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美国大选前夕,SpaceX受特朗普之托,为美国飓风海伦尼受灾地区的车辆及居民提供免费卫星通信服务,保障灾区通信,特朗普在此后的胜选演讲中专门提及了此事,并盛赞卫星通信价值;
9月,吉利星座第三轨10星成功发射入轨,至此,凭借三个轨道面的30颗卫星,该星座实现了24小时全球90%区域的覆盖,中国商业航天企业首次面向全球用户提供卫星通信服务;
8月,摩根斯坦利发布SpaceX深度报告,预计2024年SpaceX收入可达130亿美金,同比增长54%,公司目前已经处于盈利状态;
3月,商业航天被首度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是继2023年年底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商业航天产业再度被提及,其定位也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变为了“新增长引擎”。
过去一年间,商业航天市场可谓风起云涌。
事实上,就在刚刚过去的12月17日,哈尔滨2025年第九届亚冬会官方指定用车交付仪式上,时空道宇宣布成为吉利亚冬服务车队航天科技保障伙伴,为亚冬会官方指定用车提供高精定位服务和卫星通信技术。
这家中国公司,成为了全球首家同时为亚运会、亚冬会提供服务的商业航天企业。
中国商业航天产业落地进程,摁下了加速键。
资本涌入,快速爆发
近年间,我国商业航天领域相关企业呈现爆发式增长。在一片萧条的投资环境下,商业航天成为了少数投资热门赛道。
根据公开数据统计,2023年,我国商业航天领域共发生融资约170起,合计披露金额超185亿元。
而根据企查查数据,过去十年间,我国商业航天相关企业注册量由2014年的1022家飙升至2024年的超过19.69万家;其中,2020年为增长高发期,全年注册2.02万家相关企业,同比增长103.85%。
但其实,中国商业航天产业的发展仅仅走过了十年——跟不少老牌欧美国家相比,这个起点并不算早。
从冷战时期到20世纪90年代,海外通信巨头,如摩托罗拉等,就着手开始了商业卫星通信产业的研发。2002年SpaceX成立后,更是在此领域不断深耕,并于2014年成立星链(Starlink)业务,向全球提供商业卫星互联网宽带服务。
不过,自2014年面向市场开放以来,我国商业航天市场开始稳步发展,尤其在2020年,国家发改委首次将卫星互联网纳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范畴,市场迎来快速爆发。
根据《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3年)》数据,2023年全年,我国共实施了67次航天发射,占全球发射总量的三成,仅次于美国的116发。
其中,26次为商业发射,发射成功率达96%;全年商业卫星研制发射120颗,占总数54%。
这表明,中国在商业航天领域的技术积累和产业链建设已进入全球领先行列,逐步推动产业向高效、低成本的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
与国家主导、科研为主的传统航天模式相比,商业航天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对于新技术、新理念的包容性更强,决策、研发和生产的流程也更加高效。
事实上,当前,商业卫星已经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目前,我国在轨的商业卫星已经超过350颗,广泛应用于通信、遥感、导航等多个领域。从出行导航到应急通信、从天气预报到电视广播,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似乎都有卫星的影子。
尤其是卫星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得偏远地区和海洋航行等传统通信盲区逐步得以覆盖,带来了更广泛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随着技术不断进步,低轨卫星的成本大幅下降,未来商业航天将更加普及,推动全球数字化发展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深化。
产业落地,全球加速
商业航天是一个典型的多领域、多学科、复杂交叉型产业。
从产业链上下游来看,商业航天行业上游包括商业基础设施与辅助产业,如地面站及设备、卫星制造、发射服务、保险等;下游则主要包括商业航天产品与服务,如卫星导航、通信、广播以及遥感观测等。
根据美国航天基金会数据显示,2022年,商业航天市场规模达4276亿美元,其中下游商业航天产品与服务收入为2880亿美元,占比67%。有相关机构预测,到2025年,我国商业航天核心市场的规模将超过3000亿元,加上关联市场,整体的年度市场规模可能接近万亿元。
正如上文所言,与传统的航天行业不同,商业航天企业的主要目的是完成商业闭环,成功实现盈利。
然而,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航天产业的技术门槛、安全运营要求之高人尽皆知。
时空道宇负责人告诉36氪,商业航天涉及复杂的技术开发,其研发和部署成本高昂,同时市场对低成本高可靠性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如何通过技术创新降低发射和运营成本,同时保证服务质量,是完成商业闭环的关键难题。
即便是行业引领者SpaceX也经过长达20年的探索和积累,直到去年11月其星链卫星互联网服务才实现收支平衡。而在此期间,不少商业航天竞争对手都因为长期亏损而陷入困境,乃至破产。
然而,随着卫星通信技术的不断成熟,商业航天的盈利模式逐渐清晰,尤其是在消费类应用的带动下,产业正在加速发展。
自2023年下半年以来,卫星通信迅速成为产业爆点,进入了普通消费者的关注视野。
目前,卫星通信是商业航天最清晰的盈利场景之一。通过卫星在空中组网来提供信号,“让天下没有连不上的网络”。
其中,手机与汽车成为了两大核心应用场景。
手机方面,自上世纪“星球大战”以来,摩托罗拉等通信巨头就曾不断投入移动卫星通信技术,当前,随着技术更加成熟,越来越多手机厂商通过在手机上前装芯片,实现手机直连卫星通信服务。
而在车载方面,功耗、续航、卫星接收能力都更强的汽车,则是卫星通信又一更广阔的市场。尤其是在自动驾驶和智能网联的背景下,车载卫星通信不仅提升了车辆在偏远地区的通信能力,也为未来的智能出行提供了稳定的技术支撑。
早在去年9月,时空道宇与极氪展开深度合作,基于吉利星座的核心技术能力,发布全球首款卫星通信量产乘用车极氪001 FR,提供双向卫星消息和卫星通话服务,首次实现航天产品车规级研发投产。
此后,极氪大部分车型如极氪009光辉版、极氪001、极氪007等和吉利银河E8,均可配备双向卫星通信功能。
早在2018年,李书福就战略投资了时空道宇,次年,时空道宇开启吉利星座的设计规划。
与马斯克旗下的SpaceX+特斯拉类似,时空道宇与吉利集团的深度融合,极大加速了商业航天技术落地车载的进程。
事实上,SpaceX落地特斯拉的速度可能还要再慢些。据星链软件开发师Julien Villa-Massone今年透露,SpaceX目前正在开发特斯拉汽车直连卫星相关计划。预计今年底,所有配备4G功能的特斯拉汽车有望获得基础性网络接入,带宽约为每150公里范围内共享18Mbps,可以用于应急通话。
车载卫星通信的研发并不简单,尤其是汽车行驶在极热、极寒、复杂地形等极端环境中。
以本次亚冬会中时空道宇提供的车载厘米级高精度定位服务和卫星通信支持系统为例。时空道宇负责人告诉36氪,由于亚冬会涉及大量冰雪环境,项目团队在开发初期面临多项技术挑战,包括:极寒环境下的设备可靠性、多种复杂地形对信号的遮挡与干扰、高寒区域服务实时保障等等。
为了保证系统在极寒天气下的稳定运行,本次所有设备采用低温耐受材料与低功耗设计,保证系统在零下40℃环境中仍可稳定工作;采用先进的信号抗干扰算法,在复杂天气条件下,如暴雪或强风中,确保信号传输的稳定性。
同时,时空项目团队还整合了时空道宇在低轨卫星通信、高精度定位和智能网联领域的核心技术,以天基、地基双链路的双冗余设计覆盖亚冬会场地,提供精准定位服务和卫星通信技术。
除了服务亚运会、亚冬会之外,时空道宇的脚步早已走出亚洲。
早在今年6月初,时空道宇就在中东完成了吉利星座首次海外通信商用部署测试,并与当地公司达成战略合作,为重要的石油和天然气产区,提供远程监控、数据传输和应急通信等服务。
目前,时空道宇已与多家海外运营商签约,结合市场需求,融合当地丰富的港口与农业资源,加速智慧港口、智慧农业等解决方案的落地。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航天产业,从来都是大国之争。全球大量国家与地区都不具备自主建设卫星星座、开展卫星应用的能力。
早在2021年星座规划建设初期,时空道宇就同步规划筹备了海外业务;这一战略布局充分考虑了全球市场的需求和行业趋势。
时空道宇CEO王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指出,当前,全球有94%的地方还没有信号覆盖。随着人类不断拓展空间的边界,征服沙漠、海岛、无人区,甚至探索星际旅行,我们的手机、汽车、飞行器都需要进行无处不在的数据连接。
摆在中国商业航天产业面前的,是一个巨大的全球化机遇。
“我们正像造车一样造卫星”
并实现商业闭环
目前,全球商业航天产业竞争焦点主要在卫星的轨道与频谱、造价与产能这几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