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4999元一台的iPhone 4到1999元的小米 1,从1000美元/千瓦时到100美元/千瓦时的锂电池成本让新能源汽车走入寻常百姓家,人类技术的进化史某种程度上就是科技平权的发展史。这背后是技术的突破、规模化优势、供应链管理等诸多因素带来的系统性优势。
换言之,任何一家企业想要实现智驾平权都不能有短板。
技术带来的突破性创新是大前提。比亚迪自研的天神之眼 C - 高阶智驾三目版(DiPilot 100),有12个摄像头、5个毫米波雷达、12个超声波雷达,这些传感器都经过了重新设计,本身的硬件实力都超过了常规水平。比如比亚迪的摄像头可以实现-40℃~95℃的宽温阈,而行业常规水平-40℃~85℃,更宽温域能更大程度保证驾驶安全。
天神之眼C最大的创新,是独创的“二郎神”前视三目摄影头,它由两颗120°的广角、一颗30°的长焦,均为800万像素的摄像头组成。 虽未搭载激光雷达,但“二郎神”前视三目能捕获更多细节,探测到更远距离的目标,生成10倍于激光雷达高稠密点云,实现堪比激光雷达的感知效果。
过去,“蔚小理”(蔚来、小鹏、理想汽车)等新势力、鸿蒙智行、特斯拉靠自研实现了高阶智驾在20万+车型的上车。但智驾下探到20万以下车型,许多车企并不具备自研智驾能力,只能采购供应商的全套解决方案(软件+硬件)。造成的结果是,消费者需要支付更高的溢价去购买智驾功能,而核心供应商一旦断供,车型就只能停产,后续的OTA升级也不一定有保证。
更重要的是,许多车企并不具备自研智驾能力,只能采购供应商的全套解决方案(软件+硬件)。造成的结果是,消费者需要支付更高的溢价去购买智驾功能,而核心供应商一旦断供,车型就只能停产,后续的OTA升级也不一定有保证。
比亚迪通过自研改变了这种局面,天神之眼C将在首批21款车型上线,超过一半的车型价格区间都在20万以下,它们都已经具备高快领航、代客泊车、离车泊入等功能,而比亚迪还将在下半年搭载OTA城市记忆领航功能。
软件之外,比亚迪在供应链侧有强大的整合能力,不少核心零部件都实现了自研,比如毫米波雷达和超声波雷达。除了在成本上拥有更大优势,绝对的自研还保证了OTA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技术的优势是比亚迪能够实现智驾平权,让7.88万的海鸥也拥有高阶智驾能力的根本。
汽车是规模化优势的极致体现,全年出货数百万辆,足以让比亚迪无论在外部采购还是自主生产零部件上,都拥有难以替代的成本控制优势。
智驾平权不仅要在技术和生产端领先对手,甚至包括营销侧和渠道侧,因为酒香也怕巷子深,毕竟消费者没听说过的智驾,就不能算好的智驾。而企业的品牌心智越深,良好的体验也会让车主自发传播,带来的正面影响是指数级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