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记张颔先生绘《孤松图》
薛国喜
2008年初冬的一个上午,我和往常一样去看望张颔先生。
刚走进先生的卧室兼书房,先生一见我,便微笑着说:
“你来了,先坐下,我给你看样东西。
”接着,先生从床头拿出一把扇子递给我,并对我说:
“你慢慢地往开了展,一点点地打开,千万不要一下就展开。
”
我从先生手中接过扇子,坐在先生的床边,照着先生刚才的叮嘱,小心翼翼地把扇子一点点地往开展。刚展到一半时,我惊呆了,激动地站起来,惊呼:“您画画了,太好了!”先生淡淡地说:“你先别激动,你把扇子全部打开,细细地看,一会我再给你说。”
我按捺激动又兴奋的心情,慢慢地把扇子全部打开,霎时隽逸之气扑面而来。扇面的左边是画,坡上乱石叠出,乱石堆中有青松一株。树干挺拔,虬枝向右方伸展,松针苍翠中泛着新绿,如一伞在空中撑开。扇面的右上方是精美的小楷题款:“李俊民诗。凛凛苍然(髯)晚节孤,雪中倾盖若旁无。一自元亮盘桓后,气压秦松(时)五大夫。张颔习画。”
“这是您根据金代文学家李俊民的《冬岭秀孤松》一诗的诗意而创作的《孤松图》,书画俱绝啊。”看完扇子,我惊喜地说。
“你知道李俊民吗?”先生反问。
“知道一点点,他是咱们山西晋城人,据说很有骨气。”我赶忙回答。
先生笑了:
“你知道就好。
那行,我坐起来跟你说吧,躺了好长一会了,也该起来活动一下。
”我赶紧去扶先生,先生摆摆手,说:
“现在还不需要你扶我,我现在自己还能动,自己能起来。
你看,床角的被子都是我自己叠的。
”
先生颤颤巍巍地走到书桌旁,慢慢地坐在椅子上,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他喝了一口水,便说道:“我有个习惯,也是个毛病。没有兴致,我是不愿意动笔写字的。如果硬是让我写,写出来的字没有精神、难看。至于画画,我小时候学过一些,后来很少画,原因就是提不起兴致来。前段时间,我在读李俊民的《庄靖集》,觉得他写的诗清新、奔放,很吸引我。他弃官归田,教授乡里,不屈不傲的气节令人敬佩。他的《冬岭秀孤松》这首诗我越读越有味道,想象着他描述的是一棵怎样的松树?想着想着,我的兴致就来了,我试着画一下他描述的松树吧。正好家里有把扇子,我就随意在这扇子上画了画。”说完这些,先生停顿了一下,又喝了一口水,接着说:“现在年岁大了,明年就
90
了。脑子和手都不听指挥了,颜料也没怎么调,就用了原来画盒里的老颜料。你看看,觉得画得怎么样?”
我又仔细端详了一会扇面,说:“张老,您把李俊民心中和诗中的松都画了出来,把松的灵魂也给画了出来。”先生听后,浅浅地笑了笑,长长地望向窗外,久不做声。我静静地坐在先生的身旁,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先生以枯笔勾皴松干,以没骨绘杂石,以拙笔写松针,又以水墨染天空,不拘泥于形似,而求其灵魂。构图简洁空灵,匠心独运,高度地艺术概括使画面充满活力,让人仿佛透过这棵孤松如览万里江山,人间万象,也让人产生无穷感慨。
扇子与文人书画的结合,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它既是一种文化身份的象征,也寄寓着个人的文化情趣。
先生以诗入画,以画言志,诗画相融,有着文学的诗意和哲学的意念。是典型的学人画、文人画。
这幅《孤松图》也是先生一生的写照。他一生坎坷,但从未向生活低过头,这扇面上挺拔傲立的孤松,不正是先生自己吗?不正是他淡定自然、自强不屈的精神写照吗?这点点的新绿,不正是他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吗?这干净的画面,不正是他一贯的为人吗?
扇子因其特殊的形式和材质,难写难画。记得香江董桥先生曾说过,扇子欺人,画好画坏一画到扇子上最骗不了人。这把《孤松图》成扇,用笔古拙,设色清雅,书画相映,浑然天成,实乃先生神来之笔。
年近九旬的张颔先生,以谦谦君子的胸怀和高超的技艺,参以小写意的笔法,在这盈尺间从容自在地挥洒,挥洒出了一份风雅、一份斯文、一份旧时月色。
有些记忆,无论时间过去多久,它总是刻骨铭心。就像今天,我仍然能清晰地记着先生给我讲述他画松的情景,仍然能记得他那淡远和坚定的笑容,仍能记得我当时的激动和兴奋。
2019年11月5日夜于润雪楼
业务联系电话:15899791715
————中国书法网微信公众平台————
关注热点,传播最及时的书画资讯;
坚守传统,打造专业书画权威平台。
投稿及广告推广合作请联系:
廖伟夫 13510562597(可加微信)
QQ:19689887
邮箱:[email protected]
往期经典
(直接点击标题可进入浏览)
书画高清资料
起居何如——米芾手札高清全集
倾仰情深——赵孟頫手札高清大图全集
起居佳胜——苏轼手札大全
虽远为慰——王羲之传本手札墨迹十三帖
极感远意——黄庭坚手札大全
名家访谈
【对话名家】補砚斋访谈录
【名家面对面】系列专访之一 —— 石开先生访谈 (上)
【名家面对面】系列专访之一 —— 石开先生访谈 (下)
经典专题
《石渠宝笈》特展布重量级展品抢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