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158Lab
时事、世事、事实,台湾最聪明的女人陈文茜,用视频与文字,问遍世界、质疑真相。 此为陈文茜大陆唯一授权公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视觉志  ·  李行亮和她,都回不去了 ·  4 天前  
舰大官人  ·  3300以下皆是雷。水逆期不适合交易。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158Lab

2年+108道工序=1张纸|赏片

158Lab  · 公众号  · 自媒体  · 2016-11-06 06:51

正文


齐白石的弟子,当代著名画家李可染先生,曾专程拜访一家造纸厂,对那里的工人三鞠躬:「没有你们就没有我。」

 

造纸厂位于安徽泾县,那里也是出产宣纸的地方。因为过去隶属于古宣州,因此得名宣纸。

 

像李可染先生一样郑重其事的,还包括刘海粟、吴作人等一大批书画艺术大师,他们都曾在晚年跋山涉水,亲自赶往泾县,为的是一睹他们钟爱的宣纸的制作过程。

 

有一说,「片纸两年得」,传统制法下,一张宣纸要经过两年、108 道工序才能制成,其中一个「天然漂白」的程序,就得花掉 1 年时间。工匠们将制作宣纸的树皮和稻草放到向阳的斜坡上翻晒,在漫长岁月的日晒雨淋中,皮胚草料渐渐褪去杂色,最终「白如雪」。



泾县山坡上接受自然和岁月洗礼的造纸原料

 

花费心思的结果,便是宣纸不仅色泽白雅、纹理美观,有独特的润墨性,还能够长寿千年,因为在天然漂白过程中,皮胚草料的植物纤维会反复发生润胀和干燥收缩,再经过手工舂捣,最终形成了独特的纤维结构。所以宣纸虽然薄,却韧性极佳,浸到水里随意揉搓,拿出来展平晾干,依然光滑平整。

 

这样的宣纸,也难怪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都对它青睐有加,吴冠中先生就曾惊叹于中国书画家对宣纸的溺爱,「如果没有宣纸,中国书画将是怎样的面目呢?」

 

中国写意画自宋代开始流行,其后数百年间逐渐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其中宣纸功不可没。写意画讲究水墨的渗透、润化,和适当的留白,只道「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下」,点到即止,「咫尺就有千里趣」。而宣纸正是这意境的完美载体。


吴作人《牧驼图》,咫尺之间,趣味千里


一是宣纸的润墨性让水墨能「分五色」、「韵万变」,简单一点、一皴、一描,墨随纸张纹理而洇,浓淡相宜,韵变万千。书画家造诣越深,越能顺着宣纸的洇染性,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同样的笔触,不同的纸张,就有千变万化的美。

 

二是宣纸自身的美感,也为留白处锦上添花,试想一下,如果留白留的是颜色混浊的一片粗糙,那感觉就像是清朗的天空遮了一层霾,要不就是关上门窗避而不见,要不就是很想一扫而快,留白反而弄巧成拙了。

 

用宣纸,不止画纸有讲究,装裱的纸张也不容马虎。一幅装裱好的字画,画心纸、命纸、覆背纸、装饰纸……层层叠叠,每一层都得够薄、细、软,不然叠了那么多层,可能就不是一张画而是一本书了。即使叠了那么多层,一般人也看不出来,这都是「薄如蝉翼」的宣纸的功劳。


《我在故宫修文物》里,修复师们修复古画,就不仅要修复画心,装裱纸也得一丝不苟,就拿覆背纸来说,虽然只用在画的背面,还隔了命纸,更复杂的还可能隔了二层、让局等好几层纸,但其好坏仍然会影响画的质量。好的覆背纸能让画心柔软平整,看了赏心悦目,不好的则会造成画幅翘曲变形。用宣纸的讲究,真是精细到指甲缝里头。


宣纸太薄,资深的故宫修复师处理时也不能保证一蹴而就

 

宣纸制作从唐朝到今天,传承千年,真正的宣纸却依然只能在泾县出产,虽然现代仪器已经可以化验出宣纸的完整成分,它的制法也不再是秘密,但只有泾县的自然地理条件才能造就上等的真品,只有这里的土壤养出的青檀树和稻草、这里的水质、阳光和气候,刚刚好,自然天成。


泾县用来造纸的水,乌溪河水,有一个神奇的自然分流,一股水呈微碱性,另一股则是弱酸性,正合了「碱性制浆,酸性捞纸」的要求,过了泾县,河水又在下游重新合流,实在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以虽然日本人曾经把制作宣纸的青檀树移植到日本,并且百分百复制泾县人的做法,但是出来的纸张离真品还是差一大截,这是自然的紧箍咒。

 

宣纸既取之于自然,便也受限于自然,就拿漂白这一环节来说,现代科技已经完全可以进行化学漂白,几十个小时就能得到完全的白皮,几百天的生产周期可以缩短至几天,但是这样催熟的宣纸,却不再「寿千年」,而是只有几十年。


又比如青檀树两三年才能砍一次枝条,还要算准节气小心择时,不然会把树砍死,所以宣纸的产量有天然的上限。


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让泾县成了宣纸的不二选择

 

宣纸既有大自然的馈赠,也不乏人类的智慧,108 道工序,是实实在在的古人创造,妙不可言。这 108 道里头,又有各自的门道,漂白、舂捣、制浆、捞纸、晒纸……节节都有学问。单说最后的晒纸环节,里头有一环「头刷」,就不是谁都能干的。

 

工匠们用竹帘从纸浆中捞出一张完整的湿纸,挤掉水分之后,要用刷子将纸粘到加热的铁板上进行烘干,这便是晒纸。其中负责粘纸的工序叫「头刷」,要有足够好的手艺才能胜任,宣纸尺寸越大,头刷难度越大。

 

入行 29 年的毛胜利是泾县为数不多的有资格头刷的匠人,他曾经为世界上最大的宣纸「三丈三」负责头刷。「三丈三」长 11 米,宽 3.6 米,要严丝合缝地粘在一块立着的巨大铁板上,纸跟铁板之间不能有任何空隙,然后粘上几百张、甚至几千、几万张。如果一张纸需要 22 刷,毛胜利能做到每张纸都一样,不多不少,连走位几乎都分毫不差。


正在进行头刷的毛胜利

 

把叠在一起的纸从纸贴上一层层揭下来,即便是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也需要多年的功力,尤其是遇到「扎花」这种特别薄的宣纸,更加需要独门技艺。

 

「扎花」中最薄的一种叫作「奇绣」,重量只有普通宣纸的一半,两张粘在一起,肉眼根本无法分辨。因为太薄,揭纸的时候就只能用「点拐」,用一个手指头轻轻一点,厚厚的一叠纸中就轻轻飞起薄薄的一角,再慢慢地从这一角开始,将一整张宣纸揭下来。简简单单的一「点」,毛胜利的师傅当年就让他练了一个礼拜,练到手指头都发肿。


传统的手艺里头,处处有这样的玄机。


轻轻一点,才分得开如蝉翼的薄

 

宣纸的神奇,外行人只能看个热闹,以为不过平平无奇,谁晓得多走几步,却是内有乾坤,暗藏桃花源。内行人是早已惺惺相惜的,这才有大师们到泾县的虔诚「朝圣」,而嘉德的一张古宣纸拍卖,也已经超过了许多字画本身的价格。

 

齐白石喜欢屯宣纸,藏上一段时间再用,那时纸张的「脾气」跟他的画法合得来;李可染喜好用薄的纸,摇起来不响,能层层加墨……大师们将宣纸视为艺术品,有品性,用这样的纸来作画,自然有劲。

 

「如果没有宣纸,中国书画将是怎样的面目呢?」幸好,我们不用考虑这样的问题。幸好,有泾县的工匠们,传承着这门古老的手艺。



电影名:《大国工匠》

发行时间:2015 年


由央视出品的这套纪录片,讲述了不同领域的中国工匠们,数十年如一日,追求着职业技能的极致化,他们用传承、坚守、钻研,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中国制造。点击图片可观看宣纸部分:坚守宣纸制作古法


- END -

封面图片来自网络

文|文茜大姐大


- 商务联系 -

寿小姐

[email protected]