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遇到挺多迷茫的读者来留言问类似的问题,那就是人到了一定年纪以后被裁员,到底该何去何从。
就像我们几年前在《
35岁是个坎,为啥到岁数就不想要你了
》里面说的一样。
多数人到一定年龄之后,都会面临职业竞争力走下坡路的苦恼。然而这里面能进体制,一直在一个岗位上工作到老的毕竟是少数。
可是这些人之前在公司工作了那么多年,中间也没做过什么生意。现在从头开始创业,可以说根本就不可能。
而且经济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多数普通人能做的行业基本上都内卷到极致。
商场里的很多店基本都是三个月一换,所有看似没啥门槛的生意想赚钱比登天还难。
五年前我们说《
看似没门槛的生意往往门槛是最高的
》,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一个没做过生意的小白从现在开始做生意的话,
可能还是把钱换成硬币去河边打水漂,会亏得慢一点。
我的理解是到这个年纪再规划其实已经晚了,临时抱佛脚想找到好的解决方案基本是不可能的。
这一点其实我们隔壁的日本是一面镜子,以前看过本书叫失业白领的职场漂流。
这本写日本白领失业的书里面,其他内容都没啥参考意义,有用的只有一句话,那就是人脉和关系。
日本那边人到中年失业之后还能找到不错工作的,基本都是通过自己早年经营的关系网。
自己经营的关系网还不错,里面又有人不断给推荐还不错的新工作,人到中年遇到职场向下漂流的概率就会小很多。
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么人到中年在职场不断向下漂流,日子越过越惨不得不转向体力活谋生,基本就是常态了。
这点在国内其实现在也是差不多的情况,多数普通人到了一定年纪职场向下漂流之后,只能做点以前不愿意做的工作。
以前不是有句话说嘛,很多普通白领到了一定年纪的归宿就是三保,保安保姆保洁。
倒不是说这些职业不好,但是对于多数人来说,从之前的小白领转向做这类体力劳动,心理落差其实还是蛮大的。
其实不止是快到中年的人需要提前规划,就是那些还在读书的孩子也是需要提前规划的。
如果孩子读书有一定的天赋,那么应试教育的路还是要继续走,毕竟学历是一块敲门砖,也是很多企业招聘的门槛。
可能对有钱人来说,通过应试教育拿到个学历不过是他们诸多敲门砖中的一块。
这块敲门砖不行的话,他们还可以换块砖,毕竟咱这家里又不是没那个条件。
但是对于多数普通人甚至啥都没有的穷人来说,可能是他们手里为数不多的敲门砖。
他们手里确实也没其他敲门砖可以换,所以如果有读书天赋还是要拿到这块敲门砖别放弃,这对他们已经是比较公平的上升渠道了。
有时候觉得现在的小朋友确实读书很辛苦,而且也越来越卷,但遗憾的是这里面只有少数能卷出头,大多数只是贡献分母。
因为好的就业岗位不是教育或者那张文凭给你的,而是经济增长以后创造出来的。
经济增速慢下来以后,好的就业岗位越来少,但是每年毕业的存量大学生却越来越多了。
在整个就业市场供给不断增多,需求稳定甚至减少的背景下,所以越来越卷是必然的。
所以如果家里有条件的话,除去应试教育这块之外,其实可以鼓励孩子从小发展一些兴趣爱好。
我自己身边有不少条件还过得去的家庭,现在教育的角度是越来越实用 。
有的家庭可能是在各种尝试培养爱好,有的家庭则是在培养生意思维。
所以会看到有的小孩家长在培养兴趣爱好,有的小孩会去暑期摆摊体验怎么赚钱,有的用压岁钱去炒股票,有的甚至还会剪视频做账号。
这些事情其实也不一定能做出什么成绩来,但是这种寓教于乐的教育从小培养了思维习惯。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并且坚持做下去,能做出成绩的概率会大很多。
其实很多人一生比较悲惨的是,从来都没找到什么感兴趣的事,自己每天都很迷茫只能混日子。
人如果能找到自己热爱的事情,不管这个事情和工作还是生活有关,都是非常幸运的。
如果你喜欢的事情做出点成绩,正好又能变现养活自己,那你就更加幸运了。
当然如果没条件那也没啥办法了,很多事情就是受到客观条件限制的,也没办法强求。
不过个人觉得未来经济增速慢下来以后,未来可能不走挤独木桥的应试教育而是发展一个兴趣爱好,也还是能过上不错的日子的。
因为从各国的发展规律看,经济增速快的时候机会多,人们天天忙于赚钱。
等经济增速慢下来之后,很多人就不会像经济高速增长期那么浮躁,因为整个社会的机会少了。
这个阶段,大家都会去找寻和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也愿意在上面花点钱。
其实不光是我们国家,从国际上的经验看,各国的趋势都是基本类似的状况。
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经济增速逐步慢下来之后,就会进入物质需求放缓,精神需求增加的年代。
这个年代最大的特点是:市场上大多数消费品产能是过剩的,大家竞争的手段就是拼价格和性价比。
日本在经济增速放缓以后,很明显的趋势就是性价比产品崛起,很典型的例子就是优衣库和十元店。
在供给过剩的情况下,对于商家来说是竞争越来越激烈,利润越来越薄了。
对于普通人来说是钱越来越难赚,想积累财富越来越难了,但是吃穿用度也并不是很贵,手里也能结余一部分钱了。
这个阶段努力拼搏也没办法获得更高的回报,那么就不如停下来享受,所以精神需求变成了刚需。
因为手里的钱有限,太贵的东西也消费不起。但很多个性化的东西,略微省一省还是可以消费的。
所以这个阶段我们看到,各种小众的爱好市场开始井喷式爆发,需求变得越来越大。
这两年很明显的一个趋势是,不少人都喜欢手办,这玩意就是花费不小的东西。
不是有句话叫“宅男一面墙,内环一套房”嘛,可见手办这东西价格是不便宜的。
除此之外还有潮玩、文玩、渔具、罗汉松、建盏这类东西,不少中年男人都在上面会花不少钱。
事实上人在每个阶段都会有不同感兴趣的东西,能让大家感兴趣又停不下来的就是好生意。
就算你没啥兴趣爱好,只是动手能力强还会拍视频。那么去好好学个木匠也能通过卖木制品、搞装修或者教别人木工课过上不错的日子。
其实总结一下的话,你会发现多数人的人生基本就是按照三种商业模式往下走的。
要么卖产品,要么做内容,要么提供服务。卖木制品就是卖产品,搞装修算是做服务,教人木工课应该算是做内容。
你说走上面这些路需要很高的学历么?其实并不需要,但需要你动手能力强或者有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