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楼市大嘴巴
敢说真话,会讲故事的新媒体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深圳大件事  ·  明天,深圳多路段临时管制!公交地铁也有变 ·  2 天前  
深圳大件事  ·  太遗憾!坐镇深圳主场,他们含泪谢场 ·  2 天前  
深圳特区报  ·  手机这个功能,慎用!警方紧急提醒丨飞阅深圳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楼市大嘴巴

哼!又想骗我去买房

楼市大嘴巴  · 公众号  ·  · 2018-10-12 17:50

正文

本文由公众号《学者刘璐》授权发布,并经作者同意进行了部分删节处理。


最近几天,房产从业人员特别是中介朋友们很嗨森啊。为什么呢?因为 10月7日央行降准了


网上开始流传一些段子,大概内容是

不管降准是什么提法,钱都会流入房地产,最大的受益者也基本都是房地产 ”,甚至还有以“ 房地产的救命稻草来了 ”为题的文章出现。



真的是这么回事吗?


为了把降准和楼市的关系说清楚,不妨先来做一个简要梳理。


简单说,2012年至今,我国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的降准,其中和楼市周期的关联性各有不同。



STAGE
0 1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2012年所处的第一阶段,楼市处于 2010 年开始的、以“限购和限贷”为代表的调控所带来的楼市下调期。虽然当时各地房价实际下跌很小,但成交量萎缩较为严重。

现在回过头来看,2012年国内的楼市行情,只能说是有点困难,但真算不上有多么艰难( 2012 年鄂尔多斯楼市“从单价 2 万到单价 3000 ”,只是一个值得警惕的个案)。 2012 年虽然在 2 月和 5 月两次降准,但累积幅度只有 1% 。结合当时的情况来看,这只能算是“毛毛雨”式的微调。

此后,在长达将近3年的时间里,存款准备金率再无变化。而这期间,楼市经历了微跌后的回暖,并在 2013 年开始上涨。之后又于 2014 4 5 月左右开始下跌。


可见,2012年的两次降准(如果加上2011年11月底那次就是连续的三次降准)对楼市的涨跌几乎没有影响。而这一阶段的楼市涨跌由其他更多种类的因素所综合决定。


STAGE
0 2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2015年所处的第二阶段,楼市所处的情况又有所不同。自从全国楼市于2014年4、5月开始普跌之后,那个冬天真的很冷。


和2012年不同,这一次房价指数有了明显下跌,而且一些城市的下跌幅度还比较大。这期间有房价指数下跌10%级别的城市。由于房价指数是一座城市行政区划意义上的均值,所以落实到“热点区域”,下跌幅度超过30%的也为数不少。此外,与2012年那次由于楼市调控引起的微调不同,2014年的这一次楼市下跌,在很大意义上是市场自发出现的下调,业内甚至出现了“楼市见顶”的提法。


在当时,不仅房价下跌、销售困难,类似项目烂尾、开发商跑路、甚至老板自杀这样的情况也都出现了。



于是, 在2015年2月初,上一轮楼市下跌周期最艰难的时候,央行开始降准了。而且这一降就是连续六次。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存准率累积下降了3.5%。而这一阶段降准的效果,对实体经济的提振和对楼市回暖以及随后上涨的作用都是非常明显。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2015年,整个政策面对于楼市几乎都处于一种利好的状态。放松限购、降低首付比例等各项举措,以及连续六次的降息,使得降准所释放的流动性具备流向房地产市场的现实条件。


STAGE
0 3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但2018年10月7日这次降准,显然和前两个阶段有所不同。


再次稳定了约2年之后,进入2018年,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一次降准和楼市的关系就更为复杂。


从2012年至今,我国楼市从整体上看完整地经历了两轮“跌—涨”的变化周期。严格说,当前正处于第三个周期的早期阶段。国内楼市总体仍属“高位运行”,目前还处在开始回调的初期。


当然,由于我国城市间楼市的分化及差异性,一些在2016年上涨过快的城市,在2017年就已经开始回调了。而另外一些前期涨得晚的城市自然回调也开始得更晚一些。


显而易见的是,在目前楼市的这个整体“点位”,特别是在不少城市的楼市库存还偏低的情况下,政策面没有任何需要刺激楼市上涨的理由。


这两年有100多个城市,累计加码了600多次房地产调控。仅在2018年的前8个月,就加码超过300次。目前楼市的调控力度没有任何要放松的迹象。因此,把本次降准看作刺激楼市的“救市”手段,在逻辑上是站不住脚的。


虽然本次降准1%的力度很大,但是本次降准所释放的实际流动性并非传说中的“破万亿”。降准所释放的部分资金用于偿还10月15日到期的约45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edium-term Lending Facility,MLF),这部分MLF当日不再续做。



可见,这和上一次的降准有类似的地方,一部分增量资金都是用于“还债”,属于“调结构”的一种举措。除去此部分,降准还可再释放增量资金约7500亿元。根据对央行解读的理解,这次新增的7500亿也主要用于对“小微创”以及民企的融资支持。


STAGE
0 4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进入2018年以来,自1月到现在央行已经四次降准(1月那次仅针对部分“达标银行”),而目前的存准率已经降到了14%(大型金融机构)和10.5%(中小金融机构)的水平。对比2007年1月那次“加准”之前的水平,当时大型金融机构和中小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都是9%。虽然当前大型金融机构的存准率水平比2007年初的水平还高一些,但是中小金融机构的存准率水平与当时相比已经非常接近。


作为参照,当时中国的外汇储备刚刚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不久,达到1.1万亿美元左右的水平。所以从这个对比来看,当前的存准率水平实际上已经稍显“偏低”。


2018年这几次降准“定向”的意味较为明确,除了传统的流动性注入功能之外,还特别强调“引导金融机构继续加大对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及创新型企业支持力度”。特别从最近两次的降准来看,替换MLF的“还债”意味较浓。可见,用降准资金替换中期借贷便利,在一定程度上有优化流动性供给结构的作用。


另据熟悉中国货币政策的业内人士表示,最近几年降准的使用虽然频率低,但是信号意义较强。联想到本次降准特别选在国庆大假结束前发布消息,稳定预期和提振信心的信号意义的确很明显。


有人担心这些钱最终还是会或多或少地流进房地产行业,从而导致房价继续上涨。但是和2015年完全不同的是,当前社会资金流向楼市的通道已经大大减少,而各地600多次调控政策对楼市所起到的“封堵流动性”的效果非常显著。就更不要说随着楼市自然地“高位回调”,一些地方的很多投机性购房需求已经逐渐减少,甚至消失了。


所以

眼下,做一个持币而观,谨慎挑选的购房者不失为一个明智选择,因为,买卖双方力量对比正在发生变化,买方市场正在到来。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