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京师心理大学堂
京师心理大学堂,北师大心理学部出品,奉行“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心理学科普平台”的项目定位,努力将北师大心理学百年积淀奉献于社会,凝聚师生力量传播科学知识,让心理学走进千家万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京师心理大学堂

以前听ASMR助眠,现在通宵听ASMR…

京师心理大学堂  · 公众号  ·  · 2024-03-05 19:52

正文

作者 | 会飞的安琪拉


在本文开始之前,我想邀请你试听这一段音频。





如果你在听这段音频时,感到头皮与腰背发麻且十分愉悦,那么恭喜你——



你可能是一名 ASMR敏感者



什么是ASMR


ASMR?这个词听上去很像 AWSL(啊我死了)这一类的网络黑话。



实际上,ASMR 指的是 Autonomous Sensory Meridian Response ,即 自发性知觉经络反应 ,是人体通过视、听、触、嗅等感知上的刺激,在颅内、头皮、背部或身体其他部位产生的令人愉悦的独特刺激感[1]。



简单来说,就是一种很得劲的感觉。



(图源网络,侵删)



在某种程度上,ASMR有点类似于「恐音症」的对立面。



「恐音症」 是一种会对某种特定的声音产生恐惧心理的疾病,比如,手指刮黑板的声音、吃东西吧唧嘴的声音等等[2]。



(图源网络,侵删)



而ASMR,则是会对某些特定的感知刺激产生愉悦的反应,其中最主要的刺激是视觉刺激与听觉刺激。



先前的研究表明,ASMR一般由 低频、复杂 的声音 和注重细节的慢节奏视觉刺激引起[3]。常见的可能引起ASMR体验的视觉刺激与听觉刺激有:木块刮擦、轻语、敲击、书写等。



对于许多失眠患者来说,ASMR会给他们 提供一种愉悦且放松的心灵体验 ,帮助他们快速入眠。



因此,ASMR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互联网现象,无论是在国外的YouTube还是在国内的Bilibili等平台上,都活跃着一批优质的ASMR创作者。



(图源网络,侵删)



你可能也曾经在网上冲浪时看过一些ASMR作品,其中最简单的一种是一个人坐在屏幕前,身前放着一台收音设备,用许多奇奇怪怪的小东西(例如松果、音叉、水杯、鹅毛棒),不断地在麦克风旁制造一些独特的声音,这些能引起ASMR体验的声音被称为 “触发音”



(图源网络,侵删)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富有创意的ASMR作品,例如模拟化妆、模拟按摩、模拟剪发,甚至一些是带有故事情节的小剧场,都可以成为创造触发音的视频背景。



ASMR创造者们通过单调的、程序性的重复动作制造触发音,引导观众产生ASMR体验,出现类似 困倦、平静、舒适以及幸福的感觉



(图源网络,侵删)



长期以来,ASMR的助眠功效并未在科学上得到验证。不过近几年,一些心理学研究关注到并开始研究ASMR发挥的作用。



一些研究指出,ASMR具有神经生物学基础,未来有可能成为 传统心理健康治疗的补充



ASMR的好处


ASMR在互联网上已经流行了很长一段时间,但长期以来它的功效却一直没有得到证实。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聚焦于验证ASMR的功效。



/ / 1. ASMR带来的心理影


今年,一项研究对1,037 名成年人(18-66 岁)进行了在线问卷调查,评估他们失眠和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根据参与者的问卷回答情况,将参与者分为失眠症组、抑郁症组、失眠症和抑郁症组以及对照组[4]。



之后,研究人员在参与者观看ASMR视频前后分别通过量表测量了其当前情绪状况和觉醒水平。



结果表明,所有参与者在观看ASMR视频后都变得 更加放松,情绪也得到了改善 ,这种现象在对ASMR敏感的人以及患有抑郁症的参与者中尤为明显。




(图源网络,侵删)



/ / 2. ASMR带来的生理影响

在一项2018年的研究中,研究者监测了参与者在观看ASMR视频期间和之后的心率与皮肤导电率[5]。



这项研究发现,与观看非ASMR视频组相比, 观看ASMR视频的被试变得更加平静,心率降低,皮肤导电率增加



Beverley等人的研究则尝试从脑电(EEG)的角度验证 ASMR的助眠作用 [6]。



所谓脑电(EEG),是一种较为成熟的脑功能成像技术,是对神经活动的电生理测量。简单来说,这项技术通过在人的脑袋上放置电极放置,可以记录下认知活动中人的脑电波变化[7]。



当人处于不同状态的时候,人的脑电波也会有所变化。例如,慢波(<4 Hz)通常意味着人体处于深度睡眠。α波(8-12 Hz)通常在身体放松而大脑活跃时出现,而β波(16-31 Hz)往往出现在大脑活动更活跃的时候。



因此,通过检查观看ASMR作品时脑电波的变化,就可以推测ASMR的作用。



这项研究招募了14名有过ASMR体验的参与者和14名对照组参与者。研究者向这些参与者呈现了四个视觉刺激和四个听觉刺激,这些刺激中有一半能够诱发ASMR体验,而另一半却不能。同时,研究者持续监测着参与者的大脑活动。



(图源网络,侵删)



这项研究的结果是,ASMR刺激,尤其是听觉刺激,在对ASMR敏感的参与者中诱发了更多的 α波活动 ,但在对照组参与者中却没有发现。



研究者还指出,进入冥想与维持同样与α波相关,这为我们理解ASMR体验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一种接近于冥想的、放松的、类似“流”的意识状态 [8]。



(图源网络,侵删)



总的来说,ASMR确实具有一定的舒缓情绪、助眠放松的作用,可以用于失眠症与抑郁症患者的辅助治疗。但大部分研究者认为,ASMR目前暂时不能作为主要治疗手段。



不过,如果你只是一个需要放松心情的普通人,那么ASMR或许可以成为你心灵休憩的一片天地。



(图源网络,侵删)


ASMR的“三宗罪”


看完上文,你是否觉得ASMR妙不可言?实际上,ASMR除了能让人放松、助眠之外,还有“三宗罪”值得一谈—— 不适 恐音 免疫



/ / 1.不适


上文介绍的Beverley等人的研究还提到,观看相同刺激但之前未体验过ASMR的参与者 实际上表现出的是α波的减少 。这表明,可以引发ASMR体验的刺激会对那些没有经历过ASMR的人产生相反作用[7]。



研究者对这种现象做出推测,认为一种可能的解释是, 没有经历过ASMR体验的人认为ASMR刺激是奇怪的——有时甚至是令人不安的。 在这种情况下,α波的减少可能是因为被试变得更加紧张,或积极尝试将注意力从刺激中分离出来。



(图源网络,侵删)



/ / 2.恐音


另外,ASMR与恐音症的关系也值得我们思考。一些研究指出,ASMR与恐音症具有共同特征, 对经历过ASMR体验的人来说,恐音症的发生概率可能会增加 [9]。



虽然ASMR体验常常被描述为令人愉悦和放松,但许多观众也发现ASMR视频中包含的某些声音令人痛苦。这表明ASMR体验是一种 异质现象 ——不同的触发音对不同的观众来说,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在Janik McErlean和Banissy的研究中,多达25.3%的ASMR观众认为ASMR作品中“咀嚼东西”的声音让他们感到不舒服[10],而 咀嚼音恰好是恐音症的常见诱发音 [11]。



(图源网络,侵删)



/ / 3.免疫


即使你“侥幸”逃脱了恐音症,你也逃不过ASMR的魔咒——免疫。



免疫,指的是原本有ASMR体验的人, 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渐失去了ASMR体验



虽然目前还没有足够多的研究关注到ASMR的免疫现象,但在互联网的各个ASMR频道下,经常有ASMR观众在吐槽着自己对所有类型的触发音都“免疫了”。



一双没有听过ASMR的新耳朵是十分珍贵的。对老耳朵而言,ASMR带来的奇妙体验和助眠功效,仿佛真的随着时间逝去了。



(图源网络,侵删)



什么样的人更容易有ASMR体验?


综合来看,容易有ASMR体验的人很幸运,因为他们能体会到其他人不能体会到奇妙感觉,但同时,他们也更有可能患上恐音症。



那么,什么样的人容易有ASMR体验呢?



/ / 1.感官敏感性


一项研究发现, ASMR体验强烈的人往往具有更高的感官敏感性



研究者指出,“感官敏感性”实际上包括对源自外部的感觉刺激和身体内部感觉信号的处理[12]。



简单来说,与没有ASMR体验的人相比,容易有ASMR体验的个体更有可能受到外界影响,例如被噪音困扰;也更有报告身体状况的意识,具有更强的调节自己对身体、情绪和精神状态的注意力的能力。



/ / 2.人格特质


还有一些研究者认为,这可能与 人格特质 有关[13]——



一项样本为290名有ASMR体验的成年人和290名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对照组成员的问卷调查发现,在人格特质上,与对照组相比,有ASMR体验的人在 开放性和神经质 方面的得分更高,而 责任心、外向性和宜人性 水平得分更低[14]。



所以,如果你是一个开放性与神经质较高的人,不妨带上耳机试试看,说不定你就是流落在外的ASMR敏感者哦。(什么是开放性、神经质?→戳大学堂往期文章 《你是一个怎样的人?|「心灵海洋」大五人格》



(图源网络,侵删)



结语


综上,ASMR是一种十分神奇的体验。不过,ASMR虽好,也别贪多。不然,除了免疫可能很快到来,你还可能会陷入标题的处境——



“以前听ASMR助眠,现在通宵听ASMR……”



(友情提示:如果你听了文章开头的音频,出去的时候记得把音量调小哦~)



投票


学堂君

曾经有一张狗狗的图在学堂君朋友圈很火,图中是一只奔跑的白色小狗,配字是“没有困难的工作,只有勇敢的狗勾!”大家都很喜欢用这张照片来鼓励自己~欢乐是会传染的,心情不好的时候看到猫猫狗狗开心的样子,主人心里也会高兴的呀~



向上滑动阅览参考文献:

[1] Engelbregt, H. J., Brinkman, K., van Geest, C., Irrmischer, M., & Deijen, J. B. (2022). The effects of autonomous sensory meridian response (ASMR) on mood, attention, heart rate, skin conductance and EEG in healthy young adults. Experimental brain research, 240(6), 1727–1742. https://doi.org/10.1007/s00221-022-06377-9

[2] Wu, M. S., Lewin, A. B., Murphy, T. K., & Storch, E. A. (2014). Misophonia: incidence, phenomenology, and clinical correlates in an undergraduate student sampl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70(10), 994–1007. https://doi.org/10.1002/jclp.22098

[3] Swart, T. R., Banissy, M. J., Hein, T. P., Bruña, R., Pereda, E., & Bhattacharya, J. (2022). ASMR amplifies low frequency and reduces high frequency oscillations. Cortex; a journal devoted to the study of the nervous system and behavior, 149, 85–100. https://doi.org/10.1016/j.cortex.2022.01.004

[4] Smejka, T., & Wiggs, L. (2022). The effects of Autonomous Sensory Meridian Response (ASMR) videos on arousal and mood in adults with and without depression and insomnia.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301, 60–67. https://doi.org/10.1016/j.jad.2021.12.015

[5] Poerio, G. L., Blakey, E., Hostler, T. J., & Veltri, T. (2018). More than a feeling: Autonomous sensory meridian response (ASMR) is characterized by reliable changes in affect and physiology. PloS one, 13(6), e0196645.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196645

[6] Fredborg, B. K., Champagne-Jorgensen, K., Desroches, A. S., & Smith, S. D. (2021). An electroencephalographic examination of the autonomous sensory meridian response (ASMR). 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 87, 103053. https://doi.org/10.1016/j.concog.2020.103053

[7] Jackson, A. F., & Bolger, D. J. (2014). The neurophysiological bases of EEG and EEG measurement: a review for the rest of us. Psychophysiology, 51(11), 1061–1071. https://doi.org/10.1111/psyp.12283

[8] Barratt, E. L., & Davis, N. J. (2015). Autonomous Sensory Meridian Response (ASMR): a flow-like mental state. PeerJ, 3, e851. https://doi.org/10.7717/peerj.851

[9] Janik McErlean, A. B., & Banissy, M. J. (2018). Increased misophonia in self-reported Autonomous Sensory Meridian Response. PeerJ, 6, e5351. https://doi.org/10.7717/peerj.5351

[10] Janik McErlean, A. B., & Banissy, M. J. (2017). Assessing Individual Variation in Personality and Empathy Traits in Self-Reported Autonomous Sensory Meridian Response. Multisensory research, 30(6), 601–613. https://doi.org/10.1163/22134808-00002571

[11] Zhou, X., Wu, M.S., & Storch, E.A. (2017). Misophonia symptoms among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Incidence, associated impairment, and clinical correlates. Journal of Obsessive-Compulsive and Related Disorders, 14, 7-12.

[12] Poerio, G.L., Mank, S., & Hostler, T.J. (2021). The awesome as well as the awful: heightened sensory sensitivity predicts the presence and intensity of Autonomous Sensory Meridian Response (ASMR).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13] Eid, C. M., Hamilton, C., & Greer, J. (2022). Untangling the tingle: Investigating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Autonomous Sensory Meridian Response (ASMR), neuroticism, and trait & state anxiety. PloS one, 17(2), e0262668.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262668

[14] Fredborg, B., Clark, J., & Smith, S. D. (2017). An Examination of Personality Traits Associated with Autonomous Sensory Meridian Response (ASMR).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8, 247. https://doi.org/10.3389/fpsyg.2017.00247



作者 | 会飞的安琪拉

编辑 | 阿某

美编 | Zene

(本文由京师心理大学堂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