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分享的是金庸老先生在1963年发表的武侠小说《连城诀》,首发平台是在明报上连载。
谁还没有看金庸小说熬过夜呢?熬过一次谁能忍住不熬第二次呢?为什么那么多人那么爱金庸?
小书房自己是读金庸前没读过其他武侠小说,读金庸之后再看不上其他武侠小说。也可能是读第一本书的时候年纪太小了,初始化了自己对于武侠小说的默认口味:更会讲故事的没有那么宏大的历史视角,有历史观的写不出脑洞那么大的武功和各种奇奇怪怪的名字,有创造力的作者不一定有这种介于白话文和现代语言被用于武侠世界的搔到痒处的感觉,而文风对路的作者往往没有那么浪漫,于是,小书房个人读武侠小说就变成了,
不像金庸不行,像金庸也不行,不是金庸就不行。
每每感叹,老先生留下的作品还是太少了。
真是寂寞,孤另另地。只有消融了的雪水轻轻的流出谷去。
说回到《连城诀》。
这本书原名叫《素心剑》,我没去考证为什么后来改名了,但我们不妨给今天这篇小文加个粗俗的副标题,那就是“老实人狄云被操纵的一生”。
狄云蒙眬中只听到水笙抽抽噎噎的哭个不住,心中突然自伤:“她死了一匹马,便这么哭个不住。我活在世上,却没一人牵挂我。等我死时,看来连这头牲口也还不如,不会有谁为我流一滴眼泪。”
狄云本是个“乡下汉子”,没有大富大贵可是有自己敬奉的师父,有感情深厚的师妹,有平凡但属于自己的幸福。但无妄之灾还是会从天而降,师父杀了师伯畏罪潜逃不见踪影,自己遭诬意图逼奸妇人并且盗窃财物被师妹误解还身陷囹圄受尽折磨,多年后好不容易逃出来了又陷入江湖争斗…故事由此展开。
狄云从一个个的困境中逃出,又不断掉入下一个困境之中,这期间又不断夹杂着他所认为的世界里各种美好的崩塌,真实不断坍塌变成虚假。
狄云仰天大叫:“你们这些恶人,天下的恶人都来打啊,我狄云不怕你们。你们把我关在牢里,穿我琵琶骨,斩了我手指,抢了我师妹,毒死我丁大哥,踩断我大腿,冤枉我是采花淫僧,我都不怕,把我斩成肉酱,我也不怕!”
这种经历属实可怜,想一想都憋闷,书的前半段有点《基督山伯爵》那味儿,按理说后来也算是善恶有报,主人公的结局也情理之中,但是我读的时候年纪小始终无法共情。可是这本书的一些桥段,简直是我都童年阴影,不敢在看第二遍便做罢了。不如杀了兄弟,砌在墙里,人家兄弟阋墙,万震山可好,直接兄弟砌墙了。
多年后再次读来,终于稍解,问题可能还是出在狄云这个人物更像一个符号,在整个故事中更像是一个观察员而少有自己推动情节的地方。所见皆恶事,所遇皆恶人。最后作者强行给了他一个美好的结局,也算是给读者一个小小的安慰。
另一方面,书里的坏人太多太出彩了,我童年阴影之一的“南四齐”花铁干,至今仍然是我形容表面道貌岸然,内里毫无下限的人的代名词,而且更为形象。还有就是,六老师演的太好了(2004年的电视剧《连城诀》花铁干的扮演者是六小龄童)。
总之,《连城诀》里的恶人太“大”,善人太“小”,如此不完美的书,却是很多人心中的经典。
不知道在1963年这篇故事发布之前有没有相似的作品,但就我读过很多后来武侠或非武侠类的文学作品来说,每每涉及到描述人性之恶的时候,都会让我想到这本只有短短30万字的书。(可见童年阴影之深不可测)
世界上什么事情都能发生。未必一定好人运气好,坏人运气坏。反过来也一样,也未必坏人运气好,好人运气坏。人人都会死的,迟死的人也未必一定运气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