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岗位上的不凡坚守
当法槌敲击声在时光长河中次第响起,我们总能听见那些清越的回响。过去一年间,《采风周刊》循着法治中国的年轮,用文字拓印下全国法院50余位干警最动人的故事。他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宛若法治长河中的一颗颗星辰,闪闪发光,虽无声却有力。
我们在对去年报道的人物进行盘点与回顾的基础上,从中选取了9位典型代表,集中展现他们带给我们的感动和力量。他们岗位不同、地域各异,但都怀着同样的初心——以法为尺,以情为墨,书写着公平正义的篇章。
从上海静安区的“小白法官”白云,到河南濮阳的“公益志愿者”韦怀银;从江苏仪征的“司法先锋”边晓斌,到四川天全的“石榴籽调解”法官高玉丹;从内蒙古赤峰的“作家法官”牛占龙,到北京三中院的“法治匠人”郑吉喆;从安徽淮南的“调解能手”郝荣琦,到陕西宝鸡的“铁面法官”白明瑛,再到浙江衢州的“破产专家”王俪婧。他们,有人用耐心化解家事纠纷,让“烟火气”中多了一份温情;有人用爱心守护困境少年,为寒夜中的孩子点亮一盏明灯;有人用智慧破解难题,为濒危企业寻找重生之路;有人用坚韧应对复杂案件,为正义注入力量……他们的故事,展现着法院人在平凡岗位上的不凡坚守。
正是他们真实感人的故事,让法治温度有了具体的形状。当“全国模范法官”的绶带映亮斑白的双鬓,当结案数化作当事人舒展的眉头,我们才懂得:所谓正义,就是有人甘愿把一生淬炼成连接法条与人心的桥梁。
2023年12月14日,一场雪悄然覆盖了仪征这座宁静的城市。
江苏省仪征市人民法院那间靠窗的办公室再未亮起熟悉的灯光——该院常务副院长边晓斌离开了他守护了半生的天平。
这一天,边晓斌在执行现场勘查任务时,因公牺牲,年仅49岁。
“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这是边晓斌写在笔记本扉页上的一句话。边晓斌牺牲后,同事们从他办公室整理出了47本工作笔记,一字一句记录他兢兢业业、一心为民的日日夜夜。
扎根基层法院二十九载,边晓斌始终奋斗在执法办案、服务群众的最前沿。2016年,他响应号召投身援疆,将审判管理的新理念、新方法带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源县人民法院,不到一个月就走遍新源县大小乡镇,推动当地法院审判质效跃至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第一方阵。
在仪征,他更是为司法事业倾尽全力。某造船有限公司破产清算一案,历时多年陷入困境,边晓斌积极协调,拍板定调,最终促成破产财产以超过起拍价5000万元的价格成交,让258名职工和150余名普通债权人在春节前得到清偿。他关心年轻干警,推动简案中心改革,让年轻人快速成长;他心系群众,让“小五匠”们“伤有所保”,让工人们“老有所养”。
皑皑白雪覆盖了真州古巷的青石板。边晓斌的办公室里,年轻法官们翻看着他的办案笔记。窗台的水仙已绽放,像边晓斌的故事,飘洒缕缕幽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