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房地产投资融资俱乐部
房地产投资融资俱乐部定位于地产资讯、地产投融并购合作;财经股市政策解读、是影响力最大、用户最多的地产自媒,已开通百万股票群, 也请您关注投资融资俱乐部公众号:tzrz888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财宝宝  ·  回顾一下春节-20250207221212 ·  昨天  
财宝宝  ·  缩表=穷了 -20250205223512 ·  3 天前  
财宝宝  ·  还能这样啊? -20250205120525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房地产投资融资俱乐部

利率普涨、库存锐减,但一切已成定局,讨论房价涨跌无意义!

房地产投资融资俱乐部  · 公众号  · 房地产  · 2017-10-13 23:57

正文

节前国务院常委会决定,采取减税、定向降准等手段,激励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看到降准这两个字,有的人第一感觉就是货币放水和房价上涨,事实果真如此吗?


国庆前,在国常会上喊话“降准”,有人就以此为题,大喊货币放水终于来了。


一提到降准,有些人想到的就是放水,接着想到的是房价上涨,可问题是房价真的会涨吗?


国庆前,才刚刚迎来楼市限售范围扩大,防止价格上涨,如果把总理喊话“降准”解读为促进房价上涨,这就太低估我们领导的智慧了。


事实上,这次的“降准”是“定向降准”,不是大放水;而房价这件事已成定局,再讨论涨跌已无意义。



定向降准非降准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我先做点金融常识的普及。


这次国常会提到的“降准”并不是放水的那个降准,而是“定向降准”。


首先,大家平时理解的“降准”是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的简称,主要作用是释放流动性,这种降准是大放水,是大面积的流动性释放。


那为什么会有“存款准备金率”这东西存在?


我们平时把钱存在银行,而银行是靠存贷款利差吃饭的,所以银行会把这些钱向外贷出。但这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如果我们突然把钱取出来,银行没钱怎么办?


所以,银行不能把钱都向外贷出,需要留下部分的钱,用来应对民众大量取款的情况出现,避免造成挤兑。


这部分留下的钱就是存款准备金,这些钱占存款多大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为了保证这部分留下的钱不会被银行私自挪用,按规定是要放在央妈那里的,让央妈代为保管,其实就是相当于把这部分的钱冻结住了,“降准”就是把“冻结”住的钱放出一些出来。


打个比方,原本每100元存款需要放20元在央妈那里,剩下80元可以投向市场,降准后,则只需要放10元在央妈那里,有90元可以投放,市场是不是就多了10元流动性。


降准后,央妈那里多出来的存款准备金就会向市场释放;同时,既然存款准备金率下调,民众后续在银行的新增存款作为准备金的就不用那么多了,这样一来,银行可以拿出更多的民众存款用来放贷。


现在大家知道了吧,降准增加了市场上流动的钱的绝对数量,而且在货币乘数的作用下,这些钱会被放大很多倍,最终结果是市场上流动的钱会更多,形成放水效应。


那国常会提的定向降准又是什么?


定向降准就是在特定的方面降低存款准备金,注意哦,是“特定方面”哦。


就像“房贷加息”一样,也就是定向加息,只是提高了房贷利率,可不是“全面加息”。


这次的“定向降准”,是对单户授信5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经营性贷款及农户生产经营、创业担保等贷款增量或余额达到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实施定向降准。


只有针对小微企业进行贷款的商业银行才能定向降准,而且还要达到一定的贷款增量或余额比例,其他的别想了。


言下之意,由于加了很多前提条件,“定向降准”是不可能造成大放水效应的,更不可能因此推高房价。


此降准非彼降准,别被人忽悠了。


定向降准的目的



其实,我想说,“定向降准”并不是新的政策,早在2014年就已经提出来了。


这次只是在原基础上扩宽政策的范围,把对个体工商户经营性贷款和创业担保等加入定向降准范围。


只是现在提出定向降准,时间点确实很特殊,既是大会前夕,又是在发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一文之后。


但本质的原因,其实就是因为今年国家金融系统去杠杆,信贷一直是收紧的,小微企业贷款比较难,加上环保整治,很多小微企业因生存困难被迫关门。


结果人心惶惶,不知所措,不少企业陷入困境。


这就有违去杠杆的意义了,如果小微企业都被迫关停了,就会影响社会稳定。所以,这个时候需要稳定人心,通过释放一点利好来帮扶小微企业。


当然了,央妈定向降准,也可以因此扶一把商业银行,毕竟有些商业银行现在坏账也不少了,需要多点资金来周转。


所以,定向降准跟房价没毛线关系。


当然了,这些因为定向降准而手头又多了一些钱的商业银行,会不会拿着这些钱又放给房地产呢?


这个就难说了,毕竟银行跟房地产行业千丝万缕的关系。 但要说因为定向降准而直接刺激房价上涨,那是扯淡。



房价未来的真相



既然都已经扯到了房价,那房价未来会如何,其实现在这个节点讨论房价涨跌已经没意义,因为楼市已经进入了实质意义上的“冻结”状态。


首先是去年国庆前后开始,十几个城市步调一致地开始出台限贷限购政策,这里面包括了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


我记得当时我写这篇文章时,用了一个词语,叫“楼市涨停板”,就是楼价冲高了一波,得缓一缓高位横盘,然后再继续收割。


而去年国庆那一波楼市调控开始,持续至今,没有丝毫松动。唯一的区别是,不同的城市出台这些政策的时间顺便有些差别。


毕竟每个城市去库存的进度不一样,当地的民间资金购买力也不一样,政府的财政收入也不一样,这些因素都是造成楼市调控政策实施有先后的核心因素。


以这样的节奏,全国各地实施楼市调控至今一整年,可以说一线城市以及今年初暴涨之后的重点二线城市,以及一线城市的郊区,已经几乎冻结了。


接下来其实就是三四线城市,以及更偏的地方,这些地方的房价或许还会涨,毕竟这些地方的政府财政和商业银行烂账更多,得把库存去掉一些,才能保证房地产、银行和政府的利益最大化。


但我估计这些三四线城市明年房价也是会停下来的,如果市场依然疯狂,政府也会实施更严格的调控政策。


政府为什么要实施这么严格的调控政策?


因为大家都是韭菜了,一次性割完了,还玩毛线啊,财政收入都无法保证了。而且理论上民众加杠杆过高,风险也跟着大,还是要控制。


其实每一次的楼市调控,都是在不断筛选购买人群,是对资金存量的筛选,是在不断割“长得比较高”的韭菜。


所以,大家想想,如果以这样的方式演绎下去,房价会跌吗?


不会!因为那些限贷限购、限价限售……各种限制,等于是在冻结楼市,冻结了就等于成交量直接下滑,甚至很多是无法成交的。


我们学经济学的人都知道,无法交易的东西还能叫“商品”吗?显然是不能的。没看到现在都不叫“商品房”了吗,都叫“不动产”了!


既然以后无法交易或者非常难交易,你现在去讨论涨跌还有什么意义,涨了你也卖不了,跌了你也卖不了,房子以后真的就只是拿来住的。


当然了,如果没房子的,又有能力买而且想买的,别犹豫直接买,不用等。但是投机投资的那种,就不要进去套牢了。


到了这个节点,不要再去讨论房价涨跌了,一切已经成定局。我之前讲过,哪怕涨跌20%~30%又如何,像一线城市你还是买不起。


房价也不会崩盘,因为房地产税在路上了!


延伸阅读:楼市的博弈


楼市正在博弈,一头是金融市场细水节流,另一头是住宅市场如饥似渴,大房企的激进扩张、购房者的亢奋彷徨、政策走向的扑朔迷离,三者角力,会有怎样的变数?


市场已到转折的关键时刻,或存在三个疑问:


去杠杆,监管是否用力过猛?

去库存,供应能否触底反弹?

抑泡沫,房价会否明降暗升?


我们试图解答这三个问题。





去杠杆,监管是否用力过猛?


继北京多家银行上调首套房贷之后,郑州、杭州和南京也迅速跟进,而且力度更大,南京更是遭遇利率上浮30%的二手房贷,全国首套房贷平均利率已突破5%的上浮标准。


这让许多购房者叫苦不迭,开发商的折扣、政府的限价给予购房者的优惠最终都被银行吃了去。

但央行对此表态支持。


央行的态度无疑是极具深意的,毕竟房地产的兴衰与金融政策紧密相连。


1.1 按揭贷款增速已近“零增长”


央行为什么表态支持?难道央行不知道利率上浮一定会导致贷款人减少、贷款余额下降?一定会导致房地产成交缩量、市场下行?


其实,贷款额度与利率的变化反映了央行的逻辑思维。


去年2月,周先生说:“居民部门加杠杆的逻辑是对的”,直接促成了去年居民部门的杠杆率明显提升,居民部门杠杆率(住户贷款/住户存款)从34%上升到41%,而今年又上升到46%。



去年,央妈让大家买房,无疑是十分正确的。买到的客户都赚到了,直到现在,房价看似依然是跌不下去的势头。


今年呢?


今年3月,周先生又说:“预计今年住房贷款还会以相对较快的速度发展,但确实要适当平衡,随着政策调整估计会适当放慢”。


所以,按揭贷款增速就迅速放慢了脚步。



事实上,去年按揭贷款增速就已逐步回落,而今年以来开始急速下降,8月增速仅为2.4%,已经接近“零增长”区间,也导致住房销售增速明显回落。


不过,房企的定金和预收款增速与按揭贷款增速出现了并不一致的走势。这是因为开发商被迫提高首付比例,甚至要求全款到账。


由此,定金及预收款增速的相对平稳对冲了一部分按揭贷款增速的下降,不然的话,销售金额增速必会大幅下降并进入负增长区间。


武汉叫停“全款购房可优先选房”,无疑是对房企试图提高定金及预收款比例的一个沉重打击。


当然,不止是地方政府的姿态越来越靠拢中央决策,银监会与央妈的态度也是高度一致地配合“抑制资产泡沫”目标的。


GSQ今年3月也曾表态:“尽管总体来说,居民部门的杠杆率不高,但增速需要引起关注”。


由此可见,中央JRJG部门的态度非常明确,居民部门的杠杆率应该逐步下降,以适应经济去杠杆(ZF部门、企业部门、居民部门均要去杠杆)的要求,一方面通过控制银行贷款额度过度投向居民部门(购置房地产),另一方面通过提升利率来抑制居民贷款、进而为房贷降速。


1.2 消费贷并没有过于异常


最近,金融监管机构又开始严查短期消费贷款投向房地产,同样也是控制金融过度投向房地产。


从央行数据可以看出,住户短期消费贷款增速明显上升,与中长期消费贷增速下降并不匹配,事实上,也确有借短期消费贷款用于中长期购房的现象。



不过,短期消费贷款增长其实并没有明显的过于异常。


短期消费贷的大额项目主要是装修贷款和汽车贷款,中长期消费贷款主要是购房贷款,从短期消费贷与中长期消费贷之比来看,二者之间的关系基本恒定在0.238-0.28之间。



从今年8月的数据看,短期消费贷与中长期消费贷之比为0.268,虽然高于春节期间的0.238(在此期间,借贷装修比较少),但低于2015年平均值的0.273。


据此推断,短期消费贷用于购房可能只是出现在房价过高的少数城市,这是因为这些城市首付比例较高、自有资金不足、贷款额度收紧、放贷时间过长而导致的贷款动作变形。


相信清理短期消费贷进入房地产市场也只会在少数热点一二线城市。


尽管如此,这依然是一个信号,规范意味着短缺。


这意味着“短债长用”的短期消费贷款违规现象已经纳入治理之中,短期消费贷款额度一定会下降,进而也会影响房企资金回笼,进而放缓销售速度。


以JRJG部门的眼光来看,贷款额度下降有助于为房地产市场降温,有助于居民部门的杠杆率下降,也符合“经济去杠杆”的政策要求。



显然,央行和YJH的表态,说明房地产市场“钱紧”的态势会延续下去, 钱紧钱贵才是为楼市降温的大杀器。


但是,贷款额度下降过快必将引发房地产下行趋势,导致市场震荡,并不符合“既要抑制资产泡沫、又要防止大起大落”的“防大落”风险控制要求。


因此,我们预判, 今年按揭贷款增速将维持在“零增长”上方,也就意味着这既是“防大落”的政策底,也是房地产市场软着陆的可控线。


1.3 资金池子里的水快速下降


上游贷款的水龙头在拧紧。


下游存款的阀门放水却很快,居民储蓄已经大幅下降。


8月末,全国住户活期与定期存款减去短期与中长期消费贷款的净存款余额为34.45万亿元,比2016年3月最高峰值38.65万亿元减少了4.2万亿元。假设按此速度,只需8年时间,居民储蓄将被消耗殆尽,显然这是不现实的。



去库存,供应能否触底反弹?


从整体数据上看,楼市去库存已经完成。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全国住宅待售面积自去年8月以来持续负增长,从2016年1-2月的4.66亿平米下降到上个月的3.32亿平米,按今年月平均销售面积1.068亿平米计算,全国住宅待售面积库存仅能满足3个月的去化周期。



2.1 库存趋于普遍性不足


是不是就没有房子可售了呢?


当然不是,还有很多未取得预售许可证的在建项目。


如果我们以新开工面积减去销售面积作为潜在库存(已开工未销售面积),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可以发现,2015年之前,新开工面积均高于销售面积。而今年以来,新开工面积与销售面积基本相当。



显然,当新开工面积持续低于销售面积时,库存一定是不断减少的。换句话说,2016年以来库存是减少的,现有库存只是2015年之前的结转留存面积。


而今年1-8月的新开工面积与销售面积基本相当,恰恰说明“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开发商们已经集体加大了新开工。


当然,去库存的分化依然严重,从各省2005年以来累计的新开工面积减去累计销售面积来看,大部分省市库存量已经明显下降,库存去化周期大多是在10个月以下。同时,也有城市,库存去化周期在20个月以上。



如果按照可销售面积大致相当于项目新开工面积的80%计算,去化周期将更短。


一二线城市的住宅库存短缺无需多言,如果限购限贷稍有放松,库存将如秋风扫落叶一般所剩无几。


近日,重庆、南昌、西安、长沙、南宁、贵阳、石家庄等6个城市发布限售令,印证了其库存不足导致的楼市升温,调控升级加码在所难免。


限售政策既可以驱离投资者、将投资锁在楼市,满足了中央政府防范系统性风险的要求,对改善型需求和自住型需求影响甚微,也兼顾了地方政府担心市场下跌的顾虑,这种政策微调最符合地方政府的心思,所以全国实施限售的城市已近40个,超过限购城市36个的数量。


不过,限售的同时却也减少了二手房住房的供应,并抑制了出售二手房转而购买新房的需求。


2.2 地价趋向普遍性上涨


三四线城市的住宅库存也在下降。


近三年来,三四线城市住宅用地供应逐年减少,在大量停建保障房安置房、同时保障房拆迁安置房货币化的政策推动下,原有库存明显去化,库存周期大幅下降,也导致今年地价快速上涨。


三四线城市平均地价已经接近翻番。



地价上涨已成星火燎原之势,在越来越多的三四线城市不断爆出高价成交宅地。


而且,无论我们采取什么样的出让土地形式,熔断制也好、竞自持也罢,似乎都无法让地价下降。


指责房企抢地显然是不公平的,房企不抢地就拿不到地,抢地就必定价高者得,“价高者得”作为土地招拍挂制度的核心要义,地价越来越高是必然趋势。


当三四线城市地价高涨、房价不限,住宅产品必然趋向于高端改善,进而导致房价上涨、需求减少、成交量下降。


很多三四线城市房价也出现了快速上涨,“地价推动房价上涨”的逻辑在一个又一个的三四线城市不断复制,也印证了我们过去所说“三四线城市去库存的两个逻辑:一是减供应、二是涨房价”。


地价与房价互相作用,就像两脚泥、互相蹭,越蹭越高。


这些三四线城市正在复制去年一二线城市楼市火爆、地市疯狂的景象。



如何才能抑制这种火爆与疯狂?


今年4月1日,住建部与国土资源部发布的联合通知已经很明确的要求:“供不应求的城市要增加土地供应直至显著增加,供大于求的城市要减少土地供应直至暂停土地供应”。


换句话说,追求“供应平衡”的市场化手段才是最终解决楼市难题的供给侧改革题中之义。


那么,库存已然不足,会不会增加土地供应呢?


2.3 土地供应趋向普遍性减少


两周前的微信文章中提到:三四线城市已经分化为五类,它们几乎不约而同地先后出现或者将会出现土地供应减少、地价快速上升的局面:


①   完成去库存的城市

②   正在去库存的城市

③   通过拆迁制造需求的城市

④   尚未觉醒和被发掘的城市

⑤   都市圈中小城市已经或者都将受限


这背后的逻辑其实已经十分清楚,减少土地供应,可以促进地价上涨,以较少的土地资源换取并不减少的土地财政,这不是上上策吗?


更何况,三四线城市大多数属于人口净流出,需求也将逐步下降,在经历了去库存战役,三四线城市也不可能再大量增加土地供应而使得自己再次陷入“去库存”的泥潭。


最近,国土资源部发布消息:“2017年,在报国务院批准用地的106个城市中,11个城市利用存量土地进行开发建设,未申报新增建设用地”。


虽然国土资源部没有公布哪些城市未申报新增建设用地,但可以想见的是,这些城市未申报新增建设用地 恰恰印证了我们所说“大城市进入限制性发展新周期 ”的“五限”之一:限制土地供应增量。



没有增量,仅靠存量的城市更新,未来的住宅用地将接近于“零供应”,毕竟,很少有哪个城市拥有大量可以快速更新的存量土地。


同时,95个申报用地的城市中,国土资源部还对16个城市新增建设用地规模进行了“腰斩式”的核减,占16个城市申报新增用地总规模的46.52%。


这一方面说明国土资源部严控城市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不手软的强硬态势,另一方面,也凸显了土地集约利用、流量提效的国策逻辑。


既然如此,指望大中城市土地供应增加、库存回升反弹是不太现实的。


相信地方政府将会十分愿意配合国土部严控城市新增建设用地的政策,严控土地供给,必然导致地价上涨,但是土地财政收益不少,代价则是房价可以跟随地价的上涨脚步。


恰如我们6月26日微信文《供求关系的紧平衡——是二线城市的共同选择吗?》,很可能未来更多的三四线城市也会进入一种紧平衡状态。


那么,一些三四线城市楼市火爆、地市疯狂的场景还能持续多久?



我们相信不会持续多久的。


原因有三:


一是住宅用地供应不断减少,未来成交量很难大涨,楼市火爆的境况会慢慢降温;


二是地价已经过高,并推动房价快速上涨,透支了未来房价的购买力和上涨空间,既抑制了低购买力客户的需求,也打压了高购买力客户的入市意愿;


三是金融政策的收缩,也会蔓延影响到三四线城市,楼市资金将逐步收紧。


那么中央政府怎么看?



抑泡沫,房价会否明降暗升?


显然,中央的调控态度绝不会放松。


但上螺丝是要慢慢拧紧的,拧得过快过紧,螺丝是会拧断的。


央妈说:今年住房贷款要放慢速度,这又意味着什么呢?


这已经告诉我们,水龙头也要慢慢拧紧,要有耐心,容忍一些城市地价暴涨,容忍一些楼市还在演绎火爆的场景。


至于有些三四线城市还在享受大水漫灌蔓延过来的滋润,也就先由它去好了,龙头已经慢慢拧紧,大水已经漫过太多城市,在滋润这些城市的同时也流失了水分,大水继续蔓延的时间也不会很久了。



3.1 需求并没有因为限制而减少


前几天,在成都参加城市开发杂志社组织的房地产与物业论坛,有北京来的朋友问起,邯郸的房子该不该买?


因为这个城市的房价特别是学区房房价上涨得非常快,而工作在北京的他们不能在北京买房,他们的小孩也没办法在北京读书,只能回到邯郸去买房。


他们不是投资投机客群,却也不属于“房住不炒”一族,但这是真实的需求,尽管买了房子不一定单纯是为了居住。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