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耀行法师
在《增壹阿含经》卷12中,佛陀为弟子开示有三种福业。哪三种呢?布施为福业,平等为福业,思惟为福业。
经言:
彼云何名施为福业?
若有一人,开心布施沙门、婆罗门、极贫穷者、孤独者、无所趣向者,须食与食,须浆给浆,衣被、饭食、床卧之具、病瘦医药、香花、宿止,随身所便,无所爱惜,此名曰施福之业。
如果有人能很开心的去行慈善捐助,去帮助修行之人,贫困之人、孤寡之人、无家可归之人。在他们需要时,给予所缺之物。如以粥饭来充饥,以衣被来保暖,以床椅来休息,以医药来疗病,以香花来庄严,以房屋来留宿等等。
随自己能力而定,量力而行,无所吝惜。
这样的慈善行为就是“布施福业”。
经言:
云何名平等为福业?
若有一人不杀、不盗,恒知惭愧,不兴恶想。亦不盗窃,好惠施人,无贪悋心,语言和雅,不伤人心。亦不他淫,自修梵行,己色自足。亦不妄语,恒念至诚,不欺诳言,世人所敬,无有增损。亦不饮酒,恒知避乱。
复以慈心遍满一方,二方、三方、四方亦尔,八方、上下遍满其中,无量无限,不可限,不可称计。以此慈心普覆一切,令得安隐。
复以悲、喜、护心,普满一方,二方、三方、四方亦尔,八方、上下悉满其中,无量无限,不可称计。以此悲、喜、护心悉满其中,是谓名为平等为福之业。
平等为福业,比布施福业又深入一层。是以平等心来行“慈、悲、喜、护”。
自知爱惜身命,亦知一切众生都爱惜身命,平等心故而不杀众生身命。
自知爱惜自己财物,亦知他人亦爱惜各自财物,平等心故而不盗窃他人财物。以平等心行慈悲。常站在别人的立场看问题,将心比心。这样便喜好常行布施恩惠于他人,并且心中欢喜没有贪吝。于人语言和雅,不伤人心。
自知淫欲是堕落因,亦为他人不作堕落因,平等心故,不与他人行淫。自修清净行。
自己不愿被人骗,亦知他人也不愿被骗,平等心故,不说妄语骗人,不欺诳他人。
自知醉酒会失觉乱心性,平等心故,亦知不迷乱他人,故自己不饮酒,也不把酒予他人饮。
以平等心,心行等慈,自持五戒,亦慈护众生,不受杀、盗、淫、妄、酒。
先是对至亲至爱,进而扩展为身边朋友,进而扩展到陌生人,进而扩展到敌对人,最终平等慈心量广大如须弥,普覆一切,令得安隐。
对悲、喜、护心的行持也是一样。可謂心量有多大,福报就有多大。利益的众生越多,福报就越多。这便是“平等福业”。
经言:
彼法云何名思惟为福业?
于是,比丘!修行念觉意,依无欲、依无观、依灭尽、依出要。修法觉意,修念觉意,修猗觉意,修定觉意,修护觉意,依无欲、依无观、依灭尽、依出要。是谓名为思惟为福业。
此为比丘依教修“念觉意、法觉意、精进觉意、喜觉意、猗觉意、定觉意、护觉意”这七觉意,即七觉支,七觉分。
(1)择法觉分,能拣择诸法之真伪。
(2)精进觉分,修诸道法,无有间杂。
(3)喜觉分,契悟真法,心得欢喜。
(4)除觉分,能断除诸见烦恼。
(5)舍觉分,能舍离所见念着之境。
(6)定觉分,能觉了所发之禅定。
(7)念觉分,能思惟所修之道法。
佛说:此七觉意非常难明了。修此七觉意,一切诸法皆悉了知,照明一切诸法。亦如良药疗治一切众病,众生类所有疾患皆悉可除愈。犹如甘露食无厌足。这七觉意便是“思惟福业”。
为此三福业,佛说偈曰:
布施及平等,慈心护思惟;
有此三处所,智者所亲近。
此间受其报,天上亦复然;
缘有此三处,生天必不疑。
本文为腾讯佛学独家原创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