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陈忻儿童心理
发展心理学博士(康涅迪格大学),美国儿童发展研究协会会员,任教于私立文理学院(玛丽维尔学院),两个男孩儿的妈妈,著有《养育的选择》。在这里分享心理学的概念、理论、研究以及育儿实践,也分享两个孩子在美国的成长故事。养育路上,和你同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发现新西兰  ·  突发:大S流感去世,年仅48岁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陈忻儿童心理

“看得见的” vs “看不见的”

陈忻儿童心理  · 公众号  ·  · 2024-03-17 13:33

正文

注: 从心理解孩子2024年春季班招生已经正式开始,还有两个星期截止。 如果有任何问题,都可以给“诚淀”微信公众号留言咨询客服。


这个小故事,来自一个同学的作业。我们常常说,要看到孩子,要尊重孩子,但是,有时候我们不穿上孩子的鞋子,非但看不见孩子,还会自己感觉良好,觉得“理所当然”。


姚啊姚

记录一个 1 9 个月的小车迷

和大多数的小男孩一样,葫芦在快要 2 岁的年纪突然迷上了车,车标见过两遍就能记住名字,甚至能够根据宝马车独特的进气口和吉普车方正的外型而大老远就能一眼辨认。
周六带他去郊区玩,一路上看到了各种汽车,他就又开始了报车名的游戏。直到他开始问我:
“妈妈,车轮子呢?”
“车轮子在咱们座子下面呀,咱们坐在车里看不到,下车就能看到了”
感觉我的回答不是他想要的答案,他指着外面继续问我:“妈妈,大众滴滴(的)轮子呢?”
“哦!这辆车改过轮子,他的车和轮子都是黑色,所以你没看出来是不是?你仔细看,车轮子在转呢!”
他扭头,又指着一辆大卡车“妈妈,大卡车轮子!转转转!”
“是呀是呀”就在我以为这个话题结束了的时候,他又开始了
“妈妈,车轮子呢?”
我被他搞蒙了,我想不通,为什么一直问我车轮子。嘴上就开始应付着“葫芦想看车轮子是不是?想看什么样的车轮子呀?……”
但是他更急了,不停地在问“车轮子呢?车轮子呢?”
就在我一筹莫展,不知道如何回答的时候,我俯身想要捡起他掉下座椅的零食,一抬头,我发现尽管他坐在安全座椅上已经被抬高了一大截,但是从他的视线位置看出去,所有的汽车都被车窗拦腰截断了,只能看到车身,看不到车轮子!
我的天,所以我刚才都在回答些什么?! 🤦‍
“宝宝只看到了大卡车的轮子,看不到这些小汽车的轮子是不是?”
“对!”我终于从他脸上看到了满意的表情。
“那是因为车窗挡住了,这些小汽车都有轮子的,而且都在转转转!”
“葫芦没有(看见)车轮子转转转,葫芦(想要)看车轮子转转转!”边说,踏遍用手比划车轮转的动作
不能下安全座椅,也没有带汽车模型,我只好从手机里搜到了一个汽车行驶的视频,用手挡住车轮子,问他:
“葫芦看到的是这样的车车是吧!”然后把手移开,“其实车下面有轮子在转转转的!”
我已经做好准备他不会善罢甘休,但没想到他满意的开始冲着外面的车子说:“车轮转转转,葫芦看不见!”然后自己哈哈大笑起来。
这件事我想记录下来,就是为了提醒自己,要时时刻刻尽量站在宝宝的角度感受他的感受。


我的 # 随便扯开说几句 #


这位同学写的是一个很具体的例子,“要从孩子的视角看世界”,这样具体的例子能被我们理解而且觉察。那么,很多我们看不到的呢?

上次跟黄静洁老师做直播的时候,我说,我们不会要求还不会走的孩子走路,但是,我们会要求还没有自我调整能力的婴儿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哭不闹。这不是很奇怪吗?这些常见的问题,比如:明明跟孩子事先说好看电视看两集,要关的时候孩子却哭闹;明明说好了进商店不买玩具,结果还是闹着要;明明规定孩子玩好了玩具要自己收好,孩子却不自觉收拾玩具。。。等等。我一看孩子多大呢?才两三岁,或者三四岁。其实孩子没有问题。问题就在,父母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生活中很多父母对孩子的抱怨,都源自于此。用成人的能力去要求孩子的能力,用成人的行为去对标孩子的行为。。这是行不通的。

孩子会不会走路,是我们看得见的。但是,很多心理上的能力却是我们看不见的,这导致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和孩子现有能力或者发展现状不匹配。矛盾就在这里。

很多东西我们看不见,但是必须要注意;如果不注意,可能会造成很多问题,最终也影响了我们能看见的东西。

很多父母的提问都在描述我们能看见的东西,但是,父母不会描述我们看不见的东西。父母会说:孩子马上要上小学了,要让她好好学习了。每天都要完成计算 ,拼音,认字,古诗,练字等等。 但是,孩子每天都不能自觉完成,讲道理,她也明白为什么要做,就是做不到,要逃避,玩的时间比学的时间长。

我们说,幼升小的孩子大概5岁,玩的时间比认字背诗要多是正常的。5岁的孩子自我调整能力,计划能力,注意力等等都没有发展到父母所期望的那个程度。父母只关注这些能看见的东西,比如认多少字,能计算什么样的数字;但是,他们之前和现在都不关注孩子的自主感,价值感,成就感,兴趣,计划能力,等等,我们看不见的东西,那么,这些看不见的东西最终还是从看得见的东西上反映出来了。

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就是讲这个矛盾。

链接: 很多父母看重的东西,都必须建立在父母不重视的东西之上,这个矛盾怎么办?

今天我想再次强调,很多时候在我们迫不及待想要解决我们看得见的问题之前,最好用刚刚 姚啊姚 同学的故事提醒一下自己,有什么是我们第一时间可能没注意到的,再往深里挖一挖。顺便再提一个有意思的现象:父母来问问题,经常自己定义说,我们亲子关系还是蛮好的。但是,从他们描述的问题来看,我又觉得很矛盾。如果真如其描述,亲子关系是好的,那么,描述的问题在大概率上来说是不太会发生的。所以这也是一个需要父母自我反省的矛盾。

在另一篇文章里,我强调,大家在自己问出一些封闭式的问题或者简单问题的时候,比如我收到的问题:孩子厌学了怎么办?孩子爱打游戏怎么办?孩子爱哭闹怎么办?孩子不听别人的意见怎么办?等等等等。。。这样的问题别人是回答不了的,因为信息量太少。当父母有了这样的问题时,可以慢下一步,告诉自己说:好,我现在尝试从孩子的角度来看世界,我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里,我在一个什么样的评判里。。。父母再多走一步,打开自己思考的黑盒子,我写在这篇文章里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