策出台,带动银行业经营的宏观和政策环境改善,从而形成短期一次性冲击,中长期利好的格局。
从24年全年来看,由于存量房贷降息、保险基金降费等让利政策开始于23年中,所以去年营收增速前高后低,银行营收增速基数前高后底,
随着存款利率调降成效显现,后续几个季度营收增速有望企稳回升。各家银行利润增速也将继续向营收增速收敛,各家银行业绩相对趋势的分化主要来自资产质量暴露和债券市场收益兑现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