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学校2020年二期开学礼,我的演讲主题是《欢迎来到慢学校》。
认真做教育,要求是很高的,需要知行合一。
因此,要理解一个教育项目,最好的方法是了解它的创
始人,他的经历、他的方法、他的思想。
所以,先允许我做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
我在教育领域的经历相对简单:十几年,三次创业。
2004年,作为一名背包客,了解到自己徒步沿途的许多乡村学校非常需要外界的关注和支持,于是发起了“多背一公斤”,一个公益活动,鼓励每个人在旅行时背上图书文具,带给沿途的乡村学校。因为这个缘故,两年后,我辞了职,全职做起了公益。
2011年,在接触了越来越多的乡村学校和老师后,我意识到单纯的物资不能改变乡村教育,于是把设计引入到乡村教育中。我和团队把乡村学校急需的美术课、科学课、生活技能课等设计成一个个傻瓜式的教学工具包“一公斤盒子”,交给一个又一个乡村老师。
2017年,在母亲病重期间,我重新思考未来。我问自己一个问题:我现在做的,是我在二十年后依旧想去做的吗?最终,我决定放下原有的一切,重新探索。于是,便有了现在的慢学校,一个旨在培养更有觉知和创造力的终身学习者的社群。
在这些经历上,我看到了一个怎么样的自己?
我发现了三点。
首先,我是一个
追求事物本质
的人。有时候,这让我走得有点慢,甚至在一些时候,这会让我放弃一些别人看起来不错、但我自己认为还不够究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活动,例如我离开企业全职做公益、放弃了已经发展得声势浩大的公益活动转而探索教育产品设计、再到放弃了所有事业重新探索终身学习,这些行为在别人眼里都觉得可惜甚至难以理解,但对我而言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我的认识改变了,原来的事情对我不再有吸引力,真正吸引我的是事物的本质。
其次,我有一种
创造的热情
。我不满足于仅仅展示自己的渊博或聪明,更希望把我理解到的本质用一个具体的产品或项目表现出来,为这个世界带来改变。因此我创造了多背一公斤,创造了一公斤盒子,创造了慢学校。对我来说,我的学习是以创造为导向的,通过要创造的事物来组织我的学习、思考和设计。
最后,我是一个
关注内在
的人。从大概十四五岁开始,我就开始对自我完善、自我认知产生了兴趣,开始阅读心理科普和宗教著作。我从初二开始写日记,一直延续到现在。我还是一个不规律的长期内观者,从十四五岁开始打坐,虽然还没有形成每日的习惯。做慢学校也跟内在有关,我之前都是为别人而设计,设计公益项目或教育公益产品,虽然崇高,但时间久了就感觉到一种和自己内在的背离,并逐渐变成了一种消耗。两年前,我跟自己说,这一次我首先为自己设计,设计一个自己愿意终身栖身其中的学习空间。先让自己满意,再让一小群人满意,如此便足矣。
如果用一个词表达我对自我的追求,那就是
知行合一
。追求真知,但不满足于知,更追求用行动改变世界。
慢学校是一个终身学习社群。作为慢学校的一员,我们应如何理解终身学习?
首先需要建立对终身学习的
全局理解
。终身学习不仅关乎当下,也不仅关乎你眼前的职业、知识和技能。终身学习更关乎一个人的未来,它需要为学习者指明道路:
如何看到并走向未来的自己?如何成为那个你想成为的人?
在全局层面,终身学习是一个什么样的系统?由哪些力量所驱动?
我试着从自己的经历中寻找线索。
回看自己生命的轨迹,第一感是:它很跳跃。从IT行业跳到公益行动,跳到教育设计,再跳到学习社群。
但这或许才是人生的真实面貌,
人生如同河流,从来没有直道
。推动河流前进的是海拔和地形(阻碍),不管最终形状如何,河流总是从高处往低处流淌,总是要绕过障碍,回归大海。那么,推动我的人生之河向前奔流的力量是什么?我为什么要做出这些选择?
非如此不可吗?
经过思考,我发现选择背后不变的力量,那就是
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的愿望。我所做的,不管是多背一公斤,还是一公斤盒子,又或是慢学校,都在探索一种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方法。这种愿望,代表的是我的使命、价值观和世界观,它们对一个人来说,是相对稳定的。
如何解释我的不同选择呢?我的理解是,在“
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方法是什么?
”这个问题上,我的认知在缓慢地发生改变(平均7年一个周期),于是,当认知改变后,我就选择了不同的方法和路径。做“多背一公斤”,我相信简单的行动能带来去中心化的参与,做“一公斤盒子”,我相信“工具的创新”可以为更多人赋能,而到了“慢学校”,我相信通过人与人的连接与协作,能够创造持续的改变。
而方法和路径的选择,又决定了我职业选择,进而决定了我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所以,在二十年或者更长的时间上,三个层面的力量互相影响,并塑造了我的人生:
-
心灵层面
:使命、价值观和世界观
-
认知层面
:方法和路径
-
实践层面
:职业、知识、技能
终身学习的目的,就是看清自己的三个层面,并更明智地选择自己的道路。
如何实践终身学习?先从我最近被问到的一个问题开始。
前几天,我的朋友邀请我做了一次直播对话。在对话中,他提了一个问题:如何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我回应,对于创业者来说,不完美是常态。某位著名创业者说过,创业三年,顺利的只有三天。现实总与理想有落差,每天总会有层出不穷的意外和挑战,你努力十分,却永远不知道最终会收获几分……然而,创业了十几年,我也慢慢找到了一些面对挑战、帮助自己建立更好的个人支撑的方法,我把它们总结为意义感、进步感和支持感的建立:
-
意义感
。遇到困难时,尝试重新确认意义:
我做的事情,有什么样的长远意义?
-
进步感
。不和完美的自己或他人比较,而和过去的自己做比较:
我和过去的自己相比,有进步吗?
-
支持感
。拒绝孤军奋战、独自解决问题,多尝试与人沟通:
我可以找谁讨论并获得反馈?
遇到困难或迷茫的时候,我不断地应用上面的三个问题去思考,它们帮助我度过了许多难以为继的日子。
这三个方法也可以迁移到终身学习中。我把意义感、进步感和支持感总结成了终身学习的
三条行动原则
,这也是大家将会在慢学校体验到的:
意义感来源于长远思考
。你能想象的最遥远的自己是什么样子的?持续思考这个问题,你的注意力会逐渐从短期的、外部的潮流上移开,转而关注并看到自己内心的价值观,并发现自己的使命。
然后,用这个想象来指导自己当下的生活和选择,一切都会变得更加简单。
不用担心这个想象会改变。十五年前我对自己的想象是用公益来改变乡村教育,而如今却更关注每个人内在的转变。长远思考的价值不在于取得一个确定的结果,而在于借助持续的思考和反思,对个人信念进行反复锤炼。
进步感来源于快速而持续的行动迭代
。我们很容易因为长远目标所伴随的宏大和复杂而裹足不前,解决办法很简单,不要做超过三个月的计划。
当我们聚焦在短期计划,我们就更容易管理自己的目标,也更容易形成清晰的行动。
在工作上,我制定三个月的目标和成果,并以周为单位计划工作。在慢学校,我们以月为单位进行集体的复盘和计划。通过社群复盘,我们看到并分享自己的进步,我们的挑战也能获得伙伴的反馈和建议。
我们也鼓励大家把自己的每一次进步和调整记录下来,放到自己的个人共创板中。最终,它们将构成你的人生故事。五千里的河流,就是由这样一个个小决定和小行动塑造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