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夏萌主播的领读
亲爱的共读小伙伴们,昨天我们讲到了张爱玲与胡兰成的感情经历了许多波折,最终张爱玲伤心失望,与胡兰成干脆决断,恩怨两清。
除了个人感情的波折外,随着抗战的胜利,张爱玲在社会的处境也微妙起来,接下来她的生活又受到什么影响呢?作品风格会有什么变化呢?
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共读。今天我们的阅读目标是下编的前三节,对应本书第238到278页。
01
▼
结束铅华
抗战胜利后,张爱玲因为认识或打过交道一些任过伪职的人,例如胡兰成之流,受到社会舆论的抨击。言辞的声讨,更有不负责任的谩骂和人身攻击,她的处境可以想象。
因为有“文化汉奸”的嫌疑,张爱玲的卖文生涯也受了影响。
因为与胡兰成裂隙导致情绪低落,也因为不利的情势,她搁笔了。
从1945年8月起将近两年的时间,正处于创作高峰的张爱玲突然从文坛消失,没有发表一行字。
当她在文坛复出时,名字是出现在一家通俗文学刊物《大家》上,第一篇作品叫《华丽缘——一个行头考究的爱情故事》。
《华丽缘》的着力点仍是对中国人生活的“张看”,然而已经少了几分好奇,前面作品中的超然姿态消失了,与她背景之间更多了感情上的牵连,映现出她独有的中国情结。
文风上,《华丽缘》没有了她早先散文的洒脱、灵动与飞扬,议论减了几分从容论道的自信,叙述也有更多的迟滞、黏着,令人感到青春早逝,到了“结束铅华归少作,摒除丝竹入中年”的时候。
没有了周围的喝彩,从众人瞩目的位置上走下来,使她有更好的机会去体味普通人生活的平淡、实在、安稳,而在“过日子”中她似乎发现了更浓稠的人生味,一种更真实的人生。
这点在后面作品《童言无忌》、《多少恨》、《十八春》中都有体现,流露出作者本人对一种平时生活,对小民百姓拘拘束束的苦乐的认同。
《多少恨》是张爱玲的一个电影剧本《未了情》改写而成。
《末了情》由桑弧执导,饰演男主角宗豫的是当时最红的男星刘琼,退隐多年东山再起的陈燕燕饰演女主角家茵。
这是张爱玲编电影剧本的首次尝试,影片上映后很能叫座,她与桑弧的合作也相当愉快。
于是,她紧接着又写了《太太万岁》,是一出轻松的爱情喜剧。
与《不了情》的悲情调子相反,其中有更多的巧合、噱头、误会,看上去有更多编造的很静,但以人物情景更写实。
女主人公陈思珍忙着扮好一个合格的好太太形象,却弄巧成拙,受到很多误解,丈夫也移情迷上害人的交际花。故事的结尾,她临危受命吓退交际花的敲诈,使夫家转危为安,终于证明自己是货真价实的好太太。
电影本身并未刺激观众反应女性自我意识及处境,却能给观众另外一种心理上的平衡:剧中人物也一样有琐碎的烦恼苦乐,这会使人对平淡乏味的生活感到亲切,得到某种安慰吧?陈思珍是张爱玲前后近十个剧本中最值得玩味的人物。
02
▼
乍暖还寒《十八春》
1949年,国民党被赶出大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中国共产党人以空前的自信和气魄来改造人的思想,建立新的意识形态,把旧社会的人变成新人,使之成为新社会的一部分。到处都在开会,“批评与自我批评”,素来闭门不出的张爱玲也从公寓出来开会了。
1950年夏天,上海召开“第一次文学艺术界代表大会”,张应邀出席。
参加文代会对她来说是一种难得体验,会议的内容和氛围让她印象深刻,从这里比较明确的获取了这个时代欢迎什么样的作品的信息。
开会时正连载到一半的《十八春》写到后面时,她已经很识得“眉眼高低”地为那个苍凉的故事加进一点保护色。
《十八春》是张爱玲的第一部长篇,也是她最长的一部小说。在《亦报》上连载了将近一年的时间,之后又对小说进行大量增删改写,出了《单行本》。
这一次或许是不想引人注目,张爱玲给自己起了个笔名叫“梁京”。
《十八春》叙述男女主人公沈世钧、顾曼桢十八个年头悲欢离合的爱情经历。
小说第一部分写二人相识、相爱,直至定情的过程;第二部分建筑在一个精心设计的误会上——世钧误以为顾家远亲张慕瑾是自己情敌——交代二人误会的由来及消除。
之后进入了故事的转折部分:曼桢的姐姐曼璐(过去是舞女)为了笼住丈夫祝鸿才,居然设圈套让他占有了垂涎已久的曼桢,并将她禁闭起来。
最后经过一系列巧合,世钧误以为曼桢已嫁给张慕瑾,灰心丧气,与石翠芝结婚。曼桢为了孩子幸福嫁给仇人,后发现祝鸿才另有情人,决意离婚,带着儿子孤苦无告的生活。
张爱玲还在《十八春》里加进了一点“政治”佐料:书中一位人物许叔惠屡屡表示对旧社会、国民党政府的不满,后来去了延安,回来时人“更精神了”,原来顾影自怜的毛病也没有了,过着旧生活的男主人公在他面前很有几分自惭形秽。
这情节安排似乎要说明,年轻人只有过一种新生活才可以有出息、有作为。
故事的结尾,几个主要人物也都告别过去,到东北参加建设,个人感情的纠葛、恩怨也在新生活里消解了——张爱玲的作品还从来没有过这样给人希望的结局。这可能多少也是某种政治上的表态。
《十八春》让人觉得沈、顾二人的悲剧是恶人陷害加巧合事件捉弄的结果,与张在《传奇》中表露的悲剧意识正好相反,她的一贯信念是,人性的偏执、情欲的盲目注定了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毫无疑问,放弃这一立场是张爱玲为迎合大众胃口付出的最惨重的代价。
摒弃自我对严肃的艺术家不能不是一种痛苦,要想在迁就读者的同时不完全放弃自我,作家必须在一定程度上使自己具有双重身份。
张爱玲在《十八春》中因此徘徊于雅俗之间,在实践“要什么给什么”的许诺,同时,下意识地,也在寻找一些补偿。
03
▼
悄然出走
《十八春》发表后并未引起批评界的注意,按当时流行的批评标准,它还是一部不够格的落伍陈旧的作品。
尽管如此,《十八春》却拥有众多的读者,连载不多久,已经有了一大群“梁粉”,进入了社会中下层,文化层次较低的人也读得如痴如醉,单就读者数量而言,她的其他任何小说都不能与之相比。
《十八春》的成功使得读者和报纸主持人都热切期待作者的下一部小说。1951年11月初,张的新作《小艾》在报上出现。
《小艾》的篇幅比《十八春》短得多,只有五万字。
写的是女主人公小艾几十年的生活经历,她因家里贫穷被卖给席家当丫头,在席家挨打受骂,十几岁时被老爷席景藩奸污怀孕,后又遭席的姨太太毒打流产,“冤仇有海样深”。与排字工人冯金槐相爱结婚使她终于脱离席家,其后很多年在极艰苦的环境中顽强支撑着。
故事结尾在解放后,小艾感到世道变了,一切在慢慢变好。
此前张爱玲小说中出现的底层人物都是仆佣一类,小艾大体还属于这一类。
但张完全采取了同情的立场,把小艾写成有几分叛逆性的人物。小艾对席家的仇恨态度一直为作者强调,故事于是具有了反映阶级对立和控诉社会黑暗的意味。这显然也是张爱玲对“时代要求”的某种回应。
《小艾》脱稿不久张已经酝酿新的计划——悄然出走的计划。
使她生出离开祖国大陆年头的,无疑是生活中日益浓重的政治气氛。
共和国建立后一个接一个的政治运动令她有莫名的惊恐,以她的敏感多疑,总有不详的预感。
她的家庭出身,她在沦陷时期的经历、作品等等,随时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虽然那时似乎尚没有碰到大的麻烦。
事实上,撇开张爱玲对自己过去的顾虑不论,从非常现实的角度考虑,她也要走为上策了。
随着各项文艺方针政策的完满落实,甚至《十八春》、《小艾》这样的小说也落伍了。她已经找不到她的写作空间,即使她愿意写,这样的小说也未必找得到市场。
不管怎么样,张爱玲对上海,对她“补了又补,连了又连,补钉的云彩的人民”,对她那份要与之一起“沉到底…..到底”的中国的不舍之情也被惊恐惶悚的情绪抵消的差不多了。
自此一去,跨出了国门,张爱玲就再也没有回来了。
【结语】张爱玲后期的作品比前面相比,少了一些超然姿态,更多了一些感情上的牵连。新中国社会环境的变化时刻拨动她敏感的神经,在忧虑不安中,张爱玲最终选择了离开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祖国。
【今日话题】张爱玲复出后的作品你最喜欢哪一部?最喜欢哪个人物?
如果你喜欢今天的内容,可以在文章底部给我们留言、点赞。阅读好书,自我成长,相遇十点,读你每天!我们明天见,晚安!
主播:夏萌,十点读书会签约主播,在北方小城努力生活、小心追梦的姑娘。微信公众账号:夏萌叨叨叨,微博@夏萌萌不萌。
领读人:竹子蔷薇,85后高校教书匠,专栏作者,分享书籍电影,探寻人性心理,坚持文艺,坚持理性。公众号:竹子蔷薇(ID:zhuziqiangwei_li)
图片来源:电视剧《她从上海来》剧照,讲述了张爱玲的传奇一生。
查看45本十点共读书目合辑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入共读
▼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每日「共读签到」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